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無畏布施:“人間佛教”的虛雲模式(陳堅)

  無畏布施:“人間佛教”的虛雲模式

  陳堅

  提要:所謂“人間佛教”是指爲求得人間和諧而實行人間布施的佛教。中國佛教一直以來所踐行的“人間佛教”乃是太虛模式的“人間佛教”,其內容主要是面向人間的“法布施”和“財布施”,至于面向人間的“無畏布施”則始終沒有被列入“人間佛教”的範疇。實際上,完整的“人間佛教”應該包括“法布施”、“財布施”和“無畏布施”叁種布施。虛雲和尚一生不計其數的“無畏布施”爲“人間佛教”的“無畏布施”作了很好的注解,正因如此,所以我們把虛雲和尚的“無畏布施”稱爲“人間佛教”的虛雲模式。虛雲模式的“人間佛教”和太虛模式的“人間佛教”合起來才是“人間佛教”的全部。

  關鍵詞:虛雲和尚、人間佛教、無畏布施、財布施、法布施

  作者簡介:陳堅,哲學博士,山東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教授,宗教學教研室主任,山東大學佛教研究所所長,山東湛山佛學院兼職教授。

  在當代“人間佛教”的語境和輿論中,虛雲和尚似乎被徹底地遺忘和邊緣化了,即我們在談論“人間佛教”時不會提及虛雲和尚,而在提及虛雲和尚時亦不會想到“人間佛教”,這種將虛雲和尚與“人間佛教”隔絕甚至對立起來的做法既是對“人間佛教”的誤解,也是對虛雲和尚的不公。竊以爲,我們現在所說的“人間佛教”實際上只是太虛模式的“人間佛教”而非“人間佛教”的全部,若要周延地談論“人間佛教”,那麼“人間佛教”除了太虛模式還應該有可以作爲其補充的虛雲模式(切莫將之理解爲是虛雲和尚是太虛大師的補充),那麼究竟什麼是“人間佛教”的虛雲模式呢?還是讓我們從“人間佛教”本身說起。

  一、“人間佛教”與叁種布施

  雖然“人間佛教”的發展已有近百年的曆史了,雖然“人間佛教”是當代中國佛教的主流和時尚,但對于什麼是“人間佛教”,至今還不曾有一個嚴格的富于涵蓋力的學術定義,已有的只是從不同的角度對“人間佛教”所作的解釋性說明,有鑒于此,我在這裏不揣冒昧,鬥膽提出“人間佛教”的一個定義以求教于方家,這個定義乃是:

  人間佛教是指爲求得人間和諧而實行人間布施的佛教

  定義中的“人間和諧”是“人間佛教”所要追求的目標,它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即人內心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以及人與其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環境之間的和諧,關于這個“人間和諧”,近年來佛教界配合著政府之提倡建設“和諧社會”而多所闡發,並常見之于佛教的報章雜志,大家應該比較熟悉,我在這裏就不細說了。我們要稍加解釋的是定義中的“人間布施”這個概念。

  “人間布施”是“人間佛教”的行動,是實現“人間和諧”的手段。我們都知道,“布施”乃是大乘佛教“六度”之一,“包括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叁種,這既指給予他人以物質上的幫助,還指給予他人以精神上的安慰和心靈上的滿足,使他人擺脫匮乏、痛苦,消除困惑、煩惱,遠離一切怖畏、恐懼。布施既可施給人,也可施給人以外的其它有情衆生,如買物放生救濟動物之命、施食于鳥獸等。”①我們把其中“施給人”的“布施”稱爲“人間布施”。我們通常所說的“布施”,若不作特殊說明,一般就是指“人間布施”。在“人間布施”的叁種方式中,“財布施”是指用錢財濟貧救困,相當于我們今天所說的“慈善”事業,這個好理解。“法布施”是指以佛法來救度衆生,《大智度論》卷叁十叁解釋“法布施”曰:“法施者,如佛以大慈故,初轉*輪,無量衆生得道,後舍利弗逐佛轉*輪,余諸聖人,雖非轉*輪,亦爲衆生說法得道,亦名法施;複有遍吉菩薩、觀世音、得大勢、文殊師利、彌勒薩等,以二種神通力果報神通、修得神通,住是中,以福德方便力、光明、神足等種種因緣開度衆生,亦名法施;諸辟支佛,飛騰虛空而說一偈,引導衆生,令植善根,亦名法施;又佛弟子未得聖道者,坐禅、誦經,不壞諸法相,教化弟子,皆名法施,如是等種種,名爲法施相。”可見,從諸佛菩薩到“佛弟子未得聖道者”,他們度化衆生的一切言行和顯相皆是“法布施”。最後,“無畏布施”是指“以無畏施于人,謂救人之厄難也”②,其“所表現出的是一種奉獻精神,是舍己爲人、助人爲樂的精神,是扶危濟困、急人所難的精神,是社會和諧穩定所需要的一種精神”②,淨空法師在解釋“無畏布施”時說:“在衆生身心不安、恐懼、害怕的時候,能夠幫助他,消除他的恐懼,這一類的布施叫作無畏布施,其範圍也是非常的廣泛,譬如國家受到外國的侵略、戰爭,在這人心慌亂的時候,從軍到前方去抵抗敵人,保護後方,使後方人民能夠安居樂業,這是無畏布施,又如:有人晚上走路會害怕,有的怕鬼,有的怕強盜,而路又很長,我能送他回去,陪他一程,他不害怕了,心安了,這也叫無畏布施。其他的例子就不必多舉。由此可知,只要叫衆生身心安穩離開一切恐懼,統統叫無畏布施。”①總之,小至陪人走夜路,大至從軍上前線保家衛國,舉凡一切以自己的人身行爲來幫助他人擺脫某種困難的非職業活動皆是“無畏布施”。②相對于“財布施”所布施的是錢財和“法布施”所布施的是佛法,“無畏布施”所布施的乃是人身行爲(當然是善的人身行爲),正因如此,所以“無畏布施”亦常被稱爲“身布施”。同時,因爲“無畏”包含有勇敢的意思,所以“無畏布施”有時亦稱爲“勇布施”。

  從理論上講,“人間佛教”實踐應該包括“財布施”、“法布施”和“無畏布施”叁個方面,但導源于太虛大師並延續至今的現實的“人間佛教”實踐卻只有“財布施”和“法布施”兩個方面或主要是這兩個方面——這就是“人間佛教”的太虛模式。在“人間佛教”的太虛模式中,“人間佛教”的“財布施”是指佛教界爲世俗社會所做的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慈善事業,象救貧扶弱、修橋鋪路、設立獎學金乃至辦教育辦醫院等等皆是,最近,上海王佛寺鑒于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大學生就業困難,特設立“覺群大學生創業基金”,“該項基金首期1000萬元將專門用于幫助大學生乃至社會青年自主創業、再就業”③,這顯然是一項與時俱進的“人間佛教”“財布施”。再者,“人間佛教”的“法布施”是指以佛法來指導人類衆生現實的生活和工作,讓他們能以出世的心態來幹入世的事業,象淨慧法師所倡導的“生活禅”就是這樣一種頗爲成功的“法布施”。在當今的“人間佛教”實踐中,“財布施”和“法布施”司空見慣,有目共睹,但“無畏布施”卻付之缺如,這是“人間佛教”在其以往的發展過程中一直被忽略的結構性問題。包括太虛大師在內的所有“人間佛教”思想家都沒有注意到“人間佛教”的這一結構性問題,我今天將它提出來,希望能引起佛教界的重視,因爲“人間佛教”日後若想有一個更上一層樓的發展,那麼在繼續實施“財布施”和“法布施”的同時,開展“無畏布施”便是在所難免,否則“人間佛教”的發展就只會有日複一日量的增加而無質的提升,那麼“人間佛教”究竟該如何開展在現行的太虛模式中所不曾涉及的“無畏布施”呢?我們可以從虛雲和尚一生的佛教實踐中找到答案。

  二、虛雲和尚的“無畏布施”

  雖然“無畏布施”一直沒有象“財布施”和“法布施”那樣被列爲“人間佛教”的必修課,甚至連選修課也不是,但作爲佛教的一種修爲和境界,“無畏布施”還是被許多佛教徒個人所廣泛踐行,且看白隱禅師的一個“無畏布施”故事:

  在白隱禅師的寺院附近住著一戶人家,這戶人家有一個未婚女孩。有一天,女孩的父母發現女兒懷孕了,于是大發雷霆,追問孩子的爸爸是誰。女孩迫于壓力,就說了白隱的名字。女孩的父母聽後,拉著女兒就去找白隱禅師興師問罪。白隱得知來意,只是輕聲說了一句:“是這樣嗎?”

  孩子生出來以後,他們怕丟人,就抱到了寺裏。白隱接過孩子,仍只輕聲說了一句:“是這樣嗎?”

  從此,白隱名譽掃地,臭名遠揚。他爲了撫養孩子,挨家挨戶乞討奶水,遭受了數不清地譏笑辱罵。孩子在白隱的精心照料下,一天天健康地長大。

  這一切,都被孩子的母親——那個年輕女孩看在眼裏。母愛在她心裏複蘇,終于良心發現,向父母禀告:孩子的父親不是白隱禅師,而是一位在漁市上工作的青年。

  女孩與父母再一次來到寺院,向白隱禅師道歉、忏悔,並要領回孩子。白隱禅師細心地把孩子包好,送到他們手中,然後,仍然是輕輕的一句:“是這樣嗎?”①

  女孩未婚而孕,父母大發雷霆,追問緣由。迫于壓力,女孩謊稱孩子的父親是白隱禅師,結果父母“拉著女兒就去找白隱禅師興師問罪”。面對這個是男人都會勃然大怒拍案相向的“莫須有”罪名,白隱禅師“爲了保護誣賴自己的女孩,甯肯犧牲自己的聲譽,默然承受一切難忍的困辱”,僅“以一句既非肯定又非否定的“是這樣嗎”,善巧、勇敢而慈憫地回應,輕輕地平息了一場本來會成爲軒然大波的事件”②,保護了一個眼看就要被父母逐出家門的女孩,這全靠了白隱禅師的“無畏布施”。

  筆者在這裏無意于深入地探討白隱禅師的“無畏布施”,只是想以此起個興,讓大家對“無畏布施”有個感性的認識並從而引出虛雲和尚的“無畏布施”。虛雲和尚堪稱“人間佛教”“無畏布施”的典範,縱觀他漫長的一生(1840一1959),大大小小的“無畏布施”不計其數,如岑學呂主編的《雲門山志》就記載著許多有關“虛雲老和尚在當地民衆遭受災禍之時挺身而出爲人民群衆消災化難的大無畏願行”③。下面是有關虛雲和尚“無畏布施”的叁個案例,限于篇幅,恕不多舉,期能以斑窺豹。

  (一)“無畏布施”救少女

  剛才說到白隱禅師“無畏布施”救少女,無獨有偶,本文…

《無畏布施:“人間佛教”的虛雲模式(陳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