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佛教是人間佛教的必然走向
徐文明
由太虛大師開創的人生佛教和人間佛教是近現代佛教的主流,關注現實人生,切實改善和提高生活質量,使佛教充分發揮其離苦得樂的作用,這不僅是佛教的宗旨,更是衆生的需要。人間佛教的特色便是玄虛到切實,在時間上是從來世至今生當下,從空間上是從天界陰間至人間,從對象上是從六道萬有至以人爲主,從境界上是從究竟涅槃到現實感受的解脫痛苦。人間佛教本身並沒有過時,但是需要進一步細化,需要以更加明確和切實的目標以引導衆生改善現實的人生,以離苦來離世,以出離煩惱來出世,從而達到當下解脫、直入佛地的最高目標。
爲了進一步實現使佛教更加切實地爲現實人生服務的目標,有必要提出“健康佛教”這一理念。徐文明在《人生佛教與健康人生》一文中,對這一問題進行過闡述,但還不夠充分,需要更加細密的論證和更加有說服力的說明。
佛教是爲了滿衆生願,衆生的要求和願望很多,而最根本的不外是幸福和健康,對于幸福會有許多不同的理解,因爲幸福是一個主觀的感受,其程度也是無法衡量和比較的,而健康則是最爲實在、歧義最少的目標,而且幸福必須建立在的健康的基礎上,因而要想改善人生,首先要關注的必然是人的健康問題。
對于任何一個清醒和正常的人來說,健康都是不可能拒絕的最大願望。無論膚色和種族,無論宗教和文化,無論地域和國家,無論年齡和性別,無論善惡和貧富,幾乎所有的人都會關注健康問題,在這一點上表現出驚人的一致,這正好說明健康是人生最重要的目標,是基于人性的根本追求。
徐文明曾經指出:
佛教的根本目的是出離世間,但出離世間並不意味著逃避和遠離世間,而是改善和淨化世間,破壞世間存在的痛苦和煩惱,解決其中存在的種種不合理問題,消除苦惱和不平等的根源。依四聖谛,生命最根本的感受就是痛苦,佛教的根本目標是離苦得樂,達到涅槃。人生之苦,一般說有八苦,即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盛蘊。八苦之中,生老病死是生理和身體方面的痛苦,愛別離和怨憎會是感情、心理和社會環境的病態,求不得則是思想方面的疾病,五盛蘊是總括前者。
生老病死是人直接感受到的痛苦,是每個人都無法避免的。其中關鍵,則是疾病。表面看來,生死和衰老都是一種自然規律,都是必然的,其實它們都和疾病分不開,與人的健康狀況息息相關。一個健康的人,其出生就會比較順利,當然這也與其父母特別是母親的健康狀況有很大關系;一個健康的人,就會安然地走到生命的盡頭,壽終正寢,無疾而終,沒有痛苦地和這個世界告別;一個健康的人,就會延緩衰老的過程,青春常駐,鶴發童顔,永遠年輕。只要減少疾病,保持健康,就會有一個高質量、高品位、高價值的平安、順利、幸福、長久的人生過程。因此疾病的問題解決了,人能保持身體健康,就能減少生死與衰老之苦,極大地提高生活的質量,是以在現實的人生中,健康問題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問題。
太虛大師指出:“普泛言之,佛教是一切衆生所依的佛教;切近言之,就是“人生的佛教””1。我們可以接著說:再切近言之,就是“健康人生的佛教”。
佛教是救苦救難的宗教,而衆生、特別是人在現實生活中最大的最根本的痛苦其實源于疾病和不健康,健康則是人最根本的追求,也是最現實、最基本的目標。衆生的需要就是佛教的需要,衆生的目標也是佛教的目標,因此佛教就是爲衆生的健康而建立,佛教就是一種健康宗教。2
人生的根本痛苦就在于不健康,改善人生、提高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也必須從增強健康做起。生、老、死是不可改變的自然規律,能夠改變的就是疾病,只有減少疾病、避免重大惡性疾病,才能減緩生死之苦,才能盡可能延緩衰老。既然疾病是最大的最根本的痛苦,而所謂解脫,從現實的角度上講,就是沒有疾病,就是健康生活。
以解除疾患、獲得健康爲目標,可以從最大限度上打破宗教信仰和政治立場等各方面的藩籬,得到絕大多數人的認同。宗教以神聖性爲本質,神聖使人超越,使人上升到一個非同世俗的高層次,但它也有自己的弊端,由神聖而自大,由自大而唯我獨尊,而排他貶他,這恰是一般宗教的致命問題。因此雖然絕大多數宗教都強調止惡揚善,雖然這個世界上大多數人都是宗教徒,卻並未消除戰爭和惡性沖突,與此相反,很多戰爭和沖突都和宗教相關,在人類曆史上,如十字軍東征這樣的宗教戰爭就有多起。號稱向善的宗教卻發動罪惡的戰爭,導致恐怖和暴力活動,打著神聖的旗號卻幹著最爲庸俗醜惡的勾當,很多人對此不理解,其實這正是宗教固有的弊病,是白贊毀他、我慢自大的體現。
佛法非宗教,一是由于沒有一般宗教的神創論和對神靈的迷信,二是沒有一般宗教的自大和保守,是平等慈愛一切衆生(包括外道)的。從這一意義上講,佛教是最爲寬容和博大的非宗教的宗教,最具備成爲普世宗教的條件的宗教。
以健康爲宗旨,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佛教的普世宗教的特色,讓不同宗教、不同信仰的人走到一起,共同爲人類的健康和生態的平衡而努力。
健康是人的基本需要,但對于什麼是健康,理解也不完全一樣。健康就是人的身心和諧,應當保持全面、持久、整體的健康,不能追求片面、一時和個體的健康。具體來講,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心理健康、思想健康叁個方面,身體健康的標准是健和美,心理健康的標准是心理穩定和善良,思想健康的標准是清醒、有智慧和不執著。
從八苦來言,生老病死代表身體不健康,愛別離、怨憎會代表心理不健康,求不得代表思想不健康,五盛蘊總括叁者,表明人的身心不和諧是痛苦的淵薮。
身體健康的標准分歧最少,就是身體協調,陰陽平衡,精力充沛,沒有疾病和不適的感覺,同時還表現出健康的美感,面色紅潤,體形適中等等。健康不一定是健壯,更不一定肥碩。過分追求肌肉發達或身體某一部分機能的突出未必是健康,靠吃興奮劑或服毒品換來的一時的亢奮不僅不是健康,還是健康的大敵。自然的、持久的、全面的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建立在健康之上的美才是真的美,單靠化妝、吃藥甚至手術得到的美不能長久,從長遠來看甚至是有害的。
心理健康的標准有分歧,但心理穩定性肯定是其中很重要的指標。心性平和,在感情上能夠連續和專一,同時富有愛心,善待他人和其他生命,這些都是心理健康的標志。患得患失,優柔寡斷,喜怒無常,好勇鬥狠,這些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思想健康的標准差別更大,甚至可能截然相反,大多數人還將之和心理健康歸爲一類。思想健康比較確定的標准首先是頭腦清醒,有很好的辨別能力,能夠體認真理和萬法實相,對于事物的內外表裏、自相共相都能認識到,能看到事物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同時還能夠不執著,也就是說既能分別,又能無分別,能立能破。
身體健康的標准主要是美,內健而外美,心理健康的標准主要是善,穩定而慈悲,思想健康的標准主要是真,體認真理與實相。叁者相互關聯,不可分割。身體健康是基礎,沒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心理往往容易扭曲,思想也會受局限;心理健康也很關鍵,心理如果不健康,身體的健康也無法得到持久的保證,沒有一個穩定的心理,人的智能也無法充分發揮;思想健康關系到整體與全局,也決定了一個人的人生走向,只有認識到真理與實相,並努力依照規律行事,才能避免走彎路,才知道如何保證身體和心理的全面而持久的健康。
身體上健而美,心理上穩而善,思想上靈而真,這樣的人才是真正健康的人,是真善美的統一。
以這種全面健康爲標准,現實社會中幾乎沒有人能夠達標,而且有大量的人嚴重不及格,這是我們面臨的最爲嚴峻的挑戰。從身體健康方面來講,患有各種疾病的占了大多數,還有不少是患有嚴重的惡性疾病的人,有很多人體重不正常,營養不良,除了少數是由于饑餓和貧困、大多數人是由于飲食過度而造成的營養不均衡。從心理健康方面來講,大多數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患有嚴重心理疾病的人占有的比例也呈上升的趨勢,生活水平的提高並未導致相應的幸福指數的上升,而生存壓力的不斷增大則惡化了人的心理狀況。從思想健康方面來講,多數人找不到生活的方向,不少人智商很高,對于眼前的利益看得很准,卻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有小聰明,沒有大智慧,看不到深層的真理和宇宙實相,沒有獲得真正的覺悟,因此很多人成爲高智商的罪犯,害人害己,令人扼腕歎息。
不僅個人陷入嚴重的病態,整個社會也面臨嚴重的危機,這不僅危及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還破壞了整個生態,使整個生命系統陷入深重的災難。這種危及整個生命系統的重病源自何處呢?其實就源自人類的貪欲,源自“貪欲主導型”的以美國爲代表的資本主義消費文化。
徐文明指出:
貪欲是痛苦産生的根本原因,所有的痛苦都源于有求不得,求不得自然會失望、怨恨,心中憂憤。人類生活水平的提高並未帶來幸福指數的提高,這主要是由于人的要求也隨水漲船高,社會發展趕不上人欲的增長。然而對于貪欲的危害很多人認識不足,甚至還將此作爲社會發展的動力。各式各樣的廣告都在鼓勵人們消費,都在誘人購買他們根本不需要的東西,或者他們根本無力負擔的東西。消費主導型的經濟模式事實上就是貪欲主導的模式,這種模式鼓勵、刺激、製造人們的消費欲望,誘騙人們不斷膨漲貪婪的欲望,追求超出自己能力的高消費,以此帶動整個經濟系統的高速運轉。
如今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風暴和經濟危機已經宣告了消費主導型經濟模式的破産。這種模式鼓勵人們超前消費,寅吃卯糧;這同時也是過度消費,借貸消費,雖然一時換來了表面的繁榮,但卻隱藏著極…
《健康佛教是人間佛教的必然走向(徐文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