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健康佛教是人间佛教的必然走向(徐文明)

  健康佛教是人间佛教的必然走向

  徐文明

  由太虚大师开创的人生佛教和人间佛教是近现代佛教的主流,关注现实人生,切实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使佛教充分发挥其离苦得乐的作用,这不仅是佛教的宗旨,更是众生的需要。人间佛教的特色便是玄虚到切实,在时间上是从来世至今生当下,从空间上是从天界阴间至人间,从对象上是从六道万有至以人为主,从境界上是从究竟涅槃到现实感受的解脱痛苦。人间佛教本身并没有过时,但是需要进一步细化,需要以更加明确和切实的目标以引导众生改善现实的人生,以离苦来离世,以出离烦恼来出世,从而达到当下解脱、直入佛地的最高目标。

  为了进一步实现使佛教更加切实地为现实人生服务的目标,有必要提出“健康佛教”这一理念。徐文明在《人生佛教与健康人生》一文中,对这一问题进行过阐述,但还不够充分,需要更加细密的论证和更加有说服力的说明。

  佛教是为了满众生愿,众生的要求和愿望很多,而最根本的不外是幸福和健康,对于幸福会有许多不同的理解,因为幸福是一个主观的感受,其程度也是无法衡量和比较的,而健康则是最为实在、歧义最少的目标,而且幸福必须建立在的健康的基础上,因而要想改善人生,首先要关注的必然是人的健康问题。

  对于任何一个清醒和正常的人来说,健康都是不可能拒绝的最大愿望。无论肤色和种族,无论宗教和文化,无论地域和国家,无论年龄和性别,无论善恶和贫富,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关注健康问题,在这一点上表现出惊人的一致,这正好说明健康是人生最重要的目标,是基于人性的根本追求。

  徐文明曾经指出:

  佛教的根本目的是出离世间,但出离世间并不意味着逃避和远离世间,而是改善和净化世间,破坏世间存在的痛苦和烦恼,解决其中存在的种种不合理问题,消除苦恼和不平等的根源。依四圣谛,生命最根本的感受就是痛苦,佛教的根本目标是离苦得乐,达到涅槃。人生之苦,一般说有八苦,即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盛蕴。八苦之中,生老病死是生理和身体方面的痛苦,爱别离和怨憎会是感情、心理和社会环境的病态,求不得则是思想方面的疾病,五盛蕴是总括前者。

  生老病死是人直接感受到的痛苦,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其中关键,则是疾病。表面看来,生死和衰老都是一种自然规律,都是必然的,其实它们都和疾病分不开,与人的健康状况息息相关。一个健康的人,其出生就会比较顺利,当然这也与其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健康状况有很大关系;一个健康的人,就会安然地走到生命的尽头,寿终正寝,无疾而终,没有痛苦地和这个世界告别;一个健康的人,就会延缓衰老的过程,青春常驻,鹤发童颜,永远年轻。只要减少疾病,保持健康,就会有一个高质量、高品位、高价值的平安、顺利、幸福、长久的人生过程。因此疾病的问题解决了,人能保持身体健康,就能减少生死与衰老之苦,极大地提高生活的质量,是以在现实的人生中,健康问题是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

  太虚大师指出:“普泛言之,佛教是一切众生所依的佛教;切近言之,就是“人生的佛教””1。我们可以接着说:再切近言之,就是“健康人生的佛教”。

  佛教是救苦救难的宗教,而众生、特别是人在现实生活中最大的最根本的痛苦其实源于疾病和不健康,健康则是人最根本的追求,也是最现实、最基本的目标。众生的需要就是佛教的需要,众生的目标也是佛教的目标,因此佛教就是为众生的健康而建立,佛教就是一种健康宗教。2

  人生的根本痛苦就在于不健康,改善人生、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也必须从增强健康做起。生、老、死是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能够改变的就是疾病,只有减少疾病、避免重大恶性疾病,才能减缓生死之苦,才能尽可能延缓衰老。既然疾病是最大的最根本的痛苦,而所谓解脱,从现实的角度上讲,就是没有疾病,就是健康生活。

  以解除疾患、获得健康为目标,可以从最大限度上打破宗教信仰和政治立场等各方面的藩篱,得到绝大多数人的认同。宗教以神圣性为本质,神圣使人超越,使人上升到一个非同世俗的高层次,但它也有自己的弊端,由神圣而自大,由自大而唯我独尊,而排他贬他,这恰是一般宗教的致命问题。因此虽然绝大多数宗教都强调止恶扬善,虽然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是宗教徒,却并未消除战争和恶性冲突,与此相反,很多战争和冲突都和宗教相关,在人类历史上,如十字军东征这样的宗教战争就有多起。号称向善的宗教却发动罪恶的战争,导致恐怖和暴力活动,打着神圣的旗号却干着最为庸俗丑恶的勾当,很多人对此不理解,其实这正是宗教固有的弊病,是白赞毁他、我慢自大的体现。

  佛法非宗教,一是由于没有一般宗教的神创论和对神灵的迷信,二是没有一般宗教的自大和保守,是平等慈爱一切众生(包括外道)的。从这一意义上讲,佛教是最为宽容和博大的非宗教的宗教,最具备成为普世宗教的条件的宗教。

  以健康为宗旨,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佛教的普世宗教的特色,让不同宗教、不同信仰的人走到一起,共同为人类的健康和生态的平衡而努力。

  健康是人的基本需要,但对于什么是健康,理解也不完全一样。健康就是人的身心和谐,应当保持全面、持久、整体的健康,不能追求片面、一时和个体的健康。具体来讲,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思想健康三个方面,身体健康的标准是健和美,心理健康的标准是心理稳定和善良,思想健康的标准是清醒、有智慧和不执著。

  从八苦来言,生老病死代表身体不健康,爱别离、怨憎会代表心理不健康,求不得代表思想不健康,五盛蕴总括三者,表明人的身心不和谐是痛苦的渊薮。

  身体健康的标准分歧最少,就是身体协调,阴阳平衡,精力充沛,没有疾病和不适的感觉,同时还表现出健康的美感,面色红润,体形适中等等。健康不一定是健壮,更不一定肥硕。过分追求肌肉发达或身体某一部分机能的突出未必是健康,靠吃兴奋剂或服毒品换来的一时的亢奋不仅不是健康,还是健康的大敌。自然的、持久的、全面的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建立在健康之上的美才是真的美,单靠化妆、吃药甚至手术得到的美不能长久,从长远来看甚至是有害的。

  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分歧,但心理稳定性肯定是其中很重要的指标。心性平和,在感情上能够连续和专一,同时富有爱心,善待他人和其他生命,这些都是心理健康的标志。患得患失,优柔寡断,喜怒无常,好勇斗狠,这些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思想健康的标准差别更大,甚至可能截然相反,大多数人还将之和心理健康归为一类。思想健康比较确定的标准首先是头脑清醒,有很好的辨别能力,能够体认真理和万法实相,对于事物的内外表里、自相共相都能认识到,能看到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同时还能够不执著,也就是说既能分别,又能无分别,能立能破。

  身体健康的标准主要是美,内健而外美,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是善,稳定而慈悲,思想健康的标准主要是真,体认真理与实相。三者相互关联,不可分割。身体健康是基础,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心理往往容易扭曲,思想也会受局限;心理健康也很关键,心理如果不健康,身体的健康也无法得到持久的保证,没有一个稳定的心理,人的智能也无法充分发挥;思想健康关系到整体与全局,也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走向,只有认识到真理与实相,并努力依照规律行事,才能避免走弯路,才知道如何保证身体和心理的全面而持久的健康。

  身体上健而美,心理上稳而善,思想上灵而真,这样的人才是真正健康的人,是真善美的统一。

  以这种全面健康为标准,现实社会中几乎没有人能够达标,而且有大量的人严重不及格,这是我们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从身体健康方面来讲,患有各种疾病的占了大多数,还有不少是患有严重的恶性疾病的人,有很多人体重不正常,营养不良,除了少数是由于饥饿和贫困、大多数人是由于饮食过度而造成的营养不均衡。从心理健康方面来讲,大多数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人占有的比例也呈上升的趋势,生活水平的提高并未导致相应的幸福指数的上升,而生存压力的不断增大则恶化了人的心理状况。从思想健康方面来讲,多数人找不到生活的方向,不少人智商很高,对于眼前的利益看得很准,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有小聪明,没有大智慧,看不到深层的真理和宇宙实相,没有获得真正的觉悟,因此很多人成为高智商的罪犯,害人害己,令人扼腕叹息。

  不仅个人陷入严重的病态,整个社会也面临严重的危机,这不仅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还破坏了整个生态,使整个生命系统陷入深重的灾难。这种危及整个生命系统的重病源自何处呢?其实就源自人类的贪欲,源自“贪欲主导型”的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消费文化。

  徐文明指出:

  贪欲是痛苦产生的根本原因,所有的痛苦都源于有求不得,求不得自然会失望、怨恨,心中忧愤。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并未带来幸福指数的提高,这主要是由于人的要求也随水涨船高,社会发展赶不上人欲的增长。然而对于贪欲的危害很多人认识不足,甚至还将此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各式各样的广告都在鼓励人们消费,都在诱人购买他们根本不需要的东西,或者他们根本无力负担的东西。消费主导型的经济模式事实上就是贪欲主导的模式,这种模式鼓励、刺激、制造人们的消费欲望,诱骗人们不断膨涨贪婪的欲望,追求超出自己能力的高消费,以此带动整个经济系统的高速运转。

  如今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和经济危机已经宣告了消费主导型经济模式的破产。这种模式鼓励人们超前消费,寅吃卯粮;这同时也是过度消费,借贷消费,虽然一时换来了表面的繁荣,但却隐藏着极…

《健康佛教是人间佛教的必然走向(徐文明)》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