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佛教實踐的先行者——簡論慈航法師的叁大理念
◎華方田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員)摘要:慈航法師是人間佛教理論的倡導者和擁護者,也是人間佛教實踐的先行者。在慈航法師的衆多佛學思想中,其所倡導的“教育、文化、慈善是佛教的叁大救命圈”的理念,成爲半個多世紀以來人間佛教實踐的理論指導。本文將從“教育、文化、慈善爲佛教的叁大救命圈”、“改革佛教,任重道遠”、“身體力行,死而後已”、“垂範後世,蔚爲潮流”,對慈航法師的叁大理念作一簡單評述。
20世紀20年代,太虛大師首先提出了“人生佛教”的理念,主張革除清末民初以來佛門混亂與松弛、經教失講、熱衷于經忏佛事等固弊,倡導佛教改革。印順法師繼而提出了“人間佛教”的理論。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傳播和弘揚,人間佛教已經蔚爲潮流,成爲當今中國佛教界最有影響力的一面旗幟,産生了深遠的影響。20世紀下半葉以來,在中國大陸、臺灣和香港,出現了許多高揚人間佛教思想的佛教團體和組織,以各種形式探尋著實踐人間佛教的新路向。
當我們追尋人間佛教理論與實踐的曆史發展蹤迹之時,有一個人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他就是太虛大師的弟子、道成肉身的慈航法師。而在慈航法師的衆多佛學思想中,其所倡導的“教育、文化、慈善是佛教的叁大救命圈”的理念,最爲人們所稱道,並成爲半個多世紀以來人間佛教實踐的理論指導。本文將從叁個方面對慈航法師的叁大理念作一簡單評述。
一、教育、文化、慈善爲佛教的叁大救命圈
慈航法師一生追隨仰慕太虛大師,親身踐行太虛大師所提倡的人生佛教改革。太虛大師曾提出人生佛教的具體運作方案,即在個人是由奉行五戒十善開始,漸而四攝六度、信解行證而成佛果;同時每個人都“要去服務社會,替社會謀利益”。一方面以個人人格影響社會,一方面合力淨化社會,達成建設人間淨土的目的。
慈航法師自閩南佛學院發心追隨太虛大師之後,他的教理研究,弘發實踐,也多淵源于太虛,慈航法師並在自己的照片上題“以佛心爲己心,以師志爲己志”的字樣,以示以太虛爲榜樣。慈航法師誓言“以佛心爲己心,以師志爲己志”,實際上就是發大誓願上求菩提,下化衆生,住持正法,續佛慧命。那麼,面對內憂外患、佛法凋敝的社會現實,怎樣才能實現這一目標、達成人間淨土之目的呢
慈航法師認爲,“教育、文化、慈善是佛教的叁個救命圈”。只有振興佛教教育,培養僧才,特別是培養弘法利生的僧青年,才是佛教的慧命所系。只有全面繼承發揚佛教文化,整理出版佛教典籍和佛教書刊,才能使佛教走向社會,使佛法的智慧成爲全人類的寶貴財富。只有真正投身于社會慈善事業,才能利濟群生,實現佛陀普度衆生的悲願。這叁者既是佛教弘法利生的一貫使命,更是當時佛教界根除舊弊、實現重生的“救命圈”。
二、改革佛教。任重道遠
慈航法師一生最大的抱負,就在革新佛教,推行佛法,推動佛教的大衆化和平民化,而教育、文化和慈善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綜觀慈航法師一生的弘法曆程,他所推行和倡導的主要內容包括如下一些方面。
1、大力興辦佛教教育,包括創辦佛教大學,佛教英文學院,佛教中學,佛教小學,培養弘法利生的人才,特別重視僧青年的培養。
2、成立佛教研究機構,如佛教研究所等,創立各宗專寺,培養各種佛學專修人才。
3、創辦佛教刊物,編輯佛教大藏經和佛教百科全書,佛學白話叢書,佛學英文叢書,普及佛學知識,將佛法弘傳到全世界。
4、建立佛化鄉村,嚴持戒律,佛化民間。慈航法師主張佛教應該到民間去,主動走進社會,弘法利生,而不應像過去那樣寄養在山上、在叢林中、在關房裏。
5、興辦各種實業和慈善事業,包括商場、工廠、醫院,佛教孤兒院,佛教養老院等等,服務社會,服務大衆。
非常值得欣喜的是,慈航法師所倡導的這些理想,目前在很多方面已經實現了,許多方面已經成爲人們的共識,成爲大家共同努力的目標。
叁、身體力行.死而後已
回顧慈航法師的一生,時時刻刻都在朝著這一目標努力奮鬥。1929年,慈航法師任安慶迎江寺住持,與道源法師(1898—1988)一道創辦佛學研究部並成立星期念佛會,舉辦義務夜校,這是慈航法師辦學弘化的第一次嘗試。1935年從緬甸回國之後一直到1939年間,慈航法師從香港開始,至粵東、上海,更溯江而上至無錫、常州、鎮江、南京、桐城、九江、廬山、武漢,馬不停蹄地演講、奔波,卓錫所向,缁素景從。1939年慈航隨太虛大師組織的中國佛教國際訪問團赴南洋宣傳抗戰,在佛教訪問團的行程結束之後,慈航法師並未隨太虛大師返國,由于四衆弟子的挽留而留在南洋,一住就是七年。七年間曾駐錫馬來亞,往還于星洲、馬六甲、吉隆坡、怡保各地巡回講經。這期間創設了星洲菩提學院、槟城菩提學院、星洲菩提學校、槟城菩提學校、星洲佛學會、雪州佛學會、怡保佛學會、槟城佛學會,以及佛教人間月刊等佛教文化教育團體。1948年秋冬之際在弘宗法師的介紹之下,應臺灣中坜圓光寺方丈妙果老和尚(1884-1963)的邀請來臺主持臺灣佛學院,後來達心、玄光兩位尼師發心,在汐止秀峰山興建彌勒內院,迎他去駐錫,並繼續授課。一些大陸來臺的學僧紛紛投止,靜修禅院的尼師和一些社會居士也從而受學,在那段時間,彌勒內院成了臺灣的佛學教學中心。在1948年至1954年的短短六年中,慈航法師爲了興辦臺灣的佛教教育,安置大陸來臺僧侶,教育並攝受逃難僧人,可以說是曆盡艱辛,至死不渝。慈航在曆史的轉折關頭,培養了大批優秀僧青年,對六七十年代臺灣佛教教育發展起著承上啓下的作用。印順法師說,他(指慈航) “雖居處靡常,資用窘乏,而于大陸僧青年之來臺者,攝受而教育之;百折不回,爲教之心彌堅。此慈老之不可及,而大有造于臺灣佛教者,功德固不可量也”。
四、垂範後世。蔚爲潮流
慈航法師積極倡導和恭身實踐的人間佛教事業,以及“教育、文化、慈善”叁大理念,成爲後來中國佛教發展的主導方向。
在中國大陸,真正明確提出發揚人間佛教理念,並以此作爲中國佛教發展的指導方針,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1981年趙樸初在其所著《佛教常識答問》第五章最後一節,以“發揚人間佛教的優越性”爲題,首次提出應堅持人間佛教的思想,“以此淨化人間,建設人間淨土”。此書在中國佛教協會會刊《法立》上連載,揭開了新時期人間佛教弘揚倡導的序幕。1983年12月,趙樸初在中國佛教協會第四屆理事會第二次會議上作了《中國佛教協會叁十年》的報告,在報告中明確提出以人間佛教作爲中國佛教發展的基本方向,將弘揚人間佛教置于整個中國佛教發展的指導地位。在談到在當今時代,中國佛教向何處去這一問題時,他旗幟鮮明地表示“我以爲在我們信奉的教義中應提倡人間佛教思想”①。在談到新時期中國佛教協會的任務時,依然以人間佛教的精神作爲指導思想,他還將“協助政府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團結全國佛教徒積極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服務”、“培養僧才、紹隆佛種”、“開展佛教學術研究”、“繼續開展加強同港澳同胞和國外僑胞佛教界的聯系和往來,共同促進祖國統一的神聖大業”、“積極進行同各國佛教界的友好往來”等作爲中國佛教協會今後的工作重點,將人間佛教的理念落實到了實處。②其中,興辦佛教教育,振興佛教文化和積極從事慈善事業成爲實踐人間佛教、建設人間淨土的重要內容。
在臺灣,叁大理念早已成爲佛教界的共識,並被越來越多的佛教團體所踐行。最有代表性的是以文教弘法爲特色的佛光山、以慈善弘法爲特色的慈濟功德會、以佛學研究和禅修爲特色的法鼓山等等。佛光山“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的宗旨,正是慈航法師叁大理念的繼承和發展。
總之,慈航法師是人間佛教理論的倡導者和擁護者,也是人間佛教實踐的先行者。他爲法忘軀的精神,慈悲濟世的情懷,高尚的人格,光輝的事迹,足以垂範後世,流芳千古。
【注】
①《中國佛教協會叁十年》,《趙樸初文稿》,余樹民編,安徽省太湖縣趙樸初資料征集委員會,2002.11,第31頁。
②同上書,第33—3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