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佛教的基本內涵及其在當代社會的實踐
覺 醒
在漫漫的曆史長河中,佛教猶如一道閃亮的光芒,照耀著印度、中國、東南亞乃至世界各地,在啓迪昏蒙、開啓智慧、指導人生、淨化社會等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2500余年的輝煌和滄桑,鑄就了佛教堅毅而獨特的性格,不畏艱難、積極入世、化導群生、保持位格是佛教在應對世俗、提升社會過程中一貫堅持的堅定信念,正是靠著這種信念的策勵,佛教才逐步擴大了自己的傳播區域,加深了世界各國人民對佛教的了解,從而進一步鞏固了其世界性宗教的地位。曆史跨入了二十一世紀,人類文明前進的號角吹出了更爲強勁的音符,科學昌明發達,技術突飛猛進,社會財富急劇增長,思想文化日趨自由。但是,人類文明的前進必然要付出相應沈重的代價。科學技術研究的深入引起了人倫道德問題的大討論:克隆人的行爲道德嗎?基因研究成果將造福人類還是毀滅人類?社會財富的急劇增長,是人類精神文明提升的助推劑還是道德淪喪、人情冷漠的罪魁禍首?思想文明的極度自由能否作爲人類精神的緩釋劑而最終造福人類?等等,等等,成爲困擾人類的艱難課題,而由此帶來的諸如:生化武器的製造、克隆人的研製、恐怖戰爭、地區磨擦、種族沖突、邪教肆虐、強權政治等現象,嚴重影響了人類健康發展的進程,極大地威脅著人類世界的安全與穩定。面對著如此嚴峻的情勢,佛教徒理應高舉“人間佛教”的理論大旗,發揚“立足世間修菩薩行,奉獻社會成菩提果”的大乘佛教精神,努力踐行“人間佛教”。
一、人間佛教的基本內涵
無論是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還是印順法師乃至趙樸初居士的人間佛教,盡管名稱上有些變化,但是人間佛教的核心思想並未改變,那就是建立以人爲出發點的適應現代社會、提升現代社會的佛教理念。通過對佛教思想長期的領悟,結合中國社會的特點,樸老精辟地將人間佛教思想概括爲“一種思想”和“叁個傳統”,從而將人間佛教理念確立爲中國佛教發展的長期性的指導思想。以樸老的精辟概括爲基礎,我們不妨從以下六個方面進一步理解人間佛教的豐富內涵:
1、爲現實人生提供理論性指導。
佛教素以其哲學思辨色彩濃厚、人本智信特征明顯著稱,在古代乃至近現代哲學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爲中外衆多哲學家所推崇。當代社會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改進,對異己神靈的盲目崇奉越來越淡化,反之對理性思維的追求變得越來越強烈,人們開始崇尚那種以人爲本、立足于解決人生現實問題、對人生富有指導意義且實踐取向明顯的哲學理論。無疑,佛教在這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
首先,佛教哲學內涵豐富,既有世界觀、人生觀、實踐論等基本哲學範疇,又有辯證法的理性思辨方法,四谛、十二因緣、八正道、叁法印、六度、四攝、中道等基本名相支撐著佛教的理論大廈,吸引著衆多佛法愛好者深入其中汲取養料。
其次,佛教哲學具有強烈的實踐取向。浩如煙海、義理艱深的佛教典籍是二千五百多年曆史的沈澱,注重實踐是它們的基本特征。明辨善惡、勘破是非,珍惜人生、熱愛生命,廣行慈悲、澤被生靈是佛教所大力宣揚的大乘菩薩精神的主要內容。毋庸置疑,在世界哲學大家庭中,佛教哲學的深刻性、生動性、實用性、實踐性非常突出。
第叁,佛教哲學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可塑性,佛教哲學不講唯經是崇、唯人是瞻,而是十分強調靈活性,注重應時應機、應理應事,主張因時製宜、因事製宜、因人製宜。“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 “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識”的古訓展示了佛教民主、自由、理性的開放型性格。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整個佛教哲學的主流思想都是反形而上學的,佛陀爲我們確立的基本原則只有一個,這個基本原則就是“叁法印”。“叁法印”原則明確宣告:一切有情衆生,只要能夠認識到一切可運動的東西都不可能常住不滅(諸行無常印)、一切存在的東西都沒有一個永恒不變的實體(諸法無我印)、一切有生滅的東西終究不可靠(涅槃寂靜印)這樣一個基本事實,然後努力把這種認識貫穿于日常生活之中,那麼一切的哲學難題和思想困惑都會迎刃而解,這是佛教有別于其他宗教的開放、開明處。本著這一原則,佛教在適應社會、包容異說、重塑自我等方面展現了強大的生命力。借助曆史的經驗,回應著現實的需求,佛教哲學在當代一定會重煥生機、再現活力。
2、淨化人心,服務社會。
隨著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經濟發展、信息技術、科學研究成果顯著,但是物質繁榮的背後也隱藏著貧富懸殊、精神貧乏、社會動蕩、地區沖突、軍備競賽等諸如此類的“時代綜合症”。社會風氣的混亂呼喚著有效的引導和治理,這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佛教在這方面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將來也不會例外。
首先,佛教素以“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作爲其立足社會的根本,始終把覺悟世間、改造世間作爲自己應盡的職責。
其次,整個佛法所揭示的都是社會人心的種種境遇和弊端,以及爲此所提供的對治之道,經中處處可見對佛國淨土的描述,“心淨則國土淨”則又將人們的心靈與所處的環境有機地統一在一起。
第叁,佛教向來注重對社會弱勢群體的關懷和幫助,“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的菩薩心腸曾讓千千萬萬的受苦生靈得到庇護,從無盡藏到悲田養病坊,從慈善基金會到慈濟功德會,無論是資金援助還是物力相幫,體現的都是佛教主動關心社會、安撫社會、改造社會的積極入世精神 .
第四,佛教本身內蘊著一整套改善世道人心、淨化社會風氣的辦法。要求人們首先必須去除貪、嗔、癡叁毒,以平等心、公平心、公正心去看待一切人和事。在肯定人們的主體意識的前提下,佛教主張將單個的人置身于社會洪流之中,以“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爲己任,同心協力,共同構築一個合理有序的新型的“平等、民主、文明”的理想社會。上述四大優勢表明,佛教在淨化社會風氣方面的作用不可低估。
3、 積極提升社會倫理道德水平。
佛教本質上也是一種道德性宗教,佛教的基本道德範疇──五戒、十善普爲社會所認同,而《阿含經》所確立的“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更是把止惡揚善以及心靈的淨化視作整個佛教的理論基石,大乘佛教廣行“六度”的要求則又將普通的道德水准作了以開發無上智慧爲最終目的的提升。在處理人與人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國與國之間錯綜複雜的關系時,佛教主張以四種方法去處理,即所謂“四攝”。首先必須去除的是對物質的貪戀,非但“己所不欲勿施予人”,即便“己所欲亦肯施予人”,對物質性的東西如此(財施),對非物質性的東西,如知識(法施)、勇氣和膽識(無畏施)等亦應如此(布施攝);第二,在言語措辭、語言交流方面注意到別人的感受,盡可能對所有人都不構成傷害,讓大家都能心情愉悅(愛語攝);第叁,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行爲都要兼顧他人的利益,甚至爲了大衆的利益可以舍棄一己私利,“爲家忘一人,爲村忘一家,爲國忘一村”是佛陀爲我們樹立的榜樣(利行攝);第四,人與人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國與國之間和睦相處,互相幫助、互相愛護、親如一家、共同進步(同事攝)。作爲構成社會肌體的細胞,單個家庭的和睦穩定,是整個社會和睦穩定的基礎。佛陀在衆多經典,如《玉耶經》、《地藏經》、《說善生經》中對家庭及社會的倫理作了規範,如《說善生經》借善生長者子禮拜六方的行爲,表達了佛教重視父子、夫婦、師生、主仆、朋友、施主與宗教師之間人倫有序、互敬互愛的道德要求。這些規範在當今社會仍然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4、加強同際交流,促進世界和平。
佛教從最初創立于印度本土,到後期的遠播中國及印度周邊國家,直至從中國向日本、朝鮮等國的再傳播,顯示了較強的傳播能力,出現了一大批佛學外交家,在世界交流史上占有著一席之地。
5、有效遏製邪教的滋生和蔓延。
二十世紀下半葉,世界各地的邪教組織呈滋生、蔓延之勢,太陽聖殿教、奧姆真理教、*輪功等一大批邪教組織滋事擾民、蠱惑人心,造成了社會的動蕩不安。尤其是邪教*輪功更是借著練功的幌子,與境外反動勢力互相勾結,最終演變爲一支反動的政治力量。邪教的滋生和蔓延固然有著一定的社會因素,但是與正統宗教的軟弱和退讓也不無關系。自古正邪不兩立,正立則邪必隱。*輪功打著佛教的旗號,大肆盜用佛教的基本詞彙,肆意歪曲佛教教義,爲佛教界所深惡痛絕,世界各地佛教徒紛紛開展一系列以佛教正理批駁*輪功歪理邪說的鬥爭,有力地打擊了*輪功的囂張氣焰。“叁法印”猶如一面照妖鏡,任何僞佛法的東西在它面前都會原形畢露,*輪功如此,將來有可能出現的任何功、任何教都是如此。因此,佛教在遏製邪教的滋生和蔓延方面應該大有可爲。
6、引導科學研究健康發展。
科學是一把雙刃劍,在促進社會繁榮、提高人類文明程度的同時,也有可能給社會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甚至危及人類的生存,給地球造成毀滅性的打擊。原子彈、導彈、生化武器對人類和平的威脅自不待言,即便是當今世界最新的科研成果──基因技術、克隆技術,如不加以正確引導,也將贻害無窮。應當肯定,基因技術、克隆技術對促進人類生理機能的研究和開發將會帶來深遠的影響,人類也將因此攻克許多疑難雜症,並且大大延長人類的壽命。但同樣是這項技術,如果不加節製地盲目研製和開發,甚至應用于人類戰爭,那麼總有一天,人們必將親口品嘗自己種下的苦果。爲此,世界各國紛紛製定出一系列法律條文對這項技術的研…
《人間佛教的基本內涵及其在當代社會的實踐(覺醒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