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生法门,但是:“他没有忽视佛教在人间的重要意义”,他是把“尽到人的本分,作为求生西方的基础”。这就是说,修行佛教的任何法门,都要以依靠人、尊重人为基础,要把“人间佛教”的精神贯彻到一切佛教修行法门中去。
(三)、从阐述佛法精要的角度阐释“以人为本”,用是否“以人为本”为标准来判别和衡量整体佛教。印顺指出:“如印度的后期佛教,背弃了佛教的真义,不以人为本,而以无为本(初重于一神倾向的梵天,后来重于泛神倾向的帝释天),使佛法受到非常的变化。”在他看来,背离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也就是“背弃了佛教的真义”。是否“以人为本”,成为印顺判定佛法真伪的试金石。
(四)、从修行的总过程方面强调“以人为本”。趋向佛果的修行过程,就是为了人、服务人的过程。印顺继承太虚的思想,强调从人乘法趋向佛果。即人通过修行菩萨行而成佛。如何趋向佛果呢?他指出:“凡不为自己著想,存著利他的悲心,而作有利众生的事,就是实践菩萨行,趋向佛果了。”因此,个人的成就佛果,只有在为了人、服务人的过程中才可能实现。
(五)、从树立修道理想方面强调“以人为本”,成佛的过程及其成佛的实现,就是净化人、塑造人的过程,是所谓“人格的最高完成”。他认为,在人间成佛的过程是:从做人开始,通过圆满修习菩萨行,达到成佛的目的。所谓“成佛,即人的人性的净化与进展,即人格的最高完成。”他从研究整体佛教中去阐述和弘扬“人间佛教”,也从研究整体佛教中去寻找实现“人间佛教”的理想。他指出:“从全体佛法中去理解佛法的德行,以人生的和谐、福乐、清净为理想、为标准。”印顺倡导“人间佛教”终极目的就是为了人,他把尊重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贯穿到“人间佛教”理论的始终。显然,这是对佛教关爱众生的优良传统的创造性发展。
四
太虚和印顺都是在力求把握佛教时代主题中酝酿其思想,都是在深度开发佛教精神本质的基础上提炼其核心内容,都是在结合社会的发展中充实和完善其理论。他们确立的人间佛教的重要理念、重要原则,长期为海峡两岸的佛教界领袖所继承和弘扬。他们的理论和实践,对新世纪的中国佛教建设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其一,结合佛教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振兴佛教的方案,推出改进佛教的措施。
太虚提出“人生佛教”理论,倡导三大“革命”,都是结合当时佛教界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并不是无的放矢,凭空想象出来的。印顺丰富和完善“人间佛教”理论,也是紧紧抓住“对治”佛教中存在的问题而进行。正如印顺所说,“人生佛教”是为了纠正“专重死与鬼”的现象,人间佛教则进一步纠正重天、重神的现象,使佛教既不被俗化也不被神化。
当前的佛教已经不同于20世纪初中期的佛教。在新世纪,中国佛教处J?良好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环境中,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肩负着适应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新使命。同时也应该看到,在建设新世纪的中国佛教过程中,也要面对新的社会现实,要解决以前没有遇到过的问题,面对新的挑战。如何解决佛教与社会协调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直接影响佛教的健康发展。所以,建设新世纪的中国佛教,首先也应该从深入调查和研究当前佛教情况出发,准确把握佛教发展的时代主题,敏锐捕捉需要重点解决的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方案。
其二,深刻认识人间佛教运动的性质和历史意义。
太虚把自己振兴佛教的实践称之为“改进运动”,称之为“革命”运动。这是对振兴佛教重要性的认识,是对建设新佛教艰巨性的认识。这种认识,对我们认识整个人间佛教运动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人间佛教”是佛教的全面革新运动。所以就不是纯理论问题和纯学术问题,就不是一件单凭提出几条新观点就能够解决的事情。既然是佛教实现自身变革的运动,是佛教适应社会的现代化转型过程,就意味着这将是长期而艰巨的历史过程,包含着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参与来实现。
今天,人间佛教成了相关学术界的热门话题,并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而是佛教面临社会转型,迎接挑战,捕捉机遇,实现与时俱进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运动的本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它的艰巨性、长期性和不可避免要遇到的挫折、反复。但是,佛教在新世纪有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历史使命,因此,从长远来看,超越宗派界限、超越地区划分的“人间佛教”运动必定会健康蓬勃发展,必然是前程不可限量,必将在新世纪里发挥多方面善世利人的社会作用,谱写佛教史上灿烂的新篇章。
其三,注重佛教适应社会的重要性,实现佛教与当代社会的协调发展。
几乎每一位人间佛教的倡导者,都从不同角度强调适应社会的重要性。新世纪佛教建设不可能在自我封闭的状态下进行,必须在了解社会的基础上去适应社会。因顺法师的有关论述,可以启发人们对“适应社会”有进一步的认识。
按照印顺的看法,佛教“适应社会”,并不是去迎合社会上的“低级趣味”的东西,而是为了“化导”社会。因此,佛教适应社会的过程,既是佛教实现自身变革的过程,也是发挥善世利人社会作用的过程。从佛教适应社会本身来讲,并不存在主动与被动,积极与消极的划分。这些划分只有在谈论佛教如何适应社会方面才有意义。如果我们这样认识佛教适应社会的问题,就会把佛教自身的发展前景与社会的发展进步自觉联系在一起。从佛教历史来看,佛教适应社会,也是佛教本身所具备的品质。
其四,把继承与创新结合起来,可贵的批判精神有利于创造性的继承佛教优秀遗产。
从太虚和印顺倡导人生佛教、人间佛教的理论和实践中,可以看到,他们都注重把继承和创新有机结合起来,从研究整体佛教中开发佛教的精神资源。他们对整体佛教进行了分析批判,分清那些是应该继承的,那些是应该舍弃的。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创造性地继承佛教优良传统。
在新世纪,佛教面临着新的形势,佛教思想的发展,自身在各方面的变革,都应该把继承和创新结合起来。特别是在探索变革的过程中,太虚、印顺法师所具有的那种可贵的批判精神值得发扬。这也是在建设新世纪中国佛教中所不可缺少的精神。
其五,注重佛教的全面改进和整体建设。
太虚和印顺都主张全面建设佛教,并且分别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内容。在新世纪,加强中国佛教建设,就要从多方面展开,有序推进。赵朴初曾代表中国佛教协会,对佛教的自身建设提出了纲领,包括信仰建设、道风建设、人才建设、教制建设和组织建设。这“五大建设”也是今天人间佛教运动的重要内容。同时,在当前的新形势下,通过人间佛教的实践,还会增加新的内容。
其六,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促进佛教多元化的健康发展。
太虚和印顺法师强调“以人为本”,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为了对治当时佛教信仰方面出现的弊端,重点是反对把佛教巫术化、迷信化和鬼化、神化的倾向。新世纪的中国佛教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就有更广泛的意义。这是佛教适应社会,实现自身多元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那么,倡导“人间佛教”,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是否会消弱佛教神圣性、超越性的一面,是否会使佛教失去终极关怀的社会影响力,是否会与佛教理论与实践的多元发展相矛盾?答案是:不会。因为,人间佛教并不反对佛教的多元发展,并不排斥传统佛教的其它修行法门。例如,求生西方净土是佛教中占重要地位的修行信仰,反映了信众对死后,对他力拯救的重视。对于平生极力弘扬念佛往生法门的印光法师,倡导人间佛教的印顺予以赞扬。因为,问题的关键在于,不是净土法门应该不应该提倡,而是修行者是否把“尽到人的本分,作为求生西方的基础”。对于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而从事净土念佛修行者,不仅不应该反对,还应该尊重。因此,中国佛教在新世纪的多元化健康发展,离不开“以人为本”这个原则。
五
人间佛教运动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尽管人间佛教运动中的代表人物留下了珍贵的思想资源和实践经验,但是,要推动人间佛教的健康发展,还有待于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进一步创新。总的说来,有助于解决当代社会所面临的某些问题,有助于解决当代人的精神困惑,有助于提升当代人的精神生活质量,既是弘扬佛教优良传统的原则,也是佛教适应现代化发展的方向。人间佛教的发展过程,就是丰富和美化现代文明的具体实践。在这方面,可以探讨的问题很多,这里简单仅谈一个问题,即佛教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
佛教始终认为,关爱众生、利乐有情的慈悲情怀和奉献精神,是信仰者修行成败的关键,是达到个人解脱必要的前提条件。佛教所讲的利乐有情,并不是抽象的教条和空洞的口号,而是贯彻在每一种修行实践中的必要精神因素。佛教倡导的每一种修行法门,都不是单纯以满足修行者的个人需要为目的,而是与呵护众生紧密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修行者取得的每一点成就或每一个进步,都与他对众生的奉献成正比,个人功德的积累、增长,始终与拯救众生能力的提高同步。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佛教在寺院经济、组织规模方面的发展是令人注目的。但是,这些不能作为佛教现代化发展的标志。在中国历史上,追求寺院经济的扩大,寺塔经像的众多,出家僧众的丰衣美食,往往是诱发佛教腐败、衰落的重要因素。衡量佛教是否健康发展,同样不能把物质财富作为标准。佛教的现代化发展,首先是针对现实社会的需要,创造性地弘扬佛教固有的慈悲情怀和奉献精神。
是服务于社会还是安于接受供养,佛教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历代反对佛教者提出排佛的重要理由之一,就是反对出家僧众只追求接受供养,安于过不耕而食,不织而衣的生活。在中国历史上,许多高僧大德都曾激烈批评那种以厚蓄为荣,以清廉为耻的风气,批评以膜拜权贵为荣,以结交贫寒为耻的作风。佛教服务于社会,正是要发扬佛教这种不以接受供养为满足,而以解决信众困难为己任的优良传统。佛教并不是要服务于某个特定社会阶层的富人,某个特定的族群,而是要服务于来自各个社会阶层的广大信众。
《略谈早期“人间佛教”的理论与实践(魏道儒)》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