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無畏布施:“人間佛教”的虛雲模式(陳堅)▪P3

  ..續本文上一頁主導了中國“人間佛教”的發展和走向,從而造成了“無畏布施”在“人間佛教”中的先天缺失。

  (二)從社會學上看,一般的社會大衆甚至佛教徒本身對于“人間佛教”意義上的“無畏布施”還是心存偏見的,在他們看來,“法布施”任何時候都是佛教的主業和正業,“財布施”因爲是樂善好施當然也無可厚非,而“無畏布施”則往往會遭到他們的譏嫌,如前文提到的白隱禅師就因爲“無畏布施”救女孩而“遭受了數不清的譏笑辱罵”;又,在一個頗爲流行的禅宗故事中,一個老和尚因爲“無畏布施”背姑娘過河而被小和尚嘀咕③;作爲我所耳聞目睹的一個真實事例,某寺廟的一個老和尚“無畏布施”領養了一個十來歲的孤兒,供他上學,結果附近的村民非要說他是老和尚的私生子不可,並將之當作茶余飯後的談資,有時甚至還當面開老和尚的玩笑;再比如我們現在常聽人說某某僧人是“政治和尚”,這“政治和尚”在佛教中不是個什麼好辭,它是個貶稱,那麼,什麼是“政治和尚”呢?所謂“政治和尚”無非是指這個僧人(也許他是一位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經常參與屬于“無畏布施”的政治活動和一些相關的社會活動。總之,我們的主流社情民意對“人間佛教”的“無畏布施”還是不太認同還是存在著相當的偏見,正因爲有這樣的偏見,所以,爲避世人譏嫌,大多數和尚也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太熱衷于甚至還有意規避“人間佛教”的“無畏布施”,久而久之,“無畏布施”也就淡出了“人間佛教”的視域。

  盡管由于種種原因“無畏布施”被擋在了“人間佛教”的大門之外,但是,自古以來,中國佛教史上就不乏雖無“人間佛教”之名卻有“人間佛教”之實的“無畏布施”及其不怕譏嫌的大膽施爲者,比如,宋代的濟公和尚急公好義、樂于助人,堪稱中國古代佛教史上“無畏布施”第一人,而這一點上,虛雲和尚實乃濟公和尚再世,一輩子“無畏布施”無量無邊,所不同的只是濟公和尚以裝瘋賣傻的方式來行“無畏布施”,而虛雲和尚則以社會活動家的方式來行“無畏布施”,但不管是濟公和尚還是虛雲和尚,他們在人間大行“無畏布施”實是以破掉“譏嫌戒”爲前提的,“譏嫌戒”不破,“無畏布施”難行,爲什麼這麼說呢?且先看什麼叫“譏嫌戒”。“譏嫌戒”是佛教戒律之一,它是相對于“性重戒”而言的。“譏嫌戒”也叫“息事譏嫌戒,謂止世人忌嫌之戒律。其事性質上爲惡,謂之性重戒;其事之性質,雖不敢爲惡,而世人之見,以爲忌嫌之事,謂之譏嫌戒”①,其意思是說,那些“性質爲惡”的事情,如殺人放火、偷盜搶劫等,和尚是不能做的(當然是不能的,不但和尚不能做,世人也不能做),這叫“性重戒”;另外,有些事情雖不是什麼惡事,世人也都在做,但和尚卻不能做,他做了便會遭人饑嫌(或忌嫌),這就叫“譏嫌戒”或“息世譏嫌戒”。《大般涅槃經》卷十一例解“世息譏嫌戒”曰:“息世譏嫌戒者,不能販賣等。”販賣等事,世人但做無妨,但和尚卻應戒之,否則就會遭人譏嫌,比如網上戲稱少林寺方丈釋永信是佛教CEO,這就是對其從事少林拳商業化推廣的一種譏嫌。站在傳統佛教的立場上看,和尚應該呆在廟裏古佛青燈,念佛坐禅,練拳也只是爲了強身健體,怎可將其商業化?但是站在“人間佛教”的立場上看,對少林拳進行商業化推廣實乃“人間佛教”的“無畏布施”,不但無何不可,反而還應該積極提倡,因爲,從近幾年來的實踐來看,永信方丈“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破掉“譏嫌戒”,“無畏布施”,在世界各地推廣少林拳法,既傳播了佛教,又宣揚了中國文化,可喜可賀,功不可沒。①實際上,不但永信方丈,而且一切和尚,如果不首先破掉“譏嫌戒”,老怕別人在背後甚至當面說你不象和尚,那是實行不了“人間佛教”之“無畏布施”的,因爲你著了世人譏嫌之相,被譏嫌裹住了手腳。既然被譏嫌裹住了手腳,那還怎麼“無畏布施”?總之,破“譏嫌戒”是“人間佛教”的“無畏布施”能夠得以實行的主觀條件之一。這裏不妨再舉一個虛雲和尚破“譏嫌戒”行“無畏布施”以解決家庭糾紛的故事。

  話說昆明城裏有一位信佛的師長,家裏的大老婆和小老婆不和(當時還是一夫多妻製),經常吵架,搞得雞犬不甯,小老婆還曾因此出走家門,弄得那個懼內的軍人也束手無策,其時正值虛雲和尚主持昆明郊外雲棲寺,師長遂邀請虛雲和尚來家裏調解,結果就有人在背後風言風語、添油加醋地譏嫌虛雲和尚:“雲棲寺主持,虛雲這東西,是個老淫蟲!表面裝模作樣,很像是位有德高僧。實際上,他每次進城來,都偷偷摸摸地去到××街××家,和一位四十多歲的××寡婦私通作樂!現今已把人家寡婦的肚皮弄大了。”結果,“這種謠言,一傳十人,十傳百人,不到叁天,弄到全城的人婦孺皆知”。①不過,人正不怕影子歪,虛雲和尚不爲所動,還是認真地一而再再而叁地到師長家做調解工作,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他的撮合勸說下,“大婦對少女一改以往的作風,親密同住,家庭融洽,不久丈夫由師長升爲軍長,住在如同春風似的家庭,自然過著快樂的日子。”②試想,如果當初虛雲和尚懼于譏嫌謠言,不入城入家去做調解工作或中途停止調解以免惹一身“羊騷臭”而影響自己的名聲,如果當初虛雲和尚不破掉相應的“譏嫌戒”而“無畏布施”作調解員,那麼怎麼會有後來師長一家的和睦融洽呢?從虛雲和尚的這件事中我們不難看出,破“譏嫌戒”對于實行“人間佛教”的“無畏布施”是多麼地重要啊!甚至于破“譏嫌戒”對于“人間佛教”整個事業的發展也都是非常重要的。我們都知道,佛教從印度傳到中國,中國佛教並沒有全盤照搬印度佛教的戒律,而是在破掉印度佛教中某些不符合中國實際的戒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同樣地,“人間佛教”若想在當代中國獲得發展,也要以破掉傳統佛教中有礙于“人間佛教”實踐的戒律爲前提,不破不立,只有破才能立。當然,“人間佛教”中的破戒要適度,要遵循一定的原則,不能無何所地亂破,毫無節製地濫破,否則“人間佛教”就只有“人間”而沒有“佛教”了。就“人間佛教”的“無畏布施”而言,破“譏嫌戒”應遵循以下原則,即只有在不破“譏嫌戒”就不能實行“無畏布施”的條件下才能去破,不能使破“譏嫌戒”成爲僧人生活的常態或者說無緣無姑地就去破。總之,破譏嫌戒只是實行“無畏布施”的方便,其本身是不能成爲目的的。

  四、結 語

  雖然“無畏布施”在名義上是佛教的叁種布施之一,佛教界並不陌生;雖然我在上面已爲“無畏布施”作了很多辯護並力圖將“無畏布施”納入現行的“人間佛教”體系以使後者能更加完善,並且我還煞費苦心地請出大名鼎鼎的虛雲和尚來爲我的觀點作加持,但是,我估計有的人可能還會認爲僧人涉足人間行“無畏布施”乃是不務正業,乃是幹涉了不該幹涉的世間事務。爲了有效地消除這些人的顧慮,我想再請觀世音菩薩來給“人間佛教”的“無畏布施”作加持,因爲在我們中國佛教的信仰體系中,觀世音菩薩是知名度最高、影響力最大從而受供奉也是最廣的,這一點恐怕連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都望塵莫及。“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她的佛教職責就是向人間行“無畏布施”,救人間的“苦”救人間的“難”①,“觀音菩薩是尋聲救苦,哪裏有深陷苦厄衆生的呼救,哪裏就有觀音菩薩慈悲救護的眼手”③,“千手千眼”救“千苦千難”,正因如此,所以觀世音菩薩遂得了個“施無畏者”的稱號。《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說:“是觀世音菩薩摩诃薩,于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爲施無畏者。”所謂“娑婆世界”,就是指我們人間。我們人間皆稱觀世音菩薩爲“施無畏者”,“觀音有施無畏者之別號,故略雲觀音無畏”③,這個“觀音無畏”有“十四種無畏力”以救人間的苦難從而也就相應地有“十四種無畏功德”④,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觀音無畏”即觀世音菩薩就是“人間佛教”“無畏布施”的化身。實際上,我們看一些佛教造像,佛常常向人展示“施無畏印”④,這表明佛也在作“無畏布施”。既然佛菩薩都在作“無畏布施”,既然觀世音菩薩“施無畏”爲人間作“無畏布施”有十四種功德,那麼,我們每一個僧人也都應該爲人間作“無畏布施”,並且這些“無畏布施”毫無疑問同樣也是會有功德的。另外,若再用我們世俗的眼光來看,那麼僧人對人間的“無畏布施”實質上就是“他人有困難,我就去幫忙”的“雷鋒精神”。學雷鋒又有什麼不可以呢?應該熱烈歡迎才對呀!可以說,虛雲和尚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佛門雷鋒”,他憑自己的社會聲望並用佛教特有的方式幫助世人解決各種各樣的困難,小至個人大至國家,有求必應,不計個人得失。我們的“人間佛教”如果在已有“法布施”和“財布施”的基礎上再能推動僧人象虛雲和尚那樣積極從事“無畏布施”,那麼就功德圓滿了。大家切莫以爲僧人作“無畏布施”是“狗逮耗子多管閑事”,實際上僧人解決世間事務有時比世人自己都更加有效,而且這樣做還可以改善僧人在世人眼中的形象。

  最後,我想說,如果我們不是把“無畏布施”的外延看得太狹窄,那麼象僧人參與環境能保護以及爲國家、爲人民舉辦各種各樣的祈福法會也應該算是“人間佛教”的“無畏布施”,比如,抗戰期間的“民國叁十一年冬,政府主席暨各長官,發起啓建護國息災大悲法會于重慶,特派代表屈映光、張子廉來粵邀請(虛)雲公赴渝,主持法會。十一月六日,由奧啓程,經湘桂黔,以達重慶,于茲雲寺及華岩寺,分建法會四十九天,至叁十二年一月二十六日圓滿,返粵。”②當然,在很多情況下,僧人參與環境保護是 “無畏布施”和“財布施”的結合,而僧人爲國家、爲…

《無畏布施:“人間佛教”的虛雲模式(陳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