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致力于國家發展進步是當代人間佛教的基本要求(楊曾文)

  致力于國家發展進步是當代人間佛教的基本要求

  文:楊曾文 來源:中國民族報

  佛教在中國已經走過了2000多年的曆程,在教理、戒規、組織製度和活動儀軌等方面已經形成了與中華民族思想文化和社會習俗相適應的民族特色。20世紀80年代以後,中國佛教在指導思想、教務活動、文教建設等方面都展現出了嶄新的面貌。當代中國佛教以實踐與中國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人間佛教爲旗幟,繼承優良傳統,將“莊嚴國土,利樂有情”、致力于國家的發展進步和爲民造福作爲自己神聖的使命。

  當代中國佛教以“人間佛教”爲旗幟

  中國佛教徒是中國公民的組成部分,他們在開展正常的學修和弘法活動的同時,也積極投入社會主義建設事業。2002年修訂的《中國佛教協會章程》明確規定:高舉愛國愛教旗幟,團結各民族佛教徒,倡導人間佛教思想,積極參加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開拓創新,與時俱進,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爲祖國統一、世界和平作貢獻。

  那麼,什麼是“人間佛教”呢?“人間佛教”是中國佛教在進入近現代以後,經過幾代人的摸索逐漸完備起來的,它旨在與時代發展、社會進步相適應的教理思想和弘法模式,既繼承傳統又有著鮮明的適應時代的特色。

  1983年12月,中國佛教協會召開第四屆理事會第二次會議,時任會長的趙樸初居士作了題爲《中國佛教協會叁十年》的報告,正式提出今後應提倡和推行人間佛教的思想。他說:“我以爲在我們信奉的教義中應提倡人間佛教思想。它的基本內容包括五戒、十善、四攝、六度等自利利他的廣大行願。……佛陀出生在人間,說法度生在人間,佛法是源出人間並要利益人間的。我們提倡人間佛教的思想,就要奉行五戒、十善以淨化自己,廣修四攝、六度以利益人群,就會自覺地以實現人間淨土爲己任,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一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崇高事業貢獻自己的光和熱。”

  中國廣大佛教徒對此表示熱烈歡迎和響應,希望通過自己的行動努力弘揚和實踐具有積極進取精神的人間佛教思想,爲祖國的現代化建設事業努力奉獻。此後,中國佛教協會吸收各級佛教組織和信衆的意見,對人間佛教思想進行充實和深化,特別增加了要求在信仰、道風、教製、人才、組織5個方面加強自身建設的內容,以保障佛教在社會轉型的新時期健康有序地發展。

  2002年9月,中國佛教協會舉行第七次代表會議,一誠會長在《繼承趙樸初會長遺願,同心協力,開創中國佛教事業新局面》的報告中提出,希望佛教界繼續實踐人間佛教思想,將教育、培養人才、修學叁學(戒定慧)、奉獻造福于社會作爲實踐人間佛教理念的重要內容。在這次會議上,新修改的《中國佛教協會章程》明確地將“倡導人間佛教思想”寫入總則之中。

  從趙樸初會長到現任佛協領導提倡的以“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爲號召的人間佛教思想,是總結了中國自進入近代以來佛教界前輩對佛教如何適應時代的探索成果,並且集中了當代佛教界四衆弟子的經驗,適應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的社會主義社會環境而提出來的,是中國大陸佛教界共同弘揚並付諸實踐的佛教思想和弘法模式。

  致力于國家的發展進步是當代中國人間佛教的基本要求

  參照中國進入改革開放以來曆屆中國佛教協會的重要會議報告,特別是前會長趙樸初居士發表的《中國佛教協會叁十年》(1983年)、《中國佛教協會四十年》(1993年)以及現任一誠會長《繼承趙樸初會長遺願,同心協力,開創中國佛教事業新局面》(2002年)、《中國佛教協會章程》(2002年修訂)等文件,中國當代人間佛教思想主要可歸納爲以下6個要點:一是愛國愛教,團結進步,走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道路;二是將佛教勸善止惡的戒規和倫理規範——五戒、十善、四攝、六度等進行現代诠釋,使之與社會公德、公民道德建設和思想教育相會通,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諧社會的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叁是佛教必須關心和貼近現實社會,以建設“人間淨土”爲己任,致力于造福社會、利益人群,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一崇高的事業而積極奉獻;四是繼承和發揚中國佛教的“農禅並重”、“注重學術研究”和“國際友好交流”等優良傳統;五是佛教必須“續佛慧命”,傳承正信正法,維護佛法的神聖性和組織的純潔性,嚴格修學戒定慧叁學,爲此必須加強自身信仰、道風、人才、教製、組織5大建設,並且不斷發展佛教的文化和教育事業;六是維護法律尊嚴、人民利益、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維護祖國統一。

  可見,中國當代佛教倡導的人間佛教是將適應時代和社會進步,關心和改善民衆生活,積極參加國家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社會文明的建設置于最重要地位的,同時又保持佛教的獨立性,維護佛法的神聖性和組織的純潔性,加強信仰、道風、人才、教製、組織的建設,發展文教事業,不斷增強佛教的生命力和社會影響。

  當代中國將建設和諧社會置于社會主義文明建設的重要地位,反映了中國適應時代形勢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社會和諧,包括人內心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自然界的和諧。爲此,在發展物質生産,不斷改善廣大民衆物質生活的同時,必須推進政治文明建設和面向全體公民的道德建設。在這方面,中國佛教界僧俗信衆和學者作出了積極的響應,積極從佛教典籍和教義中挖掘蘊含和諧、仁慈、愛護生命、崇尚和平、公正、愛護自然和勸善止惡等方面的倫理規範和思想,進行現代诠釋和廣泛宣傳,以化導信衆,淨化人心,促進道德文明和生態文明的建設,共同營建和諧、富裕的社會主義社會。

  中國佛教協會和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在2006年4月成功舉辦了以“和諧世界,從心開始”爲主題的首屆世界佛教論壇,2009年3月又成功舉辦了以“世界和諧,衆緣和合”爲主題的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反映了中國廣大佛教徒積極參與維護世界和平,爭取建立和諧世界的良好願望。

  佛教界還遵循大乘佛教大慈大悲的菩薩之道,以積極舉辦佛教慈善福利事業來回報社會,各地佛教組織或寺院都舉辦了各種類型的社會慈善事業,進行濟貧、養老、扶殘,支援受災民衆,資助興辦學校的“希望工程”,致力于自然環保和保護動物等,爲改善民生,造福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而努力奉獻。

  國家繁榮強盛是佛教發展進步的保障

  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過程中,經曆了國家的強盛和衰弱、統一和分裂,特別經曆了近現代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苦難遭遇,經曆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最後迎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強盛。從中國佛教的曆程可以看到,在國家強盛和安定的時候,佛教能夠健康有序的傳播和發展,否則就呈現衰敗、頹廢的狀態。在隋唐盛世,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佛教八大宗派;宋代的強盛和文化繁榮,促進了禅宗文化空前發展和諸宗的融合、儒釋道叁教的會通;清末國家的衰弱和腐敗、西方列強相繼入侵,則造成民族文化危亡,佛教也衰敗而瀕臨絕境。中國佛教界的有識之士深明此理,所以在進入近代以後紛紛起來倡導改革,辦刊物、建學校、創團體,致力于振興佛教,聲援支持爲爭取國家獨立、民主和富強的革命運動。佛教必須“契理契機地進行革新”、佛教徒應當“愛國愛教”的思想以及“人生佛教”、“人間佛教”的理念,正是在這個社會發生劇烈變動過程中提出的,一直發展到現在成爲佛教界的主流共識。

  在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佛教經過民主改革和製度創新建設,建立了全國各民族各佛教宗派信衆共同參加的愛國群衆組織——中國佛教協會,在國家的經濟和文化建設事業中不斷作出貢獻。其間,中國佛教雖然遭遇過嚴重的挫折,然而在改革開放以後迅速走上恢複和振興的道路。漢語系佛教142座重點寺院和藏語系佛教、巴利語系佛教的重點寺院,幾乎皆得到修葺、重建或擴建,輪奂莊嚴,煥然一新,各地有中高級佛教學院40多所。各地寺院香火旺盛,僧俗信衆過正常的宗教生活,在當地政府和佛教協會的指導下加強寺院自身建設,組織信衆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務和文教活動,創辦社會慈濟福利事業,參加城鄉社區的公益和環保事業。

  中國佛教徒具有國家公民的身份,各地寺院屬于社會基層單位的一部分,中國佛教協會和各地佛教協會是受到法律保護的群衆團體。因此,中國佛教團體和廣大信衆與中國政府、人民在根本的社會利益、政治目標和立場上是一致的。中國佛教信衆衷心希望國家強盛繁榮,認爲這是與他們的尊嚴和根本利益密切聯系在一起的。

  曆史證明,只有國家強大、繁榮和富強,佛教信衆的信仰自由和個人尊嚴才有保障,寺院和佛教團體的宗教職能和社會機能才能得到發揮,佛教才能正常存在和發展。也只有國家發展進步和強盛,佛教的文化事業、教育事業才能得到發展,才能不斷地培養出優秀人才,增強佛教適應時代和社會的活力,推進佛教在教理诠釋、組織管理和社會活動等方面有所創新,從而爲更多民衆接受。

  國家的強盛和繁榮,科學文化的高度發展,必然促進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的擴大和水平的提高,推動宗教學科的學者更加關心和接近佛教、研究佛教,促成佛教內外學者在學術研究和教育領域的密切聯合,或合作調查研究,或舉辦研討會,或共同培養研究生,或聯合寫書編刊物,辦網站……這必然爲佛教文化、教育事業注入新的血液,從而在整體上提高佛教的文化品位,將佛教推向新的至高點。

  國家的強大和國際地位的提高,爲佛教界開展內外友好交流提供廣闊的舞臺,爲佛教團體、僧俗信衆和學者參加國際學術活動、友好訪問,開展國際間爲維護和平、環境保護和國際人道主義救災等活動的合作提供保障。

  中國是個由多民族組成的統一國家,各民族之間確立了平等、團結、互助的關系。中國各民族的佛教組織和廣大信衆,不管信奉漢語系佛教,還是信奉藏語系佛教、巴利語系佛教,都把愛國與愛教密切結合起來,把自己的利益和前途與國家的發展進步連結在一起,在從事弘法、修行的同時,關心國家人民的命運,積極爲國家的發展和繁榮奉獻力量。

  綜上所述,當代中國佛教倡導的人間佛教把致力國家發展進步作爲對所有佛教團體和信衆的基本要求,認爲國家發展和強盛是佛教發展進步的基本保障,號召廣大信衆積極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爲全面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爲把國家迅速建設成爲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努力奮鬥。

  (作者系中國社科院榮譽學部委員、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

  

《致力于國家發展進步是當代人間佛教的基本要求(楊曾文)》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