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談印順導師人間佛教之精義及其應用(呂勝強)

  略談印順導師人間佛教之精義及其應用(大綱)

  呂勝強

  一、 前言

  1-1、 講題之選擇,相應于大會之主題並彰顯印順導師之宗風與信念

  1-2、 印順導師倡說“人間佛教”與香港之因緣

  二、 印順導師倡說“人間佛教”之動因——倡佛本懷(厘清佛法與現實的差距)

  叁、 印順導師倡說“人間佛教”之背景——對于太虛大師“人生佛教”之反思。亦即(“顯正”地)繼承“人生佛教”(脫落鬼化)的真義,(“對治上”修正太虛大師之看法)來發揚人間的佛教(脫落神化、天化)。

  四、 印順導師倡說“人間佛教”之理由——契理(第一義)與契機(適應時代)

  4-1、 契理(第一義):是契合于佛法真理的。從人而學習菩薩行,由菩薩行修學圓滿而成佛——人間佛教,爲古代佛教所本有的(“諸佛皆出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釋尊爲“人間佛教”之活水源頭),現在不過將他的重要理論,綜合的抽繹出來。所以不是創新,而是將固有的“刮垢磨光”。

  4-2、 契機(適應衆生根機及時代之傾向):

  4-2-1、適應衆生根機:佛陀說法以“人類”爲主要對象;“人間”爲五趣升沈之樞紐(環境苦樂參半及人類叁特德,適合修行)。

  4-2-2、(現代之)時代傾向:

  “青年時代”:少壯的青年,漸演化爲社會中心,所以要重視青年的佛教。…學菩薩法,著重于六度、四攝、四無量心,發心

  普利一切衆生,就與青年的心境相近。

  “處世時代”:(佛教本來是在人間的,佛與弟子,經常的“遊化人間”。就是住在山林,爲了乞食,每天都要進入村落城邑,與人相接觸而隨緣弘化。)時代傾向于戀世,唯有大乘的入世,才能吻合現代的根機,引發廣泛的同情,而漸化貪瞋的毒根。同時,現代也不容許佛徒的隱遁了。

  “集體(組織)時代”:佛法是以集體生活來完成自己,正法久住的,…. 不但出家的僧伽,要更合理(更合于佛意)化,在家弟子學修菩薩行的,也應以健全的組織來從事利他而自利不是爲個人謀取名位權利。

  五、 印順導師倡說“人間佛教”之理論原則:“人間佛教”即爲“人菩薩行”——

  從人而發心修菩薩行,由學菩薩行圓滿而成佛(凡夫菩薩→賢聖菩薩→通往成佛之路)。這即是導師所要弘揚之佛法宗趣。

  5-1、 “法與律合一”:“導之以法,齊之以律”,是“佛法”化世的根本原則

  (初期佛教的精髓)——立本于根本佛教之淳樸。

  5-2、 “緣起與空性的統一”:這是“緣起甚深”與“涅槃甚深”的統一,是 大乘法,尤其是龍樹論的特色(中期大乘的特色)——宏傳中期佛教之行解。

  5-3、 “自利與利他的統一”:發心利他,不應忽略自己身心的淨化。

  六、 “人間佛教”的應用准則——以人的身分從(叁心十善)凡夫菩薩爲起點之修學內容(以《妙雲集》下編之《佛在人間》乙書爲藍本)。亦即(大會主軸所定的)“人間佛教”與現代社會之互動關系。

  6-1、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向人間佛陀學習。

  6-2、 從人到成佛之路要先從認識自我(人性、衆生性、佛性)下手。

  6-3、 爲身忘世間之不忍衆生苦,希望人類和平(佛法是救世之仁)——探 索“佛法與人類和平”:由于,我們這個“無明隱覆”的世間,一切不 和諧安樂及焦惱不安的根源,《雜阿含》五四六經及《中阿含》“苦 陰經”告訴我們,乃是“見诤”與“欲诤”。前者是見解、觀念及思惟 方法上錯謬的“執見”,而後者爲情感上貪愛的煩惱在作祟。所以,導 師在《佛在人間》說:“人人想望和平,而和平不容易實現。不容易實 現的原因,有充分探討的必要。依佛法說:內有不和(不平)的心因, 外有不平(不和)的事緣,彼此相互影響,這才興風作浪,造成從來 難得和平的局面。”這個“內有不和(不平)的心因”即是“見诤”與“欲诤”。

  6-4、導師“人間佛教”之入世(社會)關懷:財富觀、知識觀、道德觀(導師在《佛在人間》之〈佛教的知識觀〉及〈一般道德與佛化道德〉二篇文章分別相應于“見诤”與“欲诤”之內涵,系探討“內心诤事”之問題)、戰鬥觀以及教育與文化之觀點。

  七、“人間佛教”應用之具體實踐步驟(即“五菩提”之第一、二階:“發心菩提”

  (願)及“伏心菩提”(行))

  (一)從凡夫菩薩作起(論題核心):

  1、要老老實實地覺得自己有種種煩惱,發心依佛法去調禦他,降伏他….

  依人身學菩薩行,應該循序漸進,起正知見,薄煩惱障,久積福德。久之,自會水到渠成,轉染成淨。(《佛在人間》p.102~p.103)

  2、悲心增上:初發菩薩心的,必有宏偉超邁的氣概(如梁啓超在〈志未酬〉所說:志未酬,志未酬,問君之志幾時酬,志亦無盡量,酬亦無盡時!世界進步靡有止期,吾之希望亦靡有止期;衆生苦惱不斷如亂絲,吾之悲憫亦不斷如亂絲。登高山複有高山,出瀛海更有瀛海;任龍騰虎躍以度此百年兮,所成就其能幾許?雖成少許不敢自輕,不有少許,多許兮自生?但望前途之宏廓寥遠兮,其孰能無感于余情! 嗟乎!男兒志兮天下事,但有進兮不有止,言志已酬便無志。).. 經上說:“未能自度先度他,菩薩是故初發心”。應以這樣的聖訓,時常激勵自己,向菩薩道前進。…如一般初學的,循此修學,保證能不失人身,不礙大乘,這是唯一有利而沒有險曲的大道!(《佛在人間》p.103~ p.104)

  (二)用集團力量來規範自己的行爲,淨化內心的煩惱:一般中下根性,雖也要自己發心向上,但如有良好團體,教育他,範圍他,勸勉他,實在是策令向上的無上方便。(能自動發大心自尊自勉的,是難得的上根)──佛教的集體生活,有著叁項特色:互相教授教誡,互相慰勉,互相警策。(《佛在人間》p.119)

  (叁)成立如法的佛教青年團體(特別以在家衆爲例):現在的在家學衆,也有了團體的組織。但少能注意到佛教團體的特色,祇是模仿一般社團的組織形式,也還是不夠的。….勿陷于傳統的作風,但知真參實悟,但知博究精研,于毗奈耶──律的原理法則,不能尊重。現代修學菩薩行的,必須糾正這種態度,法律兼重,來契合佛法的正宗。(《佛在人間》p.107)

  (四)法性與法相並重,互相依成,互相推進,而達于現空無礙的中道:緣起與

  性空的統一,他的出發點是緣起,是緣起的衆生,尤其是人本的立場。因

  爲,如泛說一切緣起,每落于宇宙論的,容易離開衆生爲本的佛法,如泛

  說一切衆生,即不能把握“佛出人間”,“即人成佛”的精義。(《佛在人

  間》p.109)

  (五)自利與利他的合一:世間的凡夫,不能有純粹的利他,一切都是從自己打

  算而來。專爲私我打算,結果也不能有真正的自利。…. 如出發于悲心,

  那麼深山修禅,結七,掩關,也都是爲了造就救度衆生的能力。…大乘道

  的自利,不礙利他,反而從利他中去完成。說到大乘道的自利利他,也不

  一定是艱難廣大的,隨分隨力的小事,也一樣是二利的實踐,只看你用心

  如何!(《佛在人間》.109~p.111)

  (六)修持心要:

  1、修學人間佛教──人菩薩行,以叁心爲基本,叁心是大乘信願──菩提心,大悲心,空性見。(《華雨集第四冊》p.57)

  2、說起修持,有的總以爲要擺脫一切事務,這是與大乘不相應的修行!大乘法門,如布施,持戒,愛語,利行,同事,習定,修慧,念佛,供養,忏悔等,凡是學習自利利他的,培養福德智慧的,都是修行,決無離棄世間善行的道理。(《佛在人間》p.122)

  3、現代的人間佛教,自利利他,當然會有更多的佛事。利他的菩薩行,不出于慧與福。慧行,是使人從理解佛法,得到內心的淨化;福行,是使人從事行中得到利益(兩者也互相關涉)。以慧行來說,說法以外,如日報、雜志的編發,佛書的流通,廣播、電視的弘法;佛學院與佛學研究所,佛教大學的創辦;利用寒暑假,而作不同層次(兒童,青年……)的集體進修活動;佛教學術界的聯系……重點在介紹佛法,袪除一般對佛法的誤解,使人正確理解,而有利于佛法的深入人心。以福行來說,如貧窮、疾病、傷殘、孤老、急難等社會福利事業的推行;家庭、工作不和協而苦痛,社會不同階層的沖突而混亂,佛弟子應以超然關切的立場,使大家在和諧歡樂中進步。凡不違反佛法的,一切都是好事。但從事于或慧或福的利他菩薩行,先應要求自身在佛法中的充實,以叁心而行十善爲基礎。否則,弘化也好,慈濟也好,上也者只是世間的善行,佛法(與世學混淆)的真義越來越稀薄了!下也者是“泥菩薩過河”(不見了),引起佛教的不良副作用。總之,菩薩發心利他,要站穩自己的腳跟才得!(《華雨集第四冊》p.62 ~ p.63)

  八、 “人間佛教”(或印順思想)乃是跳脫自我主體意識之排他性,建立“法界性”之無我心胸(如印順導師之“學尚自由,不強人從己”):

  一般的宗教,政治與學術思想,是不能離開自我中心的。自我中心,便是我的─ 我的家,我的種族,我的社會階層,我的國家,甚至是我的天下(國際與太空等)。自我中心的活動,對內是爭取領導,對外是謀取擴張。從是自非他,到有自無他,這含著嚴重的對立、沖突。這樣的宗教、政治等,不是真正的世界性,而卻是反世界性的。(《佛在人間》p.335)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