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佛教與儒家倫理(李明友)

  人間佛教與儒家倫理

  杭州佛學院佛學研究所 李明友

  中國古代的文化是儒、佛、道叁教並存,儒家和道家、道教是中國本土的文化,佛教在西漢末年東漢初年傳到中國,大約經過了2010年。佛教傳到中國以後,跟中國的儒家、道家、道教文化融合,出現了中國特有的佛教宗派。比如天臺宗、華嚴宗,還有禅宗,在印度佛教中是沒有的,所以我們後來一直把中國佛教看作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是符合曆史事實的。尤其到隋唐時期,中國佛教燦爛輝煌,宗派林立,高僧輩出,影響著中國古代的哲學、文學、藝術等等領域。後來出現的宋明理學就是儒佛道叁教融合的結果。

  儒家的文化強調的是入世。 《大學》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條目,而其中修身是關鍵,因爲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爲了修身,修身好了不是獨善其身,而是要治齊家、國、天下,就是說,你自己修身圓滿了,身心端正了,道德完善了,但不能只顧自己,要爲國爲民做實事,去建功立業,這就叫齊家、治國、平天下,按照現在的說法就是管理社會,治理國家,儒家是強調這個的。

  佛教跟中國的儒家思想最大的沖突是什麼

  佛教強調出世。一個入世,一個出世,就形成尖銳的沖突。所以,儒家開始對佛教的傳入有抵觸情緒,這個抵觸關鍵就在這一點,儒家認爲,佛教的理論主張不負責任,對社會、人民、國家采取一個出世的辦法。當時印度、西域來的僧人以及由他們培養起來的一批中國僧人都在思考,佛教要在中國站住腳,專講出世是很難被中國人民所接受,所以佛教的理論要調整。那佛教的出世是什麼意思呢

  出世不是指的人死了離開現實社會,離開這個地球了事。佛教講的出世,是說,人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煩惱,因爲人有欲望,人類的欲望帶給你很多的煩惱,而這個煩惱是阻礙你身心健康的重要原因,所以佛教主張要解脫,在精神上把煩惱看透,然後把它抛在一邊,這就是出世。對此,我們要有一個准確的理解。儒家不能容忍佛教的出世思想,認爲有煩惱要解決,要通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去解決,在建功立業中去解決,所以中國古代的文人不管是哲學家、思想家還是文學家,包括蘇東坡這些都要做官, 自己學問好了, 自己道德完善了,不能夠自我標榜,自我欣賞,要爲國家、爲民族、爲社會去建功立業,那才是儒家。 否則的話你的人格就是不健全。那麼佛教呢

  佛教說有煩惱,自己要在精神上獲得解脫,即出世,這就跟由儒家培育起來的中國民衆的價值觀有抵觸和沖突。佛教爲了使自己能夠在中國的土地上生根,開花,結果,必須獲得民衆的支持,那就得在教義上做適當的調整,當然,不能違背釋伽牟尼創立的基本理論。但是,就中國文化的實際情況,佛教在堅持出世本位的前提下,講一點入世,那還是可以的。所以,佛教當時就提出來既出世又入世,就是說佛教也不是說單單出世完了,還要結合入世,這樣就跟儒家有點結合起來了。慧能創立的禅宗影響非常大。禅宗對佛教義理的調整,關鍵也在這一點,禅宗認爲“佛不在天國,佛就在你心中”,儒家講聖人,儒家把聖人看作是人們想要學習、效仿的,努力要實現的最高的理想人格,就是聖人,聖賢中聖是第一等,但是得到賢也非常了不起了。佛的本義是覺悟。覺悟什麼

  覺悟人生、世界。就是說,對宇宙、世界、人生、社會獲得一個最高的覺悟那就是佛。因爲釋伽牟尼是洞察宇宙、人生、社會的一切道理的最高覺悟者,所以稱他爲佛。對一般的人來說,如果你能夠覺悟到人生、社會、世界的道理,那你也就成佛了,但是,傳統的佛教講成佛是幹什麼呢

  就是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那極樂世界到底在哪裏呢

  禅宗講佛就在心中,佛不在天國,因此禅宗把高高在天國的佛,落實到人的現實生活當中,落實到人的思想當中。中國古人講的心,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思想和精神,因爲中國古代沒有“思想”這個詞彙,是後來外面引進的,中國人講心,除了講思考和器官之外,還有一個就是人們的思想精神。慧能講,佛就在你心中,關鍵是你覺悟不覺悟,不覺悟就是衆生,覺悟了那就成佛。

  慧能主張,求佛成佛不要離開現實世界,要在現實世界當中好好入世,這樣來解脫煩惱成佛,這是一個正確的道路。有人講,禅宗是一個平民的佛教,爲什麼

  因爲在禅宗之前,佛教的寺院要供奉,有錢的人就給寺院供給油、蠟燭,包括寺院的建造廟宇的經費,但是沒錢的老百姓呢

  當時不能受教育的農民呢

  他們能有多少錢捐獻寺廟呢

  但是當時的說法就是誰如果給寺院捐的錢財多,誰的功德就高,那誰捐得少,誰的功德就淺。禅宗的出現打破了這界限。慧能認爲不一定給寺院捐去財物,關鍵是你心中覺悟不覺悟,佛就在心中,所以慧能又定義爲頓悟成佛,意思就是一下子覺悟,這個也是要一定的功夫的,不是說睡了一覺就覺悟了。這樣,:慧能創立的禅宗,吸引了下層的民衆去信仰佛教。禅宗告訴人們,只要心中覺悟到佛,那你也就是功德圓滿成佛了。後來禅宗的臨濟宗主張連佛像也不用去拜,佛經也不一定去讀,主要就是心中有覺悟,心中覺悟到佛,那你就成佛了,讀佛經、拜佛像都是形式上的事情。禅宗後來發展到這一步,又走向反面了,如果說佛經都不要讀,佛像都不要拜,那怎麼反映心中覺悟的問題呢

  後來禅宗又做了一些調整,那就是後話了。

  到了中國的近代,一方面,帝國主義的列強瓜分中國,中華民族的精英分子像嚴複這些人都喊出了要救亡圖存,在救亡圖存的文化思考裏,提倡劣汰優勝的理論,這是一種社會進化論。嚴複通過翻譯《天演論》表現自己的思想,鼓吹優勝劣汰,激勵民衆要圖存,圖強,我們再不強的話,就要被強的民族淘汰了。這樣就激起了思想的高潮,這個高潮的主題就是爲民族求生存的思想。很多知識分子都學習這一思想。另外一方面,批判儒家,因爲那時候爲救亡圖存,認爲儒家的思想強調叁綱五常,束縛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所以要批評。從辛亥革命1911年到五四運動,前後八年時間。五四以後接著有大討論,包括人生觀的大討論,所謂的科玄論戰,即科學和人生觀的大論戰。你不能不承認五四的先驅者是非常敏銳的,他們感覺到儒家的思想束縛人,應該破除掉。再加上隨著辛亥革命的勝利,封建製度被推翻,作爲封建帝製時占統治地位的思想,應該受到批評。

  有意思的是,這邊儒家思想遭受批判,另外一邊,佛教的高僧大德在那裏思考,佛教再不變革的話也要面臨著被淘汰的遭遇。當時佛教的大師,第一位就是太虛,浙江海甯人,他祖籍是在桐鄉。太虛大師說自己不專重一宗一派,他要提倡一種新的佛教,就是人間佛教。他有時候講人生佛教。1933年10月1日,他在漢口演講,題目就叫《怎樣來建設人間佛教》,他說我講的人間佛教不是叫人死後做神做鬼的佛教,也不是叫人去出家到山林裏面逃避的佛教,我講的是用佛教的道德去改善人生,改善社會的佛教。這是不是有點入世了

  是的。 近代世界變化了,思想潮流變化了,佛教徒老躲在山林裏面修行,太虛認爲已經不適應這個社會了。當時有的人批評佛教,說佛教是消極的。太虛大師說,佛教要變成積極,就要用佛教的道德去改善人生,改進社會。這就是他的人間佛教的要義。

  人間佛教其中有一個最重要的內容是什麼

  就是把正在遭遇批判的儒家倫理道德吸收過來,這實際上是在五四運動以後太虛大師所作的佛教義理上的調整。

  太虛講,比如說佛教講五戒十善四攝。這跟儒家的倫理道德是相通的。五戒,大家都知道,第一戒就是不殺生,第二戒是不偷盜,第叁戒是不邪淫,第四戒是不妄語,第五戒是不飲酒。這跟儒家的五常是相對應的。戒,就是告訴你什麼事情不能做,佛教認爲一個出家人,起碼的是五樣事情不能做,嚴格禁止。第一不殺生,太虛說不殺生就是孔子講的仁,生命、生物,當然佛教講的衆生不完全指的是人,包括有生命的生物、生物界,他的不殺生就是指愛護所有的有生命的東西,這跟儒家的仁是相通的。第二,不偷盜,他說就是儒家的義,義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符合規定的行爲你可以做,這是正當的,而偷盜是不符合規定的,不能做,義就好像中國古漢語裏面解釋的適宜,要做的恰如其份,事情做過頭了也不好,做的不夠火候也不好,要恰到好處。從戒律上來講,不偷盜就是別人的東西你不能去占用,所以另外一個叫法就是不占用。第叁,不邪淫,就是儒家規定的禮節,有一些規章製度,要有一個界限,不邪淫跟儒家也是一致的。第四,不妄語,就是不要亂講話,跟儒家的誠信是相通的我們之間要互相信任,講話算數,亂講話,講了以後不能兌現或者根本就是講假話,就沒有信譽了。第五,不飲酒,就是酒喝下去就失去智慧,失去理智了,所以他說佛教的五戒是不是跟儒家的道德是相通的

  是的。

  五戒是從禁止這方面講的,十善是正面的,要做10個方面的善事。還有四攝:布施損、愛語攝、利行授、同事攝。布施就是使信衆們對佛教要有一些捐助,盡管目的不同,但是通過這樣的布施活動使他慢慢的跟佛教接近,使他慢慢的接受佛教的五戒十善等思想,就是說你不要拒絕他,不要以爲來布施的人思想一開始就非常端正,布施攝就是通過布施使有的人原來目的不純的能夠向往佛教,一步一步來,不要把人家拒之門外。愛語授,是說講話要非常表現出一種愛護人、尊重人、幫助人的意思,這對于聯絡信衆,包括各種目的的拜佛者。現在到寺院去拜佛的人思想動機都那麼純嗎

  有的人拜佛是爲了明年能夠升官,有的人希望明年能夠發更大的財,有的人想找到一個好工作,有的人想比較好的解決婚姻問題,目的不一樣。但是你不能說他動機不純就惡意中傷,惡意中…

《人間佛教與儒家倫理(李明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