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這種精神,佛教無法發展壯大起來,更無法成爲世界性宗教。佛教中,類似的例子舉不勝舉,如部派佛教時期的阿育王便是典型的代表。他雖以佛教立國,但卻能善待其他各種宗教,和皈依基督教的羅馬皇帝康士坦丁采取各種手段消滅其他宗教的做法形成鮮明對比。古代佛教在中國和東亞各國的傳播更能說明問題。自從傳人中國佛教便積極謀求同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叁國時期的康僧會就曾將儒家思想中的“仁政”和“孝”的觀念引進佛教,據此對佛教的倫理觀進行必要的改造。因此,凡是同中國傳統倫理觀念不能相容的內容,如佛藏中“涉及男女性交諸要義”,“縱笃信之教徒,亦複不能奉受”,“大抵靜默不置一語”。
現代社會,就世界範圍來說,我們迫切需要處理好兩大關系:其一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推而廣之,即國家與國家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文明與文明之間的關系;其二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中道”佛教的緣起觀對我們思考這些問題有些什麽樣的啓示呢
一般說來,文化的多元性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從大的方面,我們可以舉出以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裹斯多德爲代表的希臘文化,以孔子、老子爲代表的中國文化,以猶太教先知爲代表的希伯萊文化,以及印度文化、阿拉伯伊斯蘭文化、非洲文化等。阿諾德·湯因比在他的《曆史研究》中將世界主要文明區分爲21種,其中有6種存在於當今世界。
問題是,當今世界又出現另一個公認的事實,即所謂的“全球化”。全球化一般是指經濟體製的一體化、科學技術的標准化。由於交通、通訊特別是網絡技術的高度發達,世界各地被連接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龐大的地球已變成一個“,地球村”。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表面上某些強勢文化似乎躍躍欲試,大有將其他文化統統取而代之的架式,但實際上,文化的多兀化特色,尤其是多元化意識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加凸顯出來。
文化的多元化是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的發展方向,那麽多元文化(或“文明”)之間到底是什麽樣的關系呢
不同的文化之間固然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沖突,但這種沖突是文化的本質抑或是其表面現象
人類曆史上有沒有一種將各種異文化有機地統一起來的理論
對此,東西方有識之士因所處的文化背景不同,結論也大相徑庭。西方有人認爲,“未來世界沖突的根源將不再是意識形態或經濟利益的,人們的巨大分歧以及沖突的根本來源將是文化的。民族國家在世界事務中仍將保持強大的力量,但是全球政治的根本性沖突將發生在不同文明的民族群體中。文明的沖突將支配全球政治。文明之間的分界縫將是未來戰爭的分界縫”。
我們說,人的行爲是受其意識支配的。人們對多元文化之間的關系的認識不同,肯定會影響到所采取的相關行動。如果真像某些西方人所說的那樣,文明之間本質上就是對立的,那麼文明與文明只能是與鄰爲壑,甚至是剪減對方,唯我獨存。然而,東方傳統文化,特別是佛教,爲我們提供了另外一個視角,即不同文明之間雖然不可避免地會存在沖突和摩擦,但本質上是可以互補的。因此,文明之間應當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實際上,整個佛教史就是一個不斷同異文化碰撞、交融的過程。佛教總是承認對方的存在,尊重各自的差別,然後再在更高的層次上謀求統一。
在釋迦牟尼以及大、小乘佛教的創立時代,環境還沒有出現過什麼問題,更未出現像今天這樣的生態危機,所以佛典基本上沒有涉及我們今天意義上的環境問題。不過,這並不意味著佛教同生態問題無關。相反,其教義中卻蘊藏著大量而又深刻的生態思想。下面我們僅以捕捉關系性的緣起中道思想禹例,看看這些思想在生態危機日益嚴重的今天所顯示出的重要意義。
緣起法則既包含存在論的關系性(空間的關系性),又包括生成論的關系性(時間的關系性),事物之間是相互關聯的,每一種事物都必須同自然界其他生物相共生,這種共生的多樣性是維持我們這個世界的第一原理。綠色佛教認識論的底流亦源於此,中國佛教史上,華嚴宗的“法界緣起說”同我們今天所講的環境哲學也是相通的,“法界緣起論”對一切事物現象關系的極其透徹的探索,是一個地地道道、不折不扣的有機整體論世界觀,這一點應當引起今天的環境哲學家們的高度重視,因爲在環境哲學家那裹,地球首先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將緣起觀運用於解釋人類與其賴以生存的環境的關系時,佛教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命題:“依正不二”論。“依”即“依報”,“正”即“正報”,前者爲環境,後者爲生命主體。“不二”就是“二而不二”,也就是“一”。此處的“報”指因緣和合所引起的果報,就是說主體與環境作爲果報而顯現爲不二。
人和環境的相互作用自人類誕生以來就從未停止過。人在與環境打交道的過程中,創造了獨特的文化與社會環境,因此人類的綜合環境是帶有曆史性的主體環境。人是影響環境、變革環境的曆史存在,同時也受著環境的製約和影響。生態學將主體製造環境的作用稱作“環境形成作用”,而將環境對主體的影響稱作“環境作用”。“依正不二”的緣生思想展示了一個重要原理:即在生命的層面上,主體生命狀態的變革必然會引起環境狀態的變化,其法則爲:人的活動鬥環境形成作用——環境的變化——環境作用——人的反應——人的適應。人和環境二者相互影響,是作用、反作用的關系。
顯然,今天出現的環境問題,其內在原因便是人和自然的分離,即人類背離了佛教的“依正不二”法則。應當看到,環境問題是人類自己所造成的人類危機,而宗教的目的又在於拯救人類,所以從宗教——特別是佛教的角度對環境問題加以積極的、認真的思考是極爲必要的。
在此,我們還可以用”中道”的眼光來審視中國國內所存在的問題:中國不僅人口衆多,而且民族林立,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和文化傳統-在這樣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襄,人人都必須學會相互尊重,求同存異,互諒互讓,共同發展-實際上,正是由“中道”思想以及類中道的”中庸”等思想的長期薰習,才使得擁有五十六個民族的中華大家庭能夠長期地和平共處,其樂融融:人們都還記得,鄧小平在解決香港、臺灣問題上提出了著名的“一國兩製”思想,這種思想隨著香港、澳門的回歸已成爲成功的實踐;然而我們不禁要問:禹什麼在一個國家可以有兩種體製並行不悖呢
是什麼思想屬這兩種體製提供了並行不悖的理論依據並且爲我們提供了在一個國度內實行兩種體製的心理准備
我想,這恐怕仍然要歸結爲中國人骨子裹的“中道”圓融精神:換句話說,是“中道”這種辨證的認識論使我們有了在政治層面提出“一國兩製”這種宏偉藍圖的智慧:
無論是中國還是整個世界,存在的問題何止千千萬萬,而千千萬萬問題的圓滿解決無疑要本著“中道”佛教給我們提供的基本原則:這正是“中道”佛教的用武之地,也是“中道”思想的現代意義和新的生命-當前的“人間佛教”運動,也可以說就是“中道佛教”在新時代的展開。
摘自《宗風》乙醜·春之卷
《從“人間佛教”到“中道佛教”(何勁松)》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