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談早期“人間佛教”的理論與實踐(魏道儒)▪P2

  ..續本文上一頁生法門,但是:“他沒有忽視佛教在人間的重要意義”,他是把“盡到人的本分,作爲求生西方的基礎”。這就是說,修行佛教的任何法門,都要以依靠人、尊重人爲基礎,要把“人間佛教”的精神貫徹到一切佛教修行法門中去。

  (叁)、從闡述佛法精要的角度闡釋“以人爲本”,用是否“以人爲本”爲標准來判別和衡量整體佛教。印順指出:“如印度的後期佛教,背棄了佛教的真義,不以人爲本,而以無爲本(初重于一神傾向的梵天,後來重于泛神傾向的帝釋天),使佛法受到非常的變化。”在他看來,背離了“以人爲本”的思想,也就是“背棄了佛教的真義”。是否“以人爲本”,成爲印順判定佛法真僞的試金石。

  (四)、從修行的總過程方面強調“以人爲本”。趨向佛果的修行過程,就是爲了人、服務人的過程。印順繼承太虛的思想,強調從人乘法趨向佛果。即人通過修行菩薩行而成佛。如何趨向佛果呢?他指出:“凡不爲自己著想,存著利他的悲心,而作有利衆生的事,就是實踐菩薩行,趨向佛果了。”因此,個人的成就佛果,只有在爲了人、服務人的過程中才可能實現。

  (五)、從樹立修道理想方面強調“以人爲本”,成佛的過程及其成佛的實現,就是淨化人、塑造人的過程,是所謂“人格的最高完成”。他認爲,在人間成佛的過程是:從做人開始,通過圓滿修習菩薩行,達到成佛的目的。所謂“成佛,即人的人性的淨化與進展,即人格的最高完成。”他從研究整體佛教中去闡述和弘揚“人間佛教”,也從研究整體佛教中去尋找實現“人間佛教”的理想。他指出:“從全體佛法中去理解佛法的德行,以人生的和諧、福樂、清淨爲理想、爲標准。”印順倡導“人間佛教”終極目的就是爲了人,他把尊重人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貫穿到“人間佛教”理論的始終。顯然,這是對佛教關愛衆生的優良傳統的創造性發展。

  四

  太虛和印順都是在力求把握佛教時代主題中醞釀其思想,都是在深度開發佛教精神本質的基礎上提煉其核心內容,都是在結合社會的發展中充實和完善其理論。他們確立的人間佛教的重要理念、重要原則,長期爲海峽兩岸的佛教界領袖所繼承和弘揚。他們的理論和實踐,對新世紀的中國佛教建設具有重要啓示作用。

  其一,結合佛教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提出振興佛教的方案,推出改進佛教的措施。

  太虛提出“人生佛教”理論,倡導叁大“革命”,都是結合當時佛教界存在的問題提出來的,並不是無的放矢,憑空想象出來的。印順豐富和完善“人間佛教”理論,也是緊緊抓住“對治”佛教中存在的問題而進行。正如印順所說,“人生佛教”是爲了糾正“專重死與鬼”的現象,人間佛教則進一步糾正重天、重神的現象,使佛教既不被俗化也不被神化。

  當前的佛教已經不同于20世紀初中期的佛教。在新世紀,中國佛教處J?良好的政治、經濟、思想和文化環境中,面臨著重要的發展機遇,肩負著適應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新使命。同時也應該看到,在建設新世紀的中國佛教過程中,也要面對新的社會現實,要解決以前沒有遇到過的問題,面對新的挑戰。如何解決佛教與社會協調發展中遇到的問題,直接影響佛教的健康發展。所以,建設新世紀的中國佛教,首先也應該從深入調查和研究當前佛教情況出發,准確把握佛教發展的時代主題,敏銳捕捉需要重點解決的現實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改進方案。

  其二,深刻認識人間佛教運動的性質和曆史意義。

  太虛把自己振興佛教的實踐稱之爲“改進運動”,稱之爲“革命”運動。這是對振興佛教重要性的認識,是對建設新佛教艱巨性的認識。這種認識,對我們認識整個人間佛教運動有著重要的啓示作用。

  “人間佛教”是佛教的全面革新運動。所以就不是純理論問題和純學術問題,就不是一件單憑提出幾條新觀點就能夠解決的事情。既然是佛教實現自身變革的運動,是佛教適應社會的現代化轉型過程,就意味著這將是長期而艱巨的曆史過程,包含著理論與實踐的雙重探索,需要社會各方面的參與來實現。

  今天,人間佛教成了相關學術界的熱門話題,並不是一個偶然現象,而是佛教面臨社會轉型,迎接挑戰,捕捉機遇,實現與時俱進過程中必然出現的現象。.運動的本質,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它的艱巨性、長期性和不可避免要遇到的挫折、反複。但是,佛教在新世紀有著特殊的、不可替代的曆史使命,因此,從長遠來看,超越宗派界限、超越地區劃分的“人間佛教”運動必定會健康蓬勃發展,必然是前程不可限量,必將在新世紀裏發揮多方面善世利人的社會作用,譜寫佛教史上燦爛的新篇章。

  其叁,注重佛教適應社會的重要性,實現佛教與當代社會的協調發展。

  幾乎每一位人間佛教的倡導者,都從不同角度強調適應社會的重要性。新世紀佛教建設不可能在自我封閉的狀態下進行,必須在了解社會的基礎上去適應社會。因順法師的有關論述,可以啓發人們對“適應社會”有進一步的認識。

  按照印順的看法,佛教“適應社會”,並不是去迎合社會上的“低級趣味”的東西,而是爲了“化導”社會。因此,佛教適應社會的過程,既是佛教實現自身變革的過程,也是發揮善世利人社會作用的過程。從佛教適應社會本身來講,並不存在主動與被動,積極與消極的劃分。這些劃分只有在談論佛教如何適應社會方面才有意義。如果我們這樣認識佛教適應社會的問題,就會把佛教自身的發展前景與社會的發展進步自覺聯系在一起。從佛教曆史來看,佛教適應社會,也是佛教本身所具備的品質。

  其四,把繼承與創新結合起來,可貴的批判精神有利于創造性的繼承佛教優秀遺産。

  從太虛和印順倡導人生佛教、人間佛教的理論和實踐中,可以看到,他們都注重把繼承和創新有機結合起來,從研究整體佛教中開發佛教的精神資源。他們對整體佛教進行了分析批判,分清那些是應該繼承的,那些是應該舍棄的。緊密聯系社會現實,創造性地繼承佛教優良傳統。

  在新世紀,佛教面臨著新的形勢,佛教思想的發展,自身在各方面的變革,都應該把繼承和創新結合起來。特別是在探索變革的過程中,太虛、印順法師所具有的那種可貴的批判精神值得發揚。這也是在建設新世紀中國佛教中所不可缺少的精神。

  其五,注重佛教的全面改進和整體建設。

  太虛和印順都主張全面建設佛教,並且分別提出了許多具體的內容。在新世紀,加強中國佛教建設,就要從多方面展開,有序推進。趙樸初曾代表中國佛教協會,對佛教的自身建設提出了綱領,包括信仰建設、道風建設、人才建設、教製建設和組織建設。這“五大建設”也是今天人間佛教運動的重要內容。同時,在當前的新形勢下,通過人間佛教的實踐,還會增加新的內容。

  其六,堅持“以人爲本”的指導思想,促進佛教多元化的健康發展。

  太虛和印順法師強調“以人爲本”,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爲了對治當時佛教信仰方面出現的弊端,重點是反對把佛教巫術化、迷信化和鬼化、神化的傾向。新世紀的中國佛教堅持“以人爲本”的指導思想,就有更廣泛的意義。這是佛教適應社會,實現自身多元化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

  那麼,倡導“人間佛教”,堅持“以人爲本”的指導思想,是否會消弱佛教神聖性、超越性的一面,是否會使佛教失去終極關懷的社會影響力,是否會與佛教理論與實踐的多元發展相矛盾?答案是:不會。因爲,人間佛教並不反對佛教的多元發展,並不排斥傳統佛教的其它修行法門。例如,求生西方淨土是佛教中占重要地位的修行信仰,反映了信衆對死後,對他力拯救的重視。對于平生極力弘揚念佛往生法門的印光法師,倡導人間佛教的印順予以贊揚。因爲,問題的關鍵在于,不是淨土法門應該不應該提倡,而是修行者是否把“盡到人的本分,作爲求生西方的基礎”。對于堅持“以人爲本”的指導思想而從事淨土念佛修行者,不僅不應該反對,還應該尊重。因此,中國佛教在新世紀的多元化健康發展,離不開“以人爲本”這個原則。

  五

  人間佛教運動的發展,是一個長期而艱難的過程。盡管人間佛教運動中的代表人物留下了珍貴的思想資源和實踐經驗,但是,要推動人間佛教的健康發展,還有待于理論和實踐方面的進一步創新。總的說來,有助于解決當代社會所面臨的某些問題,有助于解決當代人的精神困惑,有助于提升當代人的精神生活質量,既是弘揚佛教優良傳統的原則,也是佛教適應現代化發展的方向。人間佛教的發展過程,就是豐富和美化現代文明的具體實踐。在這方面,可以探討的問題很多,這裏簡單僅談一個問題,即佛教爲什麼人服務的問題。

  佛教始終認爲,關愛衆生、利樂有情的慈悲情懷和奉獻精神,是信仰者修行成敗的關鍵,是達到個人解脫必要的前提條件。佛教所講的利樂有情,並不是抽象的教條和空洞的口號,而是貫徹在每一種修行實踐中的必要精神因素。佛教倡導的每一種修行法門,都不是單純以滿足修行者的個人需要爲目的,而是與呵護衆生緊密聯系在一起。也就是說,修行者取得的每一點成就或每一個進步,都與他對衆生的奉獻成正比,個人功德的積累、增長,始終與拯救衆生能力的提高同步。

  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佛教在寺院經濟、組織規模方面的發展是令人注目的。但是,這些不能作爲佛教現代化發展的標志。在中國曆史上,追求寺院經濟的擴大,寺塔經像的衆多,出家僧衆的豐衣美食,往往是誘發佛教腐敗、衰落的重要因素。衡量佛教是否健康發展,同樣不能把物質財富作爲標准。佛教的現代化發展,首先是針對現實社會的需要,創造性地弘揚佛教固有的慈悲情懷和奉獻精神。

  是服務于社會還是安于接受供養,佛教在長期的曆史發展中積累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和教訓。曆代反對佛教者提出排佛的重要理由之一,就是反對出家僧衆只追求接受供養,安于過不耕而食,不織而衣的生活。在中國曆史上,許多高僧大德都曾激烈批評那種以厚蓄爲榮,以清廉爲恥的風氣,批評以膜拜權貴爲榮,以結交貧寒爲恥的作風。佛教服務于社會,正是要發揚佛教這種不以接受供養爲滿足,而以解決信衆困難爲己任的優良傳統。佛教並不是要服務于某個特定社會階層的富人,某個特定的族群,而是要服務于來自各個社會階層的廣大信衆。

  

《略談早期“人間佛教”的理論與實踐(魏道儒)》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