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畏布施:“人间佛教”的虚云模式
陈坚
提要:所谓“人间佛教”是指为求得人间和谐而实行人间布施的佛教。中国佛教一直以来所践行的“人间佛教”乃是太虚模式的“人间佛教”,其内容主要是面向人间的“法布施”和“财布施”,至于面向人间的“无畏布施”则始终没有被列入“人间佛教”的范畴。实际上,完整的“人间佛教”应该包括“法布施”、“财布施”和“无畏布施”三种布施。虚云和尚一生不计其数的“无畏布施”为“人间佛教”的“无畏布施”作了很好的注解,正因如此,所以我们把虚云和尚的“无畏布施”称为“人间佛教”的虚云模式。虚云模式的“人间佛教”和太虚模式的“人间佛教”合起来才是“人间佛教”的全部。
关键词:虚云和尚、人间佛教、无畏布施、财布施、法布施
作者简介:陈坚,哲学博士,山东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宗教学教研室主任,山东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山东湛山佛学院兼职教授。
在当代“人间佛教”的语境和舆论中,虚云和尚似乎被彻底地遗忘和边缘化了,即我们在谈论“人间佛教”时不会提及虚云和尚,而在提及虚云和尚时亦不会想到“人间佛教”,这种将虚云和尚与“人间佛教”隔绝甚至对立起来的做法既是对“人间佛教”的误解,也是对虚云和尚的不公。窃以为,我们现在所说的“人间佛教”实际上只是太虚模式的“人间佛教”而非“人间佛教”的全部,若要周延地谈论“人间佛教”,那么“人间佛教”除了太虚模式还应该有可以作为其补充的虚云模式(切莫将之理解为是虚云和尚是太虚大师的补充),那么究竟什么是“人间佛教”的虚云模式呢?还是让我们从“人间佛教”本身说起。
一、“人间佛教”与三种布施
虽然“人间佛教”的发展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虽然“人间佛教”是当代中国佛教的主流和时尚,但对于什么是“人间佛教”,至今还不曾有一个严格的富于涵盖力的学术定义,已有的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人间佛教”所作的解释性说明,有鉴于此,我在这里不揣冒昧,斗胆提出“人间佛教”的一个定义以求教于方家,这个定义乃是:
人间佛教是指为求得人间和谐而实行人间布施的佛教
定义中的“人间和谐”是“人间佛教”所要追求的目标,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人内心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以及人与其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关于这个“人间和谐”,近年来佛教界配合着政府之提倡建设“和谐社会”而多所阐发,并常见之于佛教的报章杂志,大家应该比较熟悉,我在这里就不细说了。我们要稍加解释的是定义中的“人间布施”这个概念。
“人间布施”是“人间佛教”的行动,是实现“人间和谐”的手段。我们都知道,“布施”乃是大乘佛教“六度”之一,“包括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三种,这既指给予他人以物质上的帮助,还指给予他人以精神上的安慰和心灵上的满足,使他人摆脱匮乏、痛苦,消除困惑、烦恼,远离一切怖畏、恐惧。布施既可施给人,也可施给人以外的其它有情众生,如买物放生救济动物之命、施食于鸟兽等。”①我们把其中“施给人”的“布施”称为“人间布施”。我们通常所说的“布施”,若不作特殊说明,一般就是指“人间布施”。在“人间布施”的三种方式中,“财布施”是指用钱财济贫救困,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慈善”事业,这个好理解。“法布施”是指以佛法来救度众生,《大智度论》卷三十三解释“法布施”曰:“法施者,如佛以大慈故,初转*轮,无量众生得道,后舍利弗逐佛转*轮,余诸圣人,虽非转*轮,亦为众生说法得道,亦名法施;复有遍吉菩萨、观世音、得大势、文殊师利、弥勒萨等,以二种神通力果报神通、修得神通,住是中,以福德方便力、光明、神足等种种因缘开度众生,亦名法施;诸辟支佛,飞腾虚空而说一偈,引导众生,令植善根,亦名法施;又佛弟子未得圣道者,坐禅、诵经,不坏诸法相,教化弟子,皆名法施,如是等种种,名为法施相。”可见,从诸佛菩萨到“佛弟子未得圣道者”,他们度化众生的一切言行和显相皆是“法布施”。最后,“无畏布施”是指“以无畏施于人,谓救人之厄难也”②,其“所表现出的是一种奉献精神,是舍己为人、助人为乐的精神,是扶危济困、急人所难的精神,是社会和谐稳定所需要的一种精神”②,净空法师在解释“无畏布施”时说:“在众生身心不安、恐惧、害怕的时候,能够帮助他,消除他的恐惧,这一类的布施叫作无畏布施,其范围也是非常的广泛,譬如国家受到外国的侵略、战争,在这人心慌乱的时候,从军到前方去抵抗敌人,保护后方,使后方人民能够安居乐业,这是无畏布施,又如:有人晚上走路会害怕,有的怕鬼,有的怕强盗,而路又很长,我能送他回去,陪他一程,他不害怕了,心安了,这也叫无畏布施。其他的例子就不必多举。由此可知,只要叫众生身心安稳离开一切恐惧,统统叫无畏布施。”①总之,小至陪人走夜路,大至从军上前线保家卫国,举凡一切以自己的人身行为来帮助他人摆脱某种困难的非职业活动皆是“无畏布施”。②相对于“财布施”所布施的是钱财和“法布施”所布施的是佛法,“无畏布施”所布施的乃是人身行为(当然是善的人身行为),正因如此,所以“无畏布施”亦常被称为“身布施”。同时,因为“无畏”包含有勇敢的意思,所以“无畏布施”有时亦称为“勇布施”。
从理论上讲,“人间佛教”实践应该包括“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布施”三个方面,但导源于太虚大师并延续至今的现实的“人间佛教”实践却只有“财布施”和“法布施”两个方面或主要是这两个方面——这就是“人间佛教”的太虚模式。在“人间佛教”的太虚模式中,“人间佛教”的“财布施”是指佛教界为世俗社会所做的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慈善事业,象救贫扶弱、修桥铺路、设立奖学金乃至办教育办医院等等皆是,最近,上海王佛寺鉴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困难,特设立“觉群大学生创业基金”,“该项基金首期1000万元将专门用于帮助大学生乃至社会青年自主创业、再就业”③,这显然是一项与时俱进的“人间佛教”“财布施”。再者,“人间佛教”的“法布施”是指以佛法来指导人类众生现实的生活和工作,让他们能以出世的心态来干入世的事业,象净慧法师所倡导的“生活禅”就是这样一种颇为成功的“法布施”。在当今的“人间佛教”实践中,“财布施”和“法布施”司空见惯,有目共睹,但“无畏布施”却付之缺如,这是“人间佛教”在其以往的发展过程中一直被忽略的结构性问题。包括太虚大师在内的所有“人间佛教”思想家都没有注意到“人间佛教”的这一结构性问题,我今天将它提出来,希望能引起佛教界的重视,因为“人间佛教”日后若想有一个更上一层楼的发展,那么在继续实施“财布施”和“法布施”的同时,开展“无畏布施”便是在所难免,否则“人间佛教”的发展就只会有日复一日量的增加而无质的提升,那么“人间佛教”究竟该如何开展在现行的太虚模式中所不曾涉及的“无畏布施”呢?我们可以从虚云和尚一生的佛教实践中找到答案。
二、虚云和尚的“无畏布施”
虽然“无畏布施”一直没有象“财布施”和“法布施”那样被列为“人间佛教”的必修课,甚至连选修课也不是,但作为佛教的一种修为和境界,“无畏布施”还是被许多佛教徒个人所广泛践行,且看白隐禅师的一个“无畏布施”故事:
在白隐禅师的寺院附近住着一户人家,这户人家有一个未婚女孩。有一天,女孩的父母发现女儿怀孕了,于是大发雷霆,追问孩子的爸爸是谁。女孩迫于压力,就说了白隐的名字。女孩的父母听后,拉着女儿就去找白隐禅师兴师问罪。白隐得知来意,只是轻声说了一句:“是这样吗?”
孩子生出来以后,他们怕丢人,就抱到了寺里。白隐接过孩子,仍只轻声说了一句:“是这样吗?”
从此,白隐名誉扫地,臭名远扬。他为了抚养孩子,挨家挨户乞讨奶水,遭受了数不清地讥笑辱骂。孩子在白隐的精心照料下,一天天健康地长大。
这一切,都被孩子的母亲——那个年轻女孩看在眼里。母爱在她心里复苏,终于良心发现,向父母禀告:孩子的父亲不是白隐禅师,而是一位在渔市上工作的青年。
女孩与父母再一次来到寺院,向白隐禅师道歉、忏悔,并要领回孩子。白隐禅师细心地把孩子包好,送到他们手中,然后,仍然是轻轻的一句:“是这样吗?”①
女孩未婚而孕,父母大发雷霆,追问缘由。迫于压力,女孩谎称孩子的父亲是白隐禅师,结果父母“拉着女儿就去找白隐禅师兴师问罪”。面对这个是男人都会勃然大怒拍案相向的“莫须有”罪名,白隐禅师“为了保护诬赖自己的女孩,宁肯牺牲自己的声誉,默然承受一切难忍的困辱”,仅“以一句既非肯定又非否定的“是这样吗”,善巧、勇敢而慈悯地回应,轻轻地平息了一场本来会成为轩然大波的事件”②,保护了一个眼看就要被父母逐出家门的女孩,这全靠了白隐禅师的“无畏布施”。
笔者在这里无意于深入地探讨白隐禅师的“无畏布施”,只是想以此起个兴,让大家对“无畏布施”有个感性的认识并从而引出虚云和尚的“无畏布施”。虚云和尚堪称“人间佛教”“无畏布施”的典范,纵观他漫长的一生(1840一1959),大大小小的“无畏布施”不计其数,如岑学吕主编的《云门山志》就记载着许多有关“虚云老和尚在当地民众遭受灾祸之时挺身而出为人民群众消灾化难的大无畏愿行”③。下面是有关虚云和尚“无畏布施”的三个案例,限于篇幅,恕不多举,期能以斑窥豹。
(一)“无畏布施”救少女
刚才说到白隐禅师“无畏布施”救少女,无独有偶,本文…
《无畏布施:“人间佛教”的虚云模式(陈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