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佛教的根本主張

  人間佛教的根本主張  

    

  一、佛是什麼?佛——梵語即“覺悟”,只是表達證道的過程,而非果位,不是絕頂的一處寶座。佛佗在曆史上實有其人,他不是神教中全能的上帝。佛不能改變衆生的業力,只能夠教化衆生自己努力來改變他們的命運。由此而論,與其將佛教說成宗教或者哲學,不如稱之爲理性主義的信仰。  

  二、佛教、科學與迷信。人間佛教與一般世人的迷信完全是兩回事。人間佛教不否定儀式的作用,但反對崇拜偶像,這實在並不是佛教的本來面目。人間佛教不談怪力亂神,不相信神迹,不相信誇大的異能;不信天堂地獄,不相信閻王,不相信超度亡靈,不相信靈魂,不相信輪回,不相信極樂世界,不信來世;不禁看異教的書籍。人間佛教非但不排斥科學,它本質是實觀的、理性的,因而是科學的。佛學可以補科學之偏,能在科學時代中發揮積極作用。  

  叁、佛法與現代文明。爲什麼佛法如此高明,而落到現實中卻如此庸俗呢?根本原因在于佛教脫離現實,脫離現代文明。因此人間佛教提倡吸收一切先進文明的成果和一切優秀人才,積極開展同近代社會政治觀念的對話,使佛法在逐步開放的社會中,與平等、民主、和平與自由的理性法則相呼應;進而也才能夠使佛法與其他宗教、哲學等文化形式開展廣泛的對話,在發揮佛法特質並在與現代文明結合。人間佛教既是佛教的現代化,也是回歸佛法的本原,恢複佛法的本來面目。  

  四、出世與入世。學佛法者,固不應迷戀塵世以貪求榮華富貴,但亦決非是冷淡之厭世者。因學佛法之人皆須發“大菩提心”,以一般人之苦樂爲苦樂,抱熱心救世之弘願,不惟非消極,乃是積極中之積極者。人間佛教並沒有放棄佛教的出世特性。出世即“覺悟”後的對現實社會的根本超越性,只不過這種“覺悟”不是在避世中實現的,而應是在人世中實現的。人間佛教認爲,吃素、放生、念佛、誦經只是表面功夫。愛物並非愛惜物的本身,乃是愛人的一種基本練習。真是信佛,應該理解佛陀四大皆空之義,而屏除私利;應該體會佛陀的物我一體,廣大慈悲之心,而護愛群生。如果放一條蛇,就希望活一百歲;念《金剛經》,就希望強盜洗劫時獨不搶他的:那麼可以說已經墮入外道。人間佛教不違背孝道,不反對家庭製度,不反對異教徒通婚,不排斥感情生活,也不必放棄現有生活的享受。人間佛教不主張苦行;不禁止吃葷;不要求出家;娼妓屠宰漁獵販酒等人可以信佛。  

  五、空與不空。常人因佛經中說“五蘊皆空”“無常苦空”等,因疑佛法只一味說空。人間佛教雖有專說空時,其實亦含有不空之義,即所謂“諸法皆空,因果不空”。何謂空及不空。空者是無我,不空者是救世之事業。雖知無我,而能努力作救世之事業,故空而不空。雖努力作救世之事業,而決不執著有我,故不空而空。如是真實了解,乃能以無我之偉大精神,而作種種之事業無有障礙也。  

  六、佛法與功利。佛教本義是非功利的,不過,俗世社會永遠是一個功利的社會,佛教要啓發他們心靈向善,不可能不言功利。我們不可能消除俗世人們到寺廟中求功名利祿的做法,但我們會通過佛教的理念,告訴世人要從善事的角度去追求或看待功利,教化世人不惡行其事,縱欲而爲。因此功利可以作爲方便法門。但是就僧團而言,同佛做買賣,甚至靠佛圖利,挖空心思搞“創收”,則是違背佛佗教導的。佛絕不是圖賄的貪官,也不同專製的君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