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佛教的基本內涵及其在當代社會的實踐(覺醒法師)▪P3

  ..續本文上一頁,就是水平,就是生命力。高素質的人才可以統領一大批信徒共同努力爲佛教的振興貢獻力量。當前,就佛教徒的整體素質而言,還很有提高的必要。對于在家信徒而言,素質的提高可以通過參加寺廟組織的學習班、講座,或通過音像視聽等辦法來實現;對于出家僧侶來說,佛學院教育是一個主要途徑,學僧們可以通過叁至四年,乃至更長時間的學習,系統地掌握佛學基礎、傳教手段、研究方法、爲僧之道等等一系列理論和實踐方面的知識,同時對于信息社會各方面的知識也應該有所涉獵,從而爲今後的弘法利生奠定基礎。造就一支有知識、有能力、有水平的僧才隊伍是佛法久住的希望。

  ( 3)、 借鑒他人的經驗和方法是佛教煥發生機的保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鑒他人的經驗和方法,可以爲佛教徒整體素質的提高找到捷徑,可以改進人才培養中陳舊的、落後的教育模式,帶動佛教走出孤芳自賞、夜郎自大的誤區,從低谷徘徊狀態走上積極發展的道路。借鑒他人的經驗和方法,最重要的前提是勇于袒露自己,承認自己的不足,積極建立與其他宗教、社會各階層之間的對話機製,取長補短,借鑒別人的成功經驗以指導我們的弘法活動,大膽吸收科學研究方法和最新技術成果,充分利用最新的科學技術工具,采用多種形式傳授佛學知識,同時努力建立一套切實可行的佛學研究方法,借助信息技術方面的最高成就,論證佛學知識的合理性和超越性,不斷豐富佛學的內涵。

  ( 4)、 不斷創新是佛教吸引民衆的需要。佛陀一生弘教強調對機、應機,因此佛經中的思想理論,以及爲此所作的論釋都是適應當時那個時代需要的,在二千五百多年後的今天,仍然是正確的。但是佛經的語言艱深、表述陳舊已成爲製約佛教發展的瓶頸,佛教對民衆的吸引力可能就因爲這些工具上的障礙而減弱。因此,在佛教教育和弘法利生的過程中,應本著佛陀提出的"叁法印"標准,采用新型的、符合現代人語言習慣的表述方法對佛經的語言進行新的诠釋,充分發掘佛經中蘊含的有助于改變世道人心的內容,強化佛教化世導俗的社會功能,通過佛教對社會事業的關懷喚起民衆對佛教的關注,並進一步引導民衆樹立正確的信仰。

  3、弘揚佛教慈悲濟世的優良傳統,關愛人生,服務社會。

  我國是個發展中國家,各地區的發展極不平衡,隨著社會改革力度的不斷加大,社會各階層之間的貧富差距越來越明顯,社會弱勢人群隊伍在不斷擴大。盡管國家的社會保障機製正在不斷完善,但是畢竟人口衆多,國家的經濟條件一時還無法提供完善的保障措施,因此很大程度上還得依靠社會的資助來實現“扶貧濟困”的目標。佛教曆來倡導慈悲濟世的大乘菩薩精神,“拔除衆生痛苦,給予衆生歡樂”是佛教立世的根本宗旨,因此,佛教在當今社會應該積極投身于慈善福利事業之中,大力興辦尊老愛老事業,以養老院、敬老院、慈濟院等形式,幫助社會解決日益嚴重的“老齡化”問題;積極參與希望工程建設,對傷殘貧困兒童進行必要的資助,以使他們接受到應有的文化教育和社會關懷;盡力資助貧困家庭的生活,幫助他們脫貧致富,精神上鼓勵和引導他們樹立信心,增強改變自身境遇的勇氣,從而盡快走出困境,走向成功。佛教界除了將自身有限的富余資金投入到社會慈善事業外,還要積極利用佛教特殊的社會影響力,爲極大地改善社會弱勢人群的境遇而籌措資金,從而集全社會之力,共同獻出自己的一份愛心,讓所有人都能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從而增強群體的凝聚力,維護社會的安定團結和長治久安。

  4、 積極發揮佛教化世導俗的社會功能,引導社會健康有序發展。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尤其是在中國“入世”之後,社會各階層人士普遍感到社會壓力增大,工作節奏加快,社會風氣也因此變得越來越複雜,精神類疾病正呈現逐步上升的勢頭。這種現象很值得全社會廣泛關注和重視。佛教重在改變世道人心,促進人類憑借自身的力量解決思想、生活中碰到的各種問題。因此在當前形勢下,要繼續發揮佛教特有的化世導俗功能,努力挖掘佛教經典中適應時代需要的理論內涵,以淺顯易懂、深入淺出的時代語言表達出來;開辦多種形式的培訓班、講座、講經活動,讓廣大的佛教信徒能夠切實從中獲得教益,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求得社會的廣泛認同和肯定;要積極探索教化人心的新途徑、新方法,真正起到社會風氣淨化劑和精神障礙疏導器的作用,將自己融入社會,把自己的命運與社會的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從而推動社會文明前進的步伐。

  5、 注重自身形象建設,以自己高尚的道德和人品示範社會。

  宗教曆來以自身的純潔性和高尚性而爲世人所景仰和尊崇,無論社會風雲如何變幻、社會階層如何複雜,佛教都不應也不能喪失這份無價的資源。毋庸諱言,當今佛教界存在的積弊不少,僧團素質良莠不齊,混迹佛門者不在少數,因此加強佛教徒的自身建設,重塑僧團的美好形象 ,是中國佛教的當務之急。僧侶只有通過自身的積極行持和如理教化去影響信衆,樹立起崇高的人格形象,充分發揮利世度人的菩薩心行,才能極大地發揮佛教應有的社會價值和服務功能。培養新一代的高僧大德,引導佛教健康穩定發展,從而以自己高尚的道德和人品示範社會,是中國佛教界在今後很長一段時期內的基本任務。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也是中國佛教命脈之所系、希望之所在。

  6、 繼承和發揚中國佛教“對外交往”的優良傳統,促進與世界各國人民的友好交往。

  中國佛協已故會長趙樸初居士曾經精辟地總結出中國佛教的叁大優良傳統,其中之一就是“對外交往”。佛教不存在民族矛盾和地區問題,佛教“和平至上”的教義又決定了它不會主動參與到各種國際紛爭之中去,因此佛教有著先決的“對外交往”的條件。佛教徒理應爲了祖國和人民的利益,借助“入世”之後對外交往方面的便利,積極主動地實現與世界佛教徒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充當世界和平大使角色,努力完成其他界別人員所無法完成的任務,這是佛教存在的社會價值的一部分,也是佛教教義所大力倡導的基本精神。

  7、 參與保護環境、維持生態平衡工作,共建人類地球村。

  近兩個世紀以來,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對大自然的惡性攫取日益嚴重,生態平衡受到了極大的破壞,成千上萬的動植物慘遭滅頂之災。工業社會的日益繁榮給人類帶來的汙染更是與日俱增。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開始由關注人類自身逐步過渡到關注人類生存的環境 --地球。從1989年起,全球性環境問題已連年列入“世界末日”的指標。佛教的緣起理論及戒殺實踐對當今的生態及環境保護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佛教徒可以通過大力弘揚佛教中一切有益于環境保護的思想,諸如:從緣起緣生的角度提醒人們,在開發環境、發展經濟的同時,盡可能充分考慮到由此帶來的負面影響;從慈悲濟世、戒殺護生的角度,宣揚生態平衡的重大意義;從少欲知足的角度,勸導人們愛惜生靈、保護環境。不僅如此,佛教界還應主動地倡導一些健康向上的文明行爲以扭轉社會的不良習俗,諸如:栽花種草,植樹造林;文明進香,鮮花供佛;勤儉節約,樂善好施;戒殺放生,推廣素食;淨化心靈,美化環境等。通過上述一系列宣傳教育和身體力行措施的推行,佛教界可以盡己所能,帶動全社會共建健康有序的文明世界。

  關注人間生活,踐行人間佛教,是佛教發展和振興的必由之路,也是兩千五百余年發展曆程中總結出來的經驗。禅宗六祖慧能大師倡導的“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思想,以及太虛大師提出的“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理論,爲人間佛教清楚地寫下了注腳。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們更要高舉人間佛教的偉大旗幟,積極參與社會各項事務,以“入世”的精神完成“出世”的事業。世間一切法皆是佛法,世間一切事悉爲佛事。廣大佛教徒應該時刻以敏銳的目光關注社會各階層發生的變化,認真分析産生這些變化的深層次原因,及時調整自己的弘化方向和方法,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真正實踐佛陀提出的“隨宜製教,因教立方”的教化原則,從而極大地提高弘揚佛法的效果,爲人間佛教的如實踐行而精進努力。

  

《人間佛教的基本內涵及其在當代社會的實踐(覺醒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