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就是水平,就是生命力。高素质的人才可以统领一大批信徒共同努力为佛教的振兴贡献力量。当前,就佛教徒的整体素质而言,还很有提高的必要。对于在家信徒而言,素质的提高可以通过参加寺庙组织的学习班、讲座,或通过音像视听等办法来实现;对于出家僧侣来说,佛学院教育是一个主要途径,学僧们可以通过三至四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学习,系统地掌握佛学基础、传教手段、研究方法、为僧之道等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知识,同时对于信息社会各方面的知识也应该有所涉猎,从而为今后的弘法利生奠定基础。造就一支有知识、有能力、有水平的僧才队伍是佛法久住的希望。
( 3)、 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方法是佛教焕发生机的保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方法,可以为佛教徒整体素质的提高找到捷径,可以改进人才培养中陈旧的、落后的教育模式,带动佛教走出孤芳自赏、夜郎自大的误区,从低谷徘徊状态走上积极发展的道路。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方法,最重要的前提是勇于袒露自己,承认自己的不足,积极建立与其他宗教、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对话机制,取长补短,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以指导我们的弘法活动,大胆吸收科学研究方法和最新技术成果,充分利用最新的科学技术工具,采用多种形式传授佛学知识,同时努力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佛学研究方法,借助信息技术方面的最高成就,论证佛学知识的合理性和超越性,不断丰富佛学的内涵。
( 4)、 不断创新是佛教吸引民众的需要。佛陀一生弘教强调对机、应机,因此佛经中的思想理论,以及为此所作的论释都是适应当时那个时代需要的,在二千五百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是正确的。但是佛经的语言艰深、表述陈旧已成为制约佛教发展的瓶颈,佛教对民众的吸引力可能就因为这些工具上的障碍而减弱。因此,在佛教教育和弘法利生的过程中,应本着佛陀提出的"三法印"标准,采用新型的、符合现代人语言习惯的表述方法对佛经的语言进行新的诠释,充分发掘佛经中蕴含的有助于改变世道人心的内容,强化佛教化世导俗的社会功能,通过佛教对社会事业的关怀唤起民众对佛教的关注,并进一步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信仰。
3、弘扬佛教慈悲济世的优良传统,关爱人生,服务社会。
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各地区的发展极不平衡,随着社会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明显,社会弱势人群队伍在不断扩大。尽管国家的社会保障机制正在不断完善,但是毕竟人口众多,国家的经济条件一时还无法提供完善的保障措施,因此很大程度上还得依靠社会的资助来实现“扶贫济困”的目标。佛教历来倡导慈悲济世的大乘菩萨精神,“拔除众生痛苦,给予众生欢乐”是佛教立世的根本宗旨,因此,佛教在当今社会应该积极投身于慈善福利事业之中,大力兴办尊老爱老事业,以养老院、敬老院、慈济院等形式,帮助社会解决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积极参与希望工程建设,对伤残贫困儿童进行必要的资助,以使他们接受到应有的文化教育和社会关怀;尽力资助贫困家庭的生活,帮助他们脱贫致富,精神上鼓励和引导他们树立信心,增强改变自身境遇的勇气,从而尽快走出困境,走向成功。佛教界除了将自身有限的富余资金投入到社会慈善事业外,还要积极利用佛教特殊的社会影响力,为极大地改善社会弱势人群的境遇而筹措资金,从而集全社会之力,共同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让所有人都能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从而增强群体的凝聚力,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和长治久安。
4、 积极发挥佛教化世导俗的社会功能,引导社会健康有序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中国“入世”之后,社会各阶层人士普遍感到社会压力增大,工作节奏加快,社会风气也因此变得越来越复杂,精神类疾病正呈现逐步上升的势头。这种现象很值得全社会广泛关注和重视。佛教重在改变世道人心,促进人类凭借自身的力量解决思想、生活中碰到的各种问题。因此在当前形势下,要继续发挥佛教特有的化世导俗功能,努力挖掘佛教经典中适应时代需要的理论内涵,以浅显易懂、深入浅出的时代语言表达出来;开办多种形式的培训班、讲座、讲经活动,让广大的佛教信徒能够切实从中获得教益,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求得社会的广泛认同和肯定;要积极探索教化人心的新途径、新方法,真正起到社会风气净化剂和精神障碍疏导器的作用,将自己融入社会,把自己的命运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推动社会文明前进的步伐。
5、 注重自身形象建设,以自己高尚的道德和人品示范社会。
宗教历来以自身的纯洁性和高尚性而为世人所景仰和尊崇,无论社会风云如何变幻、社会阶层如何复杂,佛教都不应也不能丧失这份无价的资源。毋庸讳言,当今佛教界存在的积弊不少,僧团素质良莠不齐,混迹佛门者不在少数,因此加强佛教徒的自身建设,重塑僧团的美好形象 ,是中国佛教的当务之急。僧侣只有通过自身的积极行持和如理教化去影响信众,树立起崇高的人格形象,充分发挥利世度人的菩萨心行,才能极大地发挥佛教应有的社会价值和服务功能。培养新一代的高僧大德,引导佛教健康稳定发展,从而以自己高尚的道德和人品示范社会,是中国佛教界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的基本任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也是中国佛教命脉之所系、希望之所在。
6、 继承和发扬中国佛教“对外交往”的优良传统,促进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
中国佛协已故会长赵朴初居士曾经精辟地总结出中国佛教的三大优良传统,其中之一就是“对外交往”。佛教不存在民族矛盾和地区问题,佛教“和平至上”的教义又决定了它不会主动参与到各种国际纷争之中去,因此佛教有着先决的“对外交往”的条件。佛教徒理应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借助“入世”之后对外交往方面的便利,积极主动地实现与世界佛教徒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充当世界和平大使角色,努力完成其他界别人员所无法完成的任务,这是佛教存在的社会价值的一部分,也是佛教教义所大力倡导的基本精神。
7、 参与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工作,共建人类地球村。
近两个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大自然的恶性攫取日益严重,生态平衡受到了极大的破坏,成千上万的动植物惨遭灭顶之灾。工业社会的日益繁荣给人类带来的污染更是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由关注人类自身逐步过渡到关注人类生存的环境 --地球。从1989年起,全球性环境问题已连年列入“世界末日”的指标。佛教的缘起理论及戒杀实践对当今的生态及环境保护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佛教徒可以通过大力弘扬佛教中一切有益于环境保护的思想,诸如:从缘起缘生的角度提醒人们,在开发环境、发展经济的同时,尽可能充分考虑到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从慈悲济世、戒杀护生的角度,宣扬生态平衡的重大意义;从少欲知足的角度,劝导人们爱惜生灵、保护环境。不仅如此,佛教界还应主动地倡导一些健康向上的文明行为以扭转社会的不良习俗,诸如:栽花种草,植树造林;文明进香,鲜花供佛;勤俭节约,乐善好施;戒杀放生,推广素食;净化心灵,美化环境等。通过上述一系列宣传教育和身体力行措施的推行,佛教界可以尽己所能,带动全社会共建健康有序的文明世界。
关注人间生活,践行人间佛教,是佛教发展和振兴的必由之路,也是两千五百余年发展历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倡导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思想,以及太虚大师提出的“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理论,为人间佛教清楚地写下了注脚。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更要高举人间佛教的伟大旗帜,积极参与社会各项事务,以“入世”的精神完成“出世”的事业。世间一切法皆是佛法,世间一切事悉为佛事。广大佛教徒应该时刻以敏锐的目光关注社会各阶层发生的变化,认真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深层次原因,及时调整自己的弘化方向和方法,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真正实践佛陀提出的“随宜制教,因教立方”的教化原则,从而极大地提高弘扬佛法的效果,为人间佛教的如实践行而精进努力。
《人间佛教的基本内涵及其在当代社会的实践(觉醒法师)》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