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究範圍加以限製。但是法律的約束力是靠強製措施來實現的,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科研工作者心理上存在的問題,心理上的問題要靠疏導和淨化才能解決。而承擔疏導和淨化工作的最合適人選首推佛教。首先,佛教認爲世界上的一切存在都是“緣起”的,同時依緣(條件)而起的一切又都是沒有實體的、不可執著的,人生如此,物質世界同樣如此,一切對物質世界的癡迷和妄執都是佛教“緣起論”所反對的;其次,佛教要求人們抑製對財、色、名、食、睡等五種欲望的享受,息滅貪欲、嗔恚、愚癡等不健康的心理,強調甯靜淡泊而行于中道;第叁,佛教力主開發人類潛在的無上智慧,將人類思想中醜陋、汙穢的成分徹底清除,從而以純潔、美妙、清淨的智慧去觀照世間的一切,既能視一切如同己出,又能視一切如同他出,從而推己及人,設身處地地替他人著想,以慈悲之心與樂拔苦,以行“八正道”嚴以律己。試想,倘若世人都能以佛教的相關理論爲指導,正確對待包括科學技術在內的一切物質存在,那麼科學的昌明指日可待,世界和平、人類進步的理想終將化爲現實。
二、近二十年來的可貴探索
落實宗教政策以來,在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和關懷下,廣大佛教徒自覺成爲國家的守法公民,主動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相協調,成爲保持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的不可忽視的力量。尤其是在趙樸初會長提出“人間佛教”思想之後,佛教界四衆弟子在中國佛教協會的領導下,自覺走在改革開放的前列,積極參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斷改變傳統佛教形式中落後于時代的成份,努力發掘佛教思想中有利于社會、有益于衆生的內涵,爲人間佛教的發展探索新路,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1、 奠定了佛教振興的基礎。
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隨著宗教政策的逐步落實,佛教界經曆了人員平反、廟産落實、寺廟修建、人才培養、新老交替、年輕化的循序漸進的過程,佛教重又開始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弘法力度不斷加大,各地紛紛興辦佛學院、培訓班、研究所,以培養適應不同層次需要的人才。佛教類報刊、雜志相繼創辦,據不完全統計,幾近四十余種,進一步豐富了弘法利生的手段。講經法會、星期佛學講座、佛學研究及修學興趣小組,在廣大佛教信徒中頗受歡迎。信徒的信仰結構正發生著較大幅度的改變,知識層次、文化素養不斷提高,年輕化、知識化、學術化的信徒隊伍正在逐步壯大。國家宗教政策的穩定,進一步鼓舞了廣大信徒愛國愛教的熱情,國家鼓勵宗教徒“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開展宗教事務的政策,爲宗教保持自身品格,實現健康長效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證。
2、 經濟條件日益改善
國家推行二十多年的經濟體製改革爲佛教的發展奠定了社會基礎。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深入,國家的經濟實力、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極大的提高,基本解決了主要依靠信徒布施和捐贈維持生存的佛教團體的經濟來源,從而使它們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開展一切爲信徒服務的工作,同時借助自己在信徒中的神聖性地位,教育並帶動廣大信徒樹立“奉獻人生,服務社會,立足世間,行菩薩道”的思想,確立佛教在社會生活中應有的地位。各地還通過創辦經濟實體,按照市場經濟的運轉模式,試行崗位責任製、租賃製、承包製、目標管理製,引進競爭機製,對所屬經濟實體進行科學化、規範化管理,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爲佛教事業的開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3、 人文環境不斷優化。
根據世界文化發展的曆史規律,當一種文化走向極致的時候,必然爲另一種文化所取代,上個世紀的文化可以說是西方文化的天下,科技、人倫、民主、法製,似乎西方沒有一樣不走在世界的前列。因緣際會,鬥轉星移,伴隨著世紀鍾聲的敲響,東西方同步跨入了新世紀的門檻,人們厭倦了靠物質主宰世界的生活方式,渴求以優秀的精神食糧來填補內心的空虛。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的理性思維水平越來越高,對理性的追求無疑是本世紀的主流。佛教是一種理性的宗教,具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他反對任何外在力量對人的主宰,強調通過人自身的理性思索,煥發出內蘊的潛能,這與當今人們所倡導的科學精神和認真態度不謀而合。佛教所內蘊的這些潛能,爲其長足健康發展提供了可貴的人文基礎。化導者與受化導者相互促進、相互激蕩,爲佛教人文環境的不斷優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信徒素質逐步提升。
經過二十多年苦心積慮的培育和造就,佛教界“青黃不接”的局面終于被打破,年輕一代的僧侶和居士已基本擔當起佛教的領導重任,年輕化、知識化、理性化、專業化是他們的基本特色,銳意進取、勇于開拓、大膽創新是他們內蘊的精神力量,他們的崛起應該是未來佛教發展的希望,嶄新的良性循環機製將會重新運轉起來。就普通信徒而言,其文化程度普遍提高,與過去佛教徒中文盲半文盲占絕大多數的狀況相比,有著明顯的提高,他們在宗教活動中的影響力也在逐步加大。
5、對外交流日益頻繁。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中國與世界各國之間的交流也在不斷增進,佛教充分發揮了國際交往這一優良傳統,扮演著和平大使的角色。佛教徒所到之處注意大力宣傳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從而改變了世界各國對中國的偏見和成見。在呼籲和平、保護環境、淨化社會等方面,佛教與兄弟宗教有著共同的語言,大家彼此尊重、互相聲援、共同促進,從而以宗教交流爲契機,推動著國與國之間、教與教之間關系的長足發展。
叁、新世紀的人間佛教實踐
過去二十余年的成功實踐表明,人間佛教的本具內涵在當代社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新世紀步入第四個年頭的今天,繼承和發揚人間佛教精神,拓寬人間佛教的基本內涵,加強人間佛教的社會實踐,努力探索人間佛教的時代價值和社會意義,對于新世紀的佛教而言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我們認爲,新世紀的人間佛教實踐可以從下列七個方面著手:
1、 繼續高舉愛國愛教的偉大旗幟,爲祖國的繁榮昌盛、佛教的發展振興貢獻力量。
愛國愛教是中國佛教的優良傳統,理所當然地要爲當代佛教所繼承和發揚。佛教自傳入中國後,即注重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注重將佛教的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晉代高僧道安法師曾提出“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的論斷,闡明了佛教與國家命運之間有著唇齒相依的不舍之鏈。隋唐時期,隨著國家的強盛、社會的發展,佛教在中國開始進入其發展史上的鼎盛時期。縱觀佛教在中國的興衰曆程,可以看到:佛教何時與社會政治、經濟相抵觸,何時就衰落;倘若互相對立,勢必遭遇重創。在當前社會主義條件下,愛國愛教有其特定的內涵。愛國,就是要熱愛社會主義祖國,要在政治上與黨和政府、與人民站在一道。在具體的行動上,佛教界的一切活動必須以“維護法律尊嚴,維護人民利益,維護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一”爲宗旨,以“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爲出發點,服從和服務于社會主義叁個文明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唯其如此,佛教才能在愛國的基礎上,求得自身事業的健康發展。曆史的事實一再昭示我們,堅持高舉愛國愛教的旗幟是佛教健康發展的保證。而在當前形勢下,廣大佛教徒只有堅持高舉愛國愛教的旗幟,順應潮流,自覺地將自己融入到社會大家庭中,立志爲祖國的繁榮昌盛、佛教的發展振興貢獻力量,中國佛教才能煥發出盎然生機和青春活力。
2、普及、提高、借鑒、創新四管齊下,全面提升佛教界的整體素質和競爭能力。
( 1)、 普及推廣是佛教的立足基礎。佛教創立之初,就著力向民間傳播,在當時種姓製度森嚴的社會背景下,佛教堅持有教無類,賤民與國王、乞丐與富商可以同席聽經、共同皈依。部派佛教時期,佛教更是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佛教徒分布到印度各地並與當地的人文、思想緊密結合,形成了二十多個部派。到了部派末期,由于理論逐步走向精致與煩瑣,新的時代呼喚著新型的佛教形式,大乘佛教于是應運而生。大乘佛教倡導發揮佛教理論中的生活性內涵,強調信、願的力量,對于接引廣大信衆實行生活性佛教,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爲佛教的生存和發展作出了極大的貢獻。可是到了大乘佛教後期,佛教理論走上了經院化的道路,佛教成了少數人的宗教,種姓製度被運用到佛性的劃分上來,普通民衆被排除在佛教圈之外,佛教的生命遭到了扼殺,乃至經過了密教近七百年的苟延殘喘,終因缺乏廣泛的群衆基礎和生活性內涵而在印度走向了滅亡。
鏡頭變換,我們再來看作爲印度佛教異地碩果的中國佛教,從最初的依附于中國傳統的道術到魏晉南北朝的融入玄學、诠釋玄學,這是佛教在中國社會的熟悉和適應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佛教努力在社會、思想、文化、藝術、經濟、政治等方面塑造著自己的形象,力圖積極參與其中,以充分發揚自己導世化俗的特殊的社會功能。到了隋唐時期,社會經濟的繁榮穩定給佛教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中國佛教出現了宗派林立、弘法多樣、藝術繁榮的局面,佛教在這個時期成爲社會的主流思想,與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關系密切。元、明、清以來,佛教在理論上建樹不多,但在普及化程度上卻在逐步加深,佛教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甚至改變了中國人的傳統習慣,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無不印有佛教的影迹。這是佛教在該時期注重普及推廣的結果。時至今日,在各種思潮充斥人心的狀態下,佛教尤其應該積極主動地將自己的思想傳播出去,並且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使其發揚光大。
( 2)、 提高佛教徒素質是佛教存在的生命力所在。隨著佛教徒數量的日益增加,素質的提高成了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素質就是能力…
《人間佛教的基本內涵及其在當代社會的實踐(覺醒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