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佛教的生死學教學和人間淨土(釋依昱)

  人間佛教的生死學教學和人間淨土

  佛光山叢林學院 釋依昱

  一、人間佛教的思想源流

  佛陀的說法度衆四十九年從原始僧團的《阿含經》《律部》到大乘經典的《法華經》《華嚴經》的全部內容,敘述佛陀的慈悲、智慧、持戒、精進等等的言行。以及指導佛弟子思想上,生活上修行等的記載。四十九年的言行說明,佛陀的教化對象主要是人類,所以佛陀是人間佛教的創始者。人歸依佛,修道、弘揚佛法、示涅架、教導弟子們、以托缽行乞的模式讓衆生種福田;用平等心在傳播佛法到每個家庭。四處遊行度衆,對人們示現一種真實的修道曆程。

  在《阿含經》(卷二十六)等見品中,佛對諸比丘說: “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大正藏》二,694頁上)

  《增一阿含經》卷十八“四意斷品”中“我今亦是人數。下”(《大正藏》二,637頁中)又說: ““世尊佛眼。觀諸世間一切衆生。生于世間。增長世間。”(《大正藏》叁,806頁下)

  在《佛行集經》裏“爾時世尊。聞梵天王勸請偈已。爲衆生故。起慈悲心。以佛眼觀一切諸世佛眼觀已見諸衆生。生于世間。增長世間。或有利根或有鈍根。諸衆生等。或以成就易證于道。”向梵天王。而說偈言:

  “大梵天王善谛聽,我今欲開甘露門;若有聽者歡喜來,至心聽我說法味。”(《大正藏》叁,806頁下)

  《佛說衆許摩擦诃帝經》卷八: “爾時世尊觀諸弟子而告之曰。我從無量劫來勤行精進。乃于今日得成正覺。正爲一切衆生解諸系縛。汝等今日悉于我處得聞正法。漏盡解脫叁明六通皆已具足。天上人間離其系縛。可與衆生爲最福田。宜行慈愍隨緣利樂。”(《大正藏》叁,957頁上)

  透過以上的對話明白,佛陀以慈悲的胸懷積極地開導教化衆生。佛陀在人間度衆,受到多數的恭敬供養同時也遭遇到各種各樣的災難。 《佛說興起行經》記載佛的十大災難(《大正藏》四,164—174頁)如下:

  一孫陀利謗法難、 二奢侈彌謗法難、 叁法患頭痛難、 四法說梅毒蔓延全身滲透骨髓疼痛不止難、 五法患個子疼難、 六法被木槍刺把難、七法被酒壺婆達多擲石難、想參照八、法被婆羅門女旃砂盆誹謗難、九、佛食馬小麥難、十、佛受苦行難

  佛陀反對階級,不重貧富,以平等觀視衆生。他教弟子們的時候,不論天資習性的善惡。在《法華經》卷叁“藥草喻品”,如下:

  爾時無數千萬億種衆生,來至佛所而聽法。如來于時,觀是衆生諸根利鈍、精進懈怠,隨其所堪而爲說法,種種無量,皆令歡喜,快得善利。是諸衆生聞是法已,現世安隱,後生善處,以道受樂,亦得聞法。既聞法已,離諸障礙,于諸法中,任力所能,漸得人道。如彼大雲,雨于一切卉木叢林及諸藥草,如其種性,具足蒙潤,各得生長。(《大正藏》四十九,18頁中)

  佛陀對衆生,是一視同仁、以衆生平等的性格觀之。《六祖壇經》: “善知識。一切修多羅及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經。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大正藏》四十八,351頁整個)

  發揚人間佛教的臺灣高僧星雲大師說。“人閑佛教”不是新發明、也不是新的創造、在遙遠的二千六百多年前的印度,佛教教主佛陀悟道之後,沿著恒河流域的十六個王國弘揚佛法、每日說法無有厭倦、從國王大臣、到販夫兵卒和學人專家、盜賊,全部皆爲其教化的對象。所以說佛陀是人間的佛陀,佛的教化即是“人間佛教”。

  二、人間佛教的提倡

  佛教在世界的諸大宗教中,曆史最長,影響的人口也最多。和其它的世界性的宗教不一樣,佛教的傳播方式是和平,過去沒有發起宗教戰爭也沒有過宗教迫害。全部自覺的發心,自覺的反省,沒有外在的強製和暴力。這種反省,自覺、自淨的風格也促進佛教,融人不一樣的民族群中,和不一樣的文化思潮融合共生。

  關心現實的人生問題、人生的品格的提升,肯定人心的淨化,趨向全體人類的完善、世界和平和佛教的現代化方面進行。和現代社會實際上生活的需要結合、促進人類的進步,改善人際關系、建立人間淨土。我們稱爲“人間佛教”這是一種時代性、適應性、圓融性的時代思潮。

  “人間佛教”的完成和實踐符合佛陀教化衆生之本懷。此外亦顯現佛教的慈悲包容,發揮佛教的應世本質、佛教的包容異己等功能。

  《華嚴經》在“普賢行願品”中: “修習菩薩一切諸辯。教化衆生心無疲厭。于一切世界示現受生而不樂著。”(《大正藏》九,67頁)

  菩薩的大悲心、勤修正道、廣積福德、成就佛道之興起。 使得佛法和世間法融合無礙,亦即“華嚴宗的理事無礙法界”的圓融自在;也是人間佛的旨要所在。

  叁、人間佛教的語源和意義

  ““人類””在中國儒典中,最早,在韓非子、莊子、淮南子們的著作裏出現。語義是人世、俗世或世上。漢譯佛典裏的“人間”是人所居住之處,含有十法界、五趣、六道等等、輪回轉生的思想。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摩羅酰搜人間遊行。與千二百五十比丘漸至摩樓國。(T一、叁九頁)

  四、人間佛教的生死學教學

  筆者在成功大學開課將近十年,透過遠距教學,成就了不少的故事。每一次上課,都會透過遠程聯機上課跟收播學校的同學對話,修過這堂課的收播學校:清華大學、中央大學、政治大學、師範大學、海洋大學、中山大學、臺南藝術大學、嘉南藥理科技大學、第一科技大學、高雄大學、義守大學等等。有一次有位同學在期中報告上說: “老師,謝謝你的聯機對話,讓我找到了我失散多年的青梅竹馬。”那位同學真的在屏幕上找到了他童年的好友。可能是小學同學或者是隔壁鄰居,經過了很多年而失去聯絡,就因爲修了這堂生死學的課而有一個意想不到的收獲。有位僑生,在其面臨學業與感情極端困撓時,因爲生死學課程的啓發而重新找回自信心,不再自暴自棄。

  在生死學的課堂裏什事都有可能發生。常鼓勵同學們用一種歡喜的心情,和積極樂觀的心境來面對世間上的人生百態。生死學並非如人們想象中那麼嚴肅。用一種輕松、愉悅的態度來學習這堂生命教育的課,自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獲。

  凡事都有光明和黑暗兩個角度,意志消沈者只看到黑暗面,懂得啓用生死密碼者當下可以扭轉局勢,克服困難開啓光明的未來。

  生死學著重在養生、保健、心靈管理與生涯規劃以及分析各宗教的生死觀再到臨終關懷與安甯療護。並且事先規劃生前契約、遺囑與告別式之安排。我們應該如何規劃生命的寬廣度呢

  當你生活得非常自在與充實時,面對死亡時就會心安理得。所以若知道怎麼生,就會知道怎麼死。

  五、生死學的起源和研究

  生死學是由“死亡學”蛻變而出:死亡學是生死學的前身,生死學在探討人生,生命的內涵更廣更完整。

  細究“生死學”這門學問的起源,應是肇始于叁十年前美國的“死亡學”(Thanatology)。其探索的核心課題,若以精神醫學及死亡學專家Kubler-Ross的語辭來說,就是“生命”成長的最後階段(the final stage of growth)。死亡學的出現乃是因爲當時美國的行爲科學家發現多數的美國人無法正視死亡,平和善終,便起而提倡死亡覺醒運動(Death awareness

  movement)。該運動適時地與興起于英國的臨終關懷運動(Hopicemovement)相互呼應,于是開展出死亡學的主要內涵:死亡教育、臨終關懷、悲傷輔導等。但是正由于其所關心的主題環繞在如安甯療護、死亡教育以及死亡相關現象,明顯缺乏“生命的向度”(dimension of life),傅偉勳教授(民82)于是主張結合宗教臨終關懷角度及臨終精神醫學研究以開展死亡學的生命向度。

  1994年由星雲大師所創辦的南華管理學院(現在的南華大學)成立臺灣第一所生死學研究所,即強調生死學研究與教育的五大領域爲:(1)生命倫理學、(2)養生技藝、(3)生死教育、(4)臨終關懷、(5)殡葬管理。

  筆者記得曾經與傅偉勳教授在學術會議上討論有關生死學的研究,當時身體健朗的傅教授,提到這門課程在美國,稱爲“死亡學”,但在臺灣談死亡是一種禁忌,所以改稱爲生死學,較易被接受。而筆者在日本留學生涯中,也關注到這門課程被稱爲“死生學”或“生命學”。

  現在臺灣的一五八所大學中,只在南華大學設立“生死學研究所”。1999年開始招收研究所的學生,從2001年開始招收大學部的學生。

  六、星雲大師和人間淨土

  南華大學的創始人同時是佛光山創始者的星雲大師,創設佛光山以來曆經四十二年。由于大師的指導以及佛光山僧衆和信徒們的共同努力,佛光山建設現世的人間淨土的架構漸趨完成。 這期間曆經各種各樣的障礙、許多的艱難。且必須面臨各種各樣的考驗,佛光山的常住大衆以佛法信仰的堅定信心作爲依靠, 擺脫困難。 不只是文化、教育、慈善等活動的實踐;並在國際佛教的發展上,佛光山在國際世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星雲大師常說:

  “光榮歸于佛陀,成就歸于大衆,利益歸于常住,功德歸于檀那”爲僧信共守之准則。在佛光教團之中,生命將由膚淺走向深廣,由閉塞走向開闊,由灰暗走向缤紛,由殘缺走向圓滿。在佛光教團之中,大衆會推動個人的成長,時間會帶來事業的因緣,曆史會給予公平的定位,信仰會留下永恒的價值。

  關于佛光山的“人間淨土”的實踐,文化、教育、慈善,實踐爲主,亦即:

  1.以教育培養人才;2.以文化弘揚佛法;

  3.以慈善福利社會;4.以共修淨化人心。

  回想起叁十二年前,筆者在宜蘭第一次和星雲大師相遇時,一個念佛法會中,當時看到很多的信徒,很專注、很虔誠地參加法會,也有很多的青年義工在幫忙。筆者曾問大師: “年青人在佛門,可以做什麼

  ”大師笑著回答: “佛門並非只是出世,學佛最重要的,就是要做淨化人心,改造命運等人世的事業,以出世的精神,做人世的事業。希望從出世到人世,讓天下都沒事……”筆者也因爲深受大師度衆的慈心悲願而深受感動,成就了一段出家因緣,而成爲星雲大師的弟子。因而深信人間佛教的弘傳正是人間淨土的實踐。

  本論文主要在將和現代社會實際上生活的需要結合、促進人類的進步,改善人際關系、建立人間淨土的“人間佛教”結合生死學教學的推廣理念與實踐,來表達佛陀以平等心教化衆生之本懷。此外亦顯現佛教的慈悲包容,發揮佛教的應世本質、佛教的包容異己等功能。

  

《人間佛教的生死學教學和人間淨土(釋依昱)》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