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究范围加以限制。但是法律的约束力是靠强制措施来实现的,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科研工作者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心理上的问题要靠疏导和净化才能解决。而承担疏导和净化工作的最合适人选首推佛教。首先,佛教认为世界上的一切存在都是“缘起”的,同时依缘(条件)而起的一切又都是没有实体的、不可执著的,人生如此,物质世界同样如此,一切对物质世界的痴迷和妄执都是佛教“缘起论”所反对的;其次,佛教要求人们抑制对财、色、名、食、睡等五种欲望的享受,息灭贪欲、嗔恚、愚痴等不健康的心理,强调宁静淡泊而行于中道;第三,佛教力主开发人类潜在的无上智慧,将人类思想中丑陋、污秽的成分彻底清除,从而以纯洁、美妙、清净的智慧去观照世间的一切,既能视一切如同己出,又能视一切如同他出,从而推己及人,设身处地地替他人着想,以慈悲之心与乐拔苦,以行“八正道”严以律己。试想,倘若世人都能以佛教的相关理论为指导,正确对待包括科学技术在内的一切物质存在,那么科学的昌明指日可待,世界和平、人类进步的理想终将化为现实。
二、近二十年来的可贵探索
落实宗教政策以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广大佛教徒自觉成为国家的守法公民,主动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相协调,成为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力量。尤其是在赵朴初会长提出“人间佛教”思想之后,佛教界四众弟子在中国佛教协会的领导下,自觉走在改革开放的前列,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改变传统佛教形式中落后于时代的成份,努力发掘佛教思想中有利于社会、有益于众生的内涵,为人间佛教的发展探索新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 奠定了佛教振兴的基础。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随着宗教政策的逐步落实,佛教界经历了人员平反、庙产落实、寺庙修建、人才培养、新老交替、年轻化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佛教重又开始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弘法力度不断加大,各地纷纷兴办佛学院、培训班、研究所,以培养适应不同层次需要的人才。佛教类报刊、杂志相继创办,据不完全统计,几近四十余种,进一步丰富了弘法利生的手段。讲经法会、星期佛学讲座、佛学研究及修学兴趣小组,在广大佛教信徒中颇受欢迎。信徒的信仰结构正发生着较大幅度的改变,知识层次、文化素养不断提高,年轻化、知识化、学术化的信徒队伍正在逐步壮大。国家宗教政策的稳定,进一步鼓舞了广大信徒爱国爱教的热情,国家鼓励宗教徒“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开展宗教事务的政策,为宗教保持自身品格,实现健康长效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2、 经济条件日益改善
国家推行二十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佛教的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国家的经济实力、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基本解决了主要依靠信徒布施和捐赠维持生存的佛教团体的经济来源,从而使它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开展一切为信徒服务的工作,同时借助自己在信徒中的神圣性地位,教育并带动广大信徒树立“奉献人生,服务社会,立足世间,行菩萨道”的思想,确立佛教在社会生活中应有的地位。各地还通过创办经济实体,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转模式,试行岗位责任制、租赁制、承包制、目标管理制,引进竞争机制,对所属经济实体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佛教事业的开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3、 人文环境不断优化。
根据世界文化发展的历史规律,当一种文化走向极致的时候,必然为另一种文化所取代,上个世纪的文化可以说是西方文化的天下,科技、人伦、民主、法制,似乎西方没有一样不走在世界的前列。因缘际会,斗转星移,伴随着世纪钟声的敲响,东西方同步跨入了新世纪的门槛,人们厌倦了靠物质主宰世界的生活方式,渴求以优秀的精神食粮来填补内心的空虚。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理性思维水平越来越高,对理性的追求无疑是本世纪的主流。佛教是一种理性的宗教,具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他反对任何外在力量对人的主宰,强调通过人自身的理性思索,焕发出内蕴的潜能,这与当今人们所倡导的科学精神和认真态度不谋而合。佛教所内蕴的这些潜能,为其长足健康发展提供了可贵的人文基础。化导者与受化导者相互促进、相互激荡,为佛教人文环境的不断优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信徒素质逐步提升。
经过二十多年苦心积虑的培育和造就,佛教界“青黄不接”的局面终于被打破,年轻一代的僧侣和居士已基本担当起佛教的领导重任,年轻化、知识化、理性化、专业化是他们的基本特色,锐意进取、勇于开拓、大胆创新是他们内蕴的精神力量,他们的崛起应该是未来佛教发展的希望,崭新的良性循环机制将会重新运转起来。就普通信徒而言,其文化程度普遍提高,与过去佛教徒中文盲半文盲占绝大多数的状况相比,有着明显的提高,他们在宗教活动中的影响力也在逐步加大。
5、对外交流日益频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也在不断增进,佛教充分发挥了国际交往这一优良传统,扮演着和平大使的角色。佛教徒所到之处注意大力宣传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从而改变了世界各国对中国的偏见和成见。在呼吁和平、保护环境、净化社会等方面,佛教与兄弟宗教有着共同的语言,大家彼此尊重、互相声援、共同促进,从而以宗教交流为契机,推动着国与国之间、教与教之间关系的长足发展。
三、新世纪的人间佛教实践
过去二十余年的成功实践表明,人间佛教的本具内涵在当代社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新世纪步入第四个年头的今天,继承和发扬人间佛教精神,拓宽人间佛教的基本内涵,加强人间佛教的社会实践,努力探索人间佛教的时代价值和社会意义,对于新世纪的佛教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认为,新世纪的人间佛教实践可以从下列七个方面着手:
1、 继续高举爱国爱教的伟大旗帜,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佛教的发展振兴贡献力量。
爱国爱教是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理所当然地要为当代佛教所继承和发扬。佛教自传入中国后,即注重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注重将佛教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晋代高僧道安法师曾提出“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的论断,阐明了佛教与国家命运之间有着唇齿相依的不舍之链。隋唐时期,随着国家的强盛、社会的发展,佛教在中国开始进入其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纵观佛教在中国的兴衰历程,可以看到:佛教何时与社会政治、经济相抵触,何时就衰落;倘若互相对立,势必遭遇重创。在当前社会主义条件下,爱国爱教有其特定的内涵。爱国,就是要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要在政治上与党和政府、与人民站在一道。在具体的行动上,佛教界的一切活动必须以“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为宗旨,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出发点,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唯其如此,佛教才能在爱国的基础上,求得自身事业的健康发展。历史的事实一再昭示我们,坚持高举爱国爱教的旗帜是佛教健康发展的保证。而在当前形势下,广大佛教徒只有坚持高举爱国爱教的旗帜,顺应潮流,自觉地将自己融入到社会大家庭中,立志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佛教的发展振兴贡献力量,中国佛教才能焕发出盎然生机和青春活力。
2、普及、提高、借鉴、创新四管齐下,全面提升佛教界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
( 1)、 普及推广是佛教的立足基础。佛教创立之初,就着力向民间传播,在当时种姓制度森严的社会背景下,佛教坚持有教无类,贱民与国王、乞丐与富商可以同席听经、共同皈依。部派佛教时期,佛教更是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佛教徒分布到印度各地并与当地的人文、思想紧密结合,形成了二十多个部派。到了部派末期,由于理论逐步走向精致与烦琐,新的时代呼唤着新型的佛教形式,大乘佛教于是应运而生。大乘佛教倡导发挥佛教理论中的生活性内涵,强调信、愿的力量,对于接引广大信众实行生活性佛教,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为佛教的生存和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可是到了大乘佛教后期,佛教理论走上了经院化的道路,佛教成了少数人的宗教,种姓制度被运用到佛性的划分上来,普通民众被排除在佛教圈之外,佛教的生命遭到了扼杀,乃至经过了密教近七百年的苟延残喘,终因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生活性内涵而在印度走向了灭亡。
镜头变换,我们再来看作为印度佛教异地硕果的中国佛教,从最初的依附于中国传统的道术到魏晋南北朝的融入玄学、诠释玄学,这是佛教在中国社会的熟悉和适应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佛教努力在社会、思想、文化、艺术、经济、政治等方面塑造着自己的形象,力图积极参与其中,以充分发扬自己导世化俗的特殊的社会功能。到了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稳定给佛教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国佛教出现了宗派林立、弘法多样、艺术繁荣的局面,佛教在这个时期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与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关系密切。元、明、清以来,佛教在理论上建树不多,但在普及化程度上却在逐步加深,佛教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改变了中国人的传统习惯,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不印有佛教的影迹。这是佛教在该时期注重普及推广的结果。时至今日,在各种思潮充斥人心的状态下,佛教尤其应该积极主动地将自己的思想传播出去,并且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使其发扬光大。
( 2)、 提高佛教徒素质是佛教存在的生命力所在。随着佛教徒数量的日益增加,素质的提高成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素质就是能力…
《人间佛教的基本内涵及其在当代社会的实践(觉醒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