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談早期“人間佛教”的理論與實踐(魏道儒)

  略談早期“人間佛教”的理論與實踐——魏道儒

  人間佛教運動發端于20世紀初期,到20世紀80年代以後,己經在兩岸叁地發展成爲超越派系界限、超越地區劃分的佛教主導潮流,無論是佛教界、學術界還是宗教管理部門,凡涉及中國佛教的現狀和未來發展,就無法回避人間佛教這個主題;凡探索新世紀的中國佛教建設,就不能離開人間佛教這個主旋律。本文結合太虛、印順的思想和實踐,對人間佛教運動的興起原因、性質、特點以及對新世紀佛教發展的啓示談幾點看法。

  一

  從清代後期開始,佛教的社會形象逐步下降。迷信低俗幾乎成了佛教的特點,腐敗墮落幾乎是僧人的共性。20世紀初年,滿清王朝的覆滅,開啓了中國政治史上的新時代。當無數優秀的中華兒女懷抱拯救民族、振興華夏的豪情壯志,爲改變被蹂躏、受欺壓和貧窮落後的命運而前赴後繼,浴血奮戰的時候,中國思想界崇尚民主和科學也逐步成爲主導潮流。在這種形勢下,佛教從總體上講還沒有出現大的改觀,其發展的滯後性是顯而易見的。當時佛教界的有志之士,幾乎無不爲佛教的現狀痛心疾首。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爲了適應社會的變化,在民國初年開始了人間佛教運動。

  根據印順法師的總結,當時有兩個重要的現象:其一,民國初年以來,佛教僧俗信衆爲適應社會的變化,開始從事各種慈善、教育事業等。他指出;“民國以來,佛教的法師、居士,都有適應社會的感覺,或辦慈善、教育事業等,不問成績如何,但確是認識並傾向于這一方面——佛教是人間的。”其二,“人間佛教”的思潮逐漸興起並越來越具有影響力。印順指出:“人間佛教的論題,民國以來,即逐漸被提起。民國二十叁年(1934),《海潮音》出過人間佛教專號,當時曾博得許多人的同情。後來,慈航法師在星洲,辦了一個佛教刊物,名爲《人間佛教》。抗戰期間,浙江缙雲縣也出了小型的《人間佛教月刊》,前年法舫法師在暹羅,也以“人間佛教”爲題來講說。”

  從這兩個現象可以看到,發轫階段的“人間佛教”運動,並不僅僅是出家僧人的自家事,而是有著僧俗信衆的廣泛參與。人間佛教一開始就不僅僅是純理論方面的學術探討,而是帶有佛教如何適應社會發展而進行的理論和實踐雙重探索的性質。可以說,人間佛教運動的産生和發展,正是中國社會曆史巨變在宗教界的反映,是佛教從古代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産物,是中國現代佛教起步的重要標志之一。民國初年這種佛教界辦慈善、教育等事業以及初步的理論探討,可以說是佛教適應社會變化的最初表現形式,是人間佛教運動的雛形。

  二

  在人間佛教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探索方面,做出重要貢獻的人物很多。到上個世紀中葉,也就是“人間佛教”的早期階段,以太虛和印順的理論與實踐最具代表性,並且對新世紀中國佛教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啓示意義。

  太虛最早使用“人生佛教”,也兼用“人間佛教”。就其對這兩個概念的偏重而言,更注重使用前者來概括其總體思想。盡管使用這兩個不同概念或多或少反映了不同的思想傾向,但是,從太虛倡導佛教改進運動以建立現代佛教的總目標來看,使用哪個概念並沒有本質差別。太虛人生佛教的理論和實踐,可以說是整個人間佛教運動的第一個階段。

  太虛倡導人生佛教的最顯著的特點,在于以實踐爲目的,而不是僅僅以理論探討爲目的。他並不滿足于提出幾條新觀點,推行幾項新措施,而是要在契理契機原則的指導下,有選擇地辨證繼承以往佛教的優秀遺産,對佛教進行全面的變革,使佛教適應中國社會乃至世界潮流,建立現代化的中國佛教。這是他的人生佛教的綱領,也是其理論的特點。他指出:

  時至今日,則須依于全般佛陀真理而適應全世界人類時機,更抉擇以前各時域佛法中之精要,綜合而整理之,故有“人生佛教”之集說。

  故人生佛教雲者,即爲綜合全部佛法而適應時機之佛教也。

  太虛以“人生佛教”作爲實現全面佛教改革的旗幟,其思想內容非常豐富,涉及到佛教建設的各個方面。總的說來,他是以倡導佛教思想(教理)、僧團組織(教製)和寺院經濟(教産)的“叁大革命”爲核心。他指出:

  佛教的教理,是應該有適合現階段思潮的新形態,不能執死方以醫變症。第二、是關于佛教的組織,尤其是僧製應該改變。第叁、是關于佛教的寺院財産,要使成爲十方僧衆公有一一十方僧物,打破剃派、法派繼承遺産的私有私占惡習,以爲供養有德長老、培育青年僧材,及興辦佛教各種教務之用。

  對于這“叁大革命”,印順法師曾有高度評價,許多研究者也認爲其中許多改革舉措是完全創新的。從太虛的理論和實踐來考察,他從倡導人生佛教之日起,就重視對佛教現狀的分析和批判,重視對佛教遺産的發掘和篩選,重視對佛教未來的總體構想和設計。

  在太虛法師看來,他倡導的“人生佛教”運動,就是一場佛教的“革命”運動。他曾把人生佛教運動稱之爲“佛教改進運動”,(如他的《我的佛教改進運動略史》),甚至稱爲“革命”,(如太虛的“叁大革命”)。因此,人生佛教運動的本質,就是佛教適應社會變化,與時俱進的佛教革命運動。這也就是發端于上個世紀初,進入新世紀依然方興未艾的人間佛教運動的社會本質。

  叁

  印順倡導的“人間佛教”理論,是在繼承太虛人生佛教的基礎上形成的,從其理論形態上講,更爲成熟和完善。綜觀印順的人間佛教思想,有叁個顯著特點。

  其一,突出強調佛教適應社會的重要性。在他看來,民國初年以來有關人間佛教的社會實踐和理論探討過程,是佛教適應社會的過程。所以,在他的人間佛教理論中,適應社會的發展就成爲受到強調的一個方面。對于什麼是適應社會、佛教如何適應社會等問題,印順法師都有專門的論述。他認爲,適應社會是傳統佛教固有的品質。佛教適應社會的過程,是佛教發揮善世利人作用的過程,是探求佛法本質和把握純正佛法的過程,也是佛教實現自身變革和自身淨化的過程。

  在他看來,即便是佛陀的說法立製,也是要有適應性的,也是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的。在經典所記錄的佛法中,並沒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抽象教條。沒有在任何時間都正確的理論。這就爲人間佛教實踐撤除了藩籬。從印順關于佛教的社會適應性的論述中,可以看到他的“人間佛教”思想的開放性。

  其二,從研究整體佛法中開發佛教最寶貴的精神資源。他把《阿含經》作爲人間佛教的經典依據,把早期聖典的教義作爲人間佛教的理論基礎,把釋迦牟尼作爲實踐“人間佛教”的榜樣,並且從研究整個佛教中闡發人間佛教所應具有的思想精要。所以,他的人間佛教思想具有理論的系統性和徹底性。

  關于人間佛教思想的起源問題,曾經引起許多學者的關注,並且發表了很多新見解,或者認爲源于中國禅宗,或者認爲源于大乘佛教,或者認爲其思想精要孕育在佛陀生前的早期佛教之中,或者認爲源于清代佛教。各種思考無疑都會啓發人們拓寬對人間佛教和傳統佛教的認識。因爲,在人間佛教的理論和實踐中,的確包含了不同時代佛教的諸多因素。但是,印順法師的觀點似乎有著越來越大的影響力。

  不過,從人間佛教的思想本質和適應時代的角度來觀察,人間佛教完全具有全面創新的性質。因爲,它所要適應的和與之協調發展的社會是前所未有的,它所遇到的和要解決的問題也是前所未有的。從這個方面講,印順法師的人間佛教思想也是創新的。

  其叁、確立“以人爲本”的原則,把尊重人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貫穿到人間佛教理論的始終。爲了人、依靠人和塑造人,成爲他的人間佛教理論的精髓。把以人爲本作爲衡量是否真正佛法的准繩,作爲判別整體佛教的標准,不但是對關愛衆生的佛教固有傳統的創造性繼承,而且使其思想具有強烈的理論批判精神。

  應該指出,無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還是在傳統佛教教義中,都有著豐富的“以人爲本”的思想。但是,像印順這樣論述和強調“以人爲本”的觀念,不能不說是對古代傳統思想的發展。總的說來,印順所倡導的“以人爲本”有五個方面的重要內容。

  (一)、從完善太虛“人生佛教”方面突出“以人爲本”,這也是他用“人間佛教”代替“人生佛教”的重要原因。

  正如他自己所反複申明的,他的“人間佛教”理論在多方面受到太虛大師的影響,同時,也在許多方面有所創新。在突出強調“以人爲本”方面,正是這樣。

  太虛在倡導“人生佛教”的時候,也強調應該“重視現實的人生”。但是,爲什麼還要用“人間佛教”來取代它呢?印順認爲,人生佛教在對治方面,“偏于死亡與鬼”,是著重于糾正對死亡與鬼的信仰和重視。“人間佛教”則不但對治了這一個方面,而且“同時也對治了偏于神與永生。真正的佛教是人間的,唯有人間的佛教,才能表現出佛法的真義”。由于“人生佛教”強調“重視現實的人生”,從本質上來說,它並沒有偏離佛教的根本宗旨。但是,人間佛教對它的進一步補充和完善,則是主要突出“以人爲本”的思想,也就是進一步闡明佛法的“真意義”。印順長老指出:

  俗化與神化,不會導致佛法的昌明。中國佛教,一般專重死與鬼。太虛大師特提示“人生佛教”以爲對治。然佛法以人爲本,也不應天化、神化。不是鬼教,不是神教,非鬼化非神化的人間佛教,才能闡明佛法的真意義。

  爲了使佛教昌明,就要堅持“以人爲本”的原則。倡導“人間佛教”的目的,就是爲了人。

  (二)、結合佛教的不同法門來論述“以人爲本”。他認爲,修行任何佛教法門,都應該以盡到人的本分爲基礎,都要依靠人。建立“人間佛教”,並不排斥修行佛教的其它法門。印順曾經列舉印光法師的例子指出:印光平生極力弘揚念佛往…

《略談早期“人間佛教”的理論與實踐(魏道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