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佛教與儒家倫理(李明友)▪P2

  ..續本文上一頁傷他就不來了,對佛教就沒有好感。還有一個利行攝,就是你的行爲要使他們感覺到自己能夠從佛教當中得到思想上的淨化。還有一個同事攝,就是說佛教徒在社會上做事情跟同事者和睦相處,使人對佛教有好感。這些,太虛認爲都是跟儒家的入世的思想是相一致的。

  還有個六度,有的人的解釋是有些偏差,實際上六度講的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彗。六度的精神,太虛都認爲跟儒家是融通的。比如精進,就是努力向上的意思。爲什麼每個寺院都有大雄寶殿

  大雄這個詞怎麼來的

  當初佛教徒把釋伽牟尼佛看作是爲拯救人類的一個了不起的大學者,就是負責任的,又不斷向上,不斷精進努力的這樣一個人。你們去看譚嗣同的《仁學》,這裏面有儒學也有佛教的,把佛教的很多東西都寫進去了,他稱佛就是大雄,大無畏。爲什麼

  因爲他對世俗的東西都解脫了,所以做起事情來沒有什麼可怕的,無所畏懼,所以佛又叫大雄,又叫大無畏。

  太虛大師還有一個理論,提出人間淨土。人間佛教的理想是什麼

  要建設人間淨土,淨土這字是佛教的用語,顧名思義就是認爲很清潔、很清淨的社會,這就叫淨土,我們把“淨”用那麼幾個解釋,一個就是很清淨,沒有煩燥,還有一個就是很清潔,很幹淨,沒有什麼汙泥濁水。 “土”就指國土和社會。 .

  但是傳統佛教認爲淨土是在西方,是在天國,也就是說是在現實世界之外的一個地方,那是叫“淨土”的地方。現實生活充滿矛盾,欲望膨脹,爲了滿足自己的欲望,很多人陷入了爭鬥,甚至是殘殺,不但是人類如此,自然界也遭受了塗靈,所以佛教徒把現實社會這種充滿仇殺的狀況命名爲“穢土”,佛經裏面講的是穢土,也就是說不幹淨的社會,不幹淨的國土,幹淨的、清淨的國土在哪裏呢

  在天國,所以我們要修行,修行到達理想的淨土。太虛大師對傳統佛教的淨土理論精心調整,他說:浮土就在我們身邊,淨土就在我們腳下,淨土就在我們生活的世界中,不要到天國去追求什麼淨土。他這麼一調整,佛教就變積極多了,你說你追求天國的淨土,好多人就看不到了,但是現實的淨土,人們就可看到了。太虛認爲,現實的世界不幹淨,現實的世界是穢土,但是要靠我們去改造,去建設,所以他專門做了一個講座,叫做《創造人間淨土》,所以他在“淨土”前面加上“人間”。淨土的教義、淨土這個詞,是傳統佛教中就有的,不是太虛的發明,但是人間淨土確確實實是太虛的發明。太虛講“人間淨土”,就是說要改變我們現實社會當中這些陰暗面,不幹淨的地方,使它達到完善的、清潔的、清淨的社會,就是人間淨土。在這個人間淨土裏面除了要修行之外,我們還要自己去建設、創造,他認爲,你要建設、創造,人們的思想很重要,所以要學佛,學佛就是思想修行好了,那你才有精神和力量去創造人間淨土。

  太虛的人間淨土跟儒家的大同理想完全是相吻合的,我們也可以講太虛大師的人間淨土的設想是從儒家的大同理論裏面吸取過來的。儒家一直在追求一個理想的社會,最早的表現就是在《禮記》的《禮運篇》。儒家的理想是實現大同世界。我們把“大”解釋爲普遍, “同”就是大家統一和諧,就是一個普遍和諧的社會。我不是故意把“大同”的解釋符合今天說的和諧社會的建設,因爲原來就有這個意思。應該說今天講的建設和諧世界是繼承了儒家的大同思想,做了一個現代的解釋,而不是我今天的解釋符合今天的需要, “大同”的意思就是這樣, “大”的意思就是普遍, “同”就是統一、和諧。儒家又講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那個“同”又是另外的意思,小人同而不和講的是思想品德比較低下的人,只跟自己利益一樣的人結合在一起,這是小同。君子講的是我們大家利益不一樣,意見不一樣,但是能夠互相協調,達到一個和諧的境界。 《禮運篇》裏面寫的“大同”指的是普遍的和諧,寫的是都能夠滿足人家的吃、住,都有田地耕作,都有學校讀書,老人有所養,鳏寡孤獨的人也都有人照顧,那個大同世界裏面沒有多少矛盾鬥爭,更沒有剝削壓迫,大家都是平等的。2000多年前的儒家就在勾劃這樣一種理想的社會作爲自己理論的支撐點,也作爲儒學的一個奮鬥的目標,非常了不起!看看近代,孫中山也追求大同,當然他的大同賦予了新的內涵,就是要建立民主的共和國,是學西方的。康有爲還專門寫了一篇《大同書》,他那個《大同書》也應用了佛教的思想,認爲人有很多的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就是自己相親相愛的親人離別,是不是也痛苦啊

  當父母或者是子女要到遠方去,他到了遠方是怎樣的一種焦慮,擔憂就是煩惱,煩惱就是佛教講的苦。求不得苦,就是想吃好的今天吃不到,心裏可能就有煩惱。康有爲的《大同書》裏面他就認爲通過他提出的辦法來建設社會,可以達到人人平等,人人都有飯吃,人人都有衣穿,當然, 《禮運篇》沒有講到的東西他都補進去了,說人人有車坐。所以大同理想一直是中國儒家知識分子所追求的一種理想社會。而佛教界,太虛大師——佛教的高僧將儒家的“大同”思想納入到佛教的義理當中,提出了人間淨土和人間佛教。

  所以儒家倫理跟人間佛教能沒有關系嗎

  我看是很有關系的。還有一個就是人間佛教認爲,今後不但是中國要趨于大同,整個人類世界也要趨向大同。 太虛講天下爲公,世界大同爲古今中外不約而同的公共趨向,一個走向。現在老是在預測經濟趨勢怎麼樣,經濟走向怎麼樣,思想走向怎麼樣,太虛當時就講了,天下爲公,世界大同是今後人類的公共趨向。他說這個趨向就是所謂的叁民主義,他當時處在民國時代,強調叁民主義,他說的跟孫中山講的叁民主義、世界大同是一致的。他說佛教就把它叫做法界的宇宙觀。他說本著大慈大悲的心去修一些利他的方便心。他說一個人的行爲有優有劣,有好的也有差的,均能夠影響全世界。 《華嚴經》裏面講的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這個思想非常的辯證。什麼叫一即一切

  一就是一,一切就是多,世界現象非常複雜,這就是多,一就是一個基本的、貫穿始終的不變的原則和精神。太虛認爲一個人的行爲有好有壞,世界是多,一個人是一,但是一個人行爲的好壞跟世界的多是聯系在一起的,把世界看作是一切,那麼一就是世界,世界就是一,你要搞懂這個關系你這個人就對世界負責了。

  你不要認爲自己一個人的言語亂講,行爲亂做無所謂,你要影響別人,影響社會、影響世界、影響這個“多”,太虛用佛教《華嚴經》來說明一個人的言語行爲對他人、社會、世界的關系,所以你要加強責任感。大慈大悲,佛教講的慈就是要與人爲樂,就是給人快樂,悲就是拔除痛苦。慈是從正面講的,給你快樂,讓你修行,修行以後心裏煩惱解脫了,非常光明,你是不是感到快樂啊

  這就是慈。悲是要幫助你拔除痛苦,你有煩惱和苦,幫助你解脫,就是悲。他說以大慈大悲之心去修一切利他的行爲。他說這種行爲具體的表現于個人、家庭、社會、民衆、國際,這世界就可以造成一個光明清潔的道場了。這就是人間淨土。所以人間淨土的創立不是垂手可得的,還是要靠每個人去努力,每個人思想中要解決一個方法問題,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把自己的言行跟整個社會、世界聯系起來,那你就負責任了,有這樣一個精神,你就可以創造人間淨土了,那就實現人間佛教的理想了。

  佛教講緣起論,認爲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産生都是有一定的因緣,這就是哲學上平常講的事物存在的條件和原因。事物成立了,爲什麼成的

  怎麼成的

  我們只看到果,但是不知道因。一個事物的成立都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包括時間條件和空間條件。時間條件和空間條件一旦消失,事物就不複存在,所以佛教講的緣起論,就是教導人們不要把一個東西看得太重,得不到就很煩惱,你要知道這個東西的存在是有一定的原因、條件的,原因和條件一旦消火,它就不存在了。你何必那麼執著呢

  佛教講的不是什麼東西都不存在,佛教的原義是說萬物是存在的,但是它的産生是有條什利原因的,一旦條刊:和原因消失了,萬物就不存在了,因此你要把事物看成最終是空的,這樣你就不會去執著,不執著就不會産生煩惱利痛苦。

  所以,緣起論從根本上講給佛教提供了一個理論的基礎,但是我們在座的各位同志,你不一定贊同這個緣起論,但是你不能不佩服佛教教義的高明

  緣起論就幫助人們對于現實世界不要執著成煩惱,提供了很好的一個方法。所以把這些理論推廣開來,所以要求人們要做到從自身做起,把一家一轄一國做好,然後推廣到整個世界。他說要做到風和俗美,刑處政清,這就是清淨國家。這裏面問題很複雜,儒家有主張主要靠道德教化,法律是要的,但是不能太過頭,不然的話人們就覺得法律是成爲捆綁人們的一個障礙。佛教講四大洲,其中有一個叫俱盧洲,人人有幸福,有快樂,這是一個理想,這個理想現在要把它放到現實世界裏,放到人間裏,大家去努力建設,建設的好,大家都能夠獲得清淨,獲得快樂。他說一個人如果自己不顧社會、國家、世界,亂說亂做,那這個世界轉化爲五濁惡世。這就是儒家倫理與人間佛教他們之間的一些思想上的關系,所以近代不少高僧,不但是太虛大師,都承認孔子的人生觀也是佛教的人生觀,孑L子之道爲人生在世最正當之辦法。這個話,如果出自儒家,一點不奇怪,佛教高僧也說孔子的人生之道是人生在世最正當的辦法,這就值得我們思考了!值得我們研究了!佛教究竟向孔子那裏學到了什麼

  吸收了什麼

  儒學對佛教的改革和調整起到什麼作用

  我總覺得曆史上的儒家和佛教的關系值得清理,尤其是近現代,儒佛的關系更要梳理出來,這是完全可以提供給今天中華民族的文化複興作借鑒用…

《人間佛教與儒家倫理(李明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