人間佛教的個性
文/淨因法師
在巴利叁藏《中阿含》中,佛陀明確告誡弟子們,他一生四處教化衆生的目的只有兩個:(1)讓人們了知生命痛苦的普遍性,(2)化解生命痛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佛陀一生的活動都是圍繞這兩方面進行的。又由于普通百姓在任何一個社會中都是占絕大多數,因此佛陀常以深入淺出的故事啓發社會各階層的民衆,了知佛法的精要,領悟生命的真谛。巴利藏《小部》的《本生經》和《所行藏經》與漢譯佛典中《六度集經》、《菩薩本生鬘論》、《賢愚經》、《雜寶藏經》和《百喻經》等收錄了上千個不同的佛本生故事,而巴利藏《小部》中《譬喻經》也以韻文形式敘述了近六百個佛弟子前生的故事。早在西元前二至一世紀前後,這些故事被雕刻于巴呼特(Bharhut)與桑奇(Sanchi)等地的佛舍利塔周圍的石欄楯上。到了公元五世紀,佛陀本生故事畫更成爲敦煌石窟早期壁畫中最常見的題材。由此可知,這些本生故事自古以來就流傳甚廣,成爲普通民衆了解佛教精神的最佳途徑,最大限度地發揮了佛教化世導俗、淨化人心的功能。
曆代的祖師大德們,效佛所行,以各種形式向民衆講解佛陀的人生智慧。早在西元二、叁世紀,活躍于印度北部罽賓一帶的譬喻師們,在重視內修禅觀的同時,時常引用本生故事來教化衆生。中國的禅師們,更是發揚光大了先賢們的光輝事迹,以禅宗公案啓發學人,建立起通俗弘化的機製,爲後人留下近叁萬個禅宗公案故事,成爲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産。
今天,人類的精神健康指數並未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而有所增加,與此相反,愈來愈多的人覺得活得很累。如何有針對性地應用佛陀的智慧,使現代人找回失去的精神樂園,是擺在每一個人面前的一大難題。值得慶幸的是,社會各界精英們秉承佛陀及曆代祖師大德們教化芸芸衆生的遺風,以大衆喜聞樂見的方式诠釋佛教義理的精髓,以期使廣大民衆從佛陀的人生智慧中受益。譬如說身爲中國工程院院士的李焯芬教授,以現實生活中真實感人的故事寫成《心無挂礙》一書,反映人生深刻的哲理,啓迪人們的智慧,深受社會大衆喜愛;由林敏聰寫曲、樂壇女神梅豔芳演唱的《心經》,震撼無數人的心靈;著名音樂創作人黃沾先生作曲及填詞、顧家輝先生編曲、張學友先生主唱的《做個正覺自在人》,意境超凡脫俗,情趣雅潔,令歌唱者“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的感覺,早已深入年輕學生的心田;流行樂壇資深音樂人倫永亮,以大衆喜愛的音符創作佛學歌曲,給人們帶來清涼與喜悅……他們這種立足于廣大民衆,以深入淺出的手法,诠釋佛陀教義的精髓,啓迪人們的智慧,令人淨化,催人向上,這就是人間佛教的性格。
(《明報》2007年3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