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人间佛教与儒家伦理(李明友)▪P2

  ..续本文上一页伤他就不来了,对佛教就没有好感。还有一个利行摄,就是你的行为要使他们感觉到自己能够从佛教当中得到思想上的净化。还有一个同事摄,就是说佛教徒在社会上做事情跟同事者和睦相处,使人对佛教有好感。这些,太虚认为都是跟儒家的入世的思想是相一致的。

  还有个六度,有的人的解释是有些偏差,实际上六度讲的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彗。六度的精神,太虚都认为跟儒家是融通的。比如精进,就是努力向上的意思。为什么每个寺院都有大雄宝殿

  大雄这个词怎么来的

  当初佛教徒把释伽牟尼佛看作是为拯救人类的一个了不起的大学者,就是负责任的,又不断向上,不断精进努力的这样一个人。你们去看谭嗣同的《仁学》,这里面有儒学也有佛教的,把佛教的很多东西都写进去了,他称佛就是大雄,大无畏。为什么

  因为他对世俗的东西都解脱了,所以做起事情来没有什么可怕的,无所畏惧,所以佛又叫大雄,又叫大无畏。

  太虚大师还有一个理论,提出人间净土。人间佛教的理想是什么

  要建设人间净土,净土这字是佛教的用语,顾名思义就是认为很清洁、很清净的社会,这就叫净土,我们把“净”用那么几个解释,一个就是很清净,没有烦燥,还有一个就是很清洁,很干净,没有什么污泥浊水。 “土”就指国土和社会。 .

  但是传统佛教认为净土是在西方,是在天国,也就是说是在现实世界之外的一个地方,那是叫“净土”的地方。现实生活充满矛盾,欲望膨胀,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很多人陷入了争斗,甚至是残杀,不但是人类如此,自然界也遭受了涂灵,所以佛教徒把现实社会这种充满仇杀的状况命名为“秽土”,佛经里面讲的是秽土,也就是说不干净的社会,不干净的国土,干净的、清净的国土在哪里呢

  在天国,所以我们要修行,修行到达理想的净土。太虚大师对传统佛教的净土理论精心调整,他说:浮土就在我们身边,净土就在我们脚下,净土就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不要到天国去追求什么净土。他这么一调整,佛教就变积极多了,你说你追求天国的净土,好多人就看不到了,但是现实的净土,人们就可看到了。太虚认为,现实的世界不干净,现实的世界是秽土,但是要靠我们去改造,去建设,所以他专门做了一个讲座,叫做《创造人间净土》,所以他在“净土”前面加上“人间”。净土的教义、净土这个词,是传统佛教中就有的,不是太虚的发明,但是人间净土确确实实是太虚的发明。太虚讲“人间净土”,就是说要改变我们现实社会当中这些阴暗面,不干净的地方,使它达到完善的、清洁的、清净的社会,就是人间净土。在这个人间净土里面除了要修行之外,我们还要自己去建设、创造,他认为,你要建设、创造,人们的思想很重要,所以要学佛,学佛就是思想修行好了,那你才有精神和力量去创造人间净土。

  太虚的人间净土跟儒家的大同理想完全是相吻合的,我们也可以讲太虚大师的人间净土的设想是从儒家的大同理论里面吸取过来的。儒家一直在追求一个理想的社会,最早的表现就是在《礼记》的《礼运篇》。儒家的理想是实现大同世界。我们把“大”解释为普遍, “同”就是大家统一和谐,就是一个普遍和谐的社会。我不是故意把“大同”的解释符合今天说的和谐社会的建设,因为原来就有这个意思。应该说今天讲的建设和谐世界是继承了儒家的大同思想,做了一个现代的解释,而不是我今天的解释符合今天的需要, “大同”的意思就是这样, “大”的意思就是普遍, “同”就是统一、和谐。儒家又讲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那个“同”又是另外的意思,小人同而不和讲的是思想品德比较低下的人,只跟自己利益一样的人结合在一起,这是小同。君子讲的是我们大家利益不一样,意见不一样,但是能够互相协调,达到一个和谐的境界。 《礼运篇》里面写的“大同”指的是普遍的和谐,写的是都能够满足人家的吃、住,都有田地耕作,都有学校读书,老人有所养,鳏寡孤独的人也都有人照顾,那个大同世界里面没有多少矛盾斗争,更没有剥削压迫,大家都是平等的。2000多年前的儒家就在勾划这样一种理想的社会作为自己理论的支撑点,也作为儒学的一个奋斗的目标,非常了不起!看看近代,孙中山也追求大同,当然他的大同赋予了新的内涵,就是要建立民主的共和国,是学西方的。康有为还专门写了一篇《大同书》,他那个《大同书》也应用了佛教的思想,认为人有很多的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就是自己相亲相爱的亲人离别,是不是也痛苦啊

  当父母或者是子女要到远方去,他到了远方是怎样的一种焦虑,担忧就是烦恼,烦恼就是佛教讲的苦。求不得苦,就是想吃好的今天吃不到,心里可能就有烦恼。康有为的《大同书》里面他就认为通过他提出的办法来建设社会,可以达到人人平等,人人都有饭吃,人人都有衣穿,当然, 《礼运篇》没有讲到的东西他都补进去了,说人人有车坐。所以大同理想一直是中国儒家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一种理想社会。而佛教界,太虚大师——佛教的高僧将儒家的“大同”思想纳入到佛教的义理当中,提出了人间净土和人间佛教。

  所以儒家伦理跟人间佛教能没有关系吗

  我看是很有关系的。还有一个就是人间佛教认为,今后不但是中国要趋于大同,整个人类世界也要趋向大同。 太虚讲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为古今中外不约而同的公共趋向,一个走向。现在老是在预测经济趋势怎么样,经济走向怎么样,思想走向怎么样,太虚当时就讲了,天下为公,世界大同是今后人类的公共趋向。他说这个趋向就是所谓的三民主义,他当时处在民国时代,强调三民主义,他说的跟孙中山讲的三民主义、世界大同是一致的。他说佛教就把它叫做法界的宇宙观。他说本着大慈大悲的心去修一些利他的方便心。他说一个人的行为有优有劣,有好的也有差的,均能够影响全世界。 《华严经》里面讲的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这个思想非常的辩证。什么叫一即一切

  一就是一,一切就是多,世界现象非常复杂,这就是多,一就是一个基本的、贯穿始终的不变的原则和精神。太虚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有好有坏,世界是多,一个人是一,但是一个人行为的好坏跟世界的多是联系在一起的,把世界看作是一切,那么一就是世界,世界就是一,你要搞懂这个关系你这个人就对世界负责了。

  你不要认为自己一个人的言语乱讲,行为乱做无所谓,你要影响别人,影响社会、影响世界、影响这个“多”,太虚用佛教《华严经》来说明一个人的言语行为对他人、社会、世界的关系,所以你要加强责任感。大慈大悲,佛教讲的慈就是要与人为乐,就是给人快乐,悲就是拔除痛苦。慈是从正面讲的,给你快乐,让你修行,修行以后心里烦恼解脱了,非常光明,你是不是感到快乐啊

  这就是慈。悲是要帮助你拔除痛苦,你有烦恼和苦,帮助你解脱,就是悲。他说以大慈大悲之心去修一切利他的行为。他说这种行为具体的表现于个人、家庭、社会、民众、国际,这世界就可以造成一个光明清洁的道场了。这就是人间净土。所以人间净土的创立不是垂手可得的,还是要靠每个人去努力,每个人思想中要解决一个方法问题,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把自己的言行跟整个社会、世界联系起来,那你就负责任了,有这样一个精神,你就可以创造人间净土了,那就实现人间佛教的理想了。

  佛教讲缘起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产生都是有一定的因缘,这就是哲学上平常讲的事物存在的条件和原因。事物成立了,为什么成的

  怎么成的

  我们只看到果,但是不知道因。一个事物的成立都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包括时间条件和空间条件。时间条件和空间条件一旦消失,事物就不复存在,所以佛教讲的缘起论,就是教导人们不要把一个东西看得太重,得不到就很烦恼,你要知道这个东西的存在是有一定的原因、条件的,原因和条件一旦消火,它就不存在了。你何必那么执著呢

  佛教讲的不是什么东西都不存在,佛教的原义是说万物是存在的,但是它的产生是有条什利原因的,一旦条刊:和原因消失了,万物就不存在了,因此你要把事物看成最终是空的,这样你就不会去执著,不执著就不会产生烦恼利痛苦。

  所以,缘起论从根本上讲给佛教提供了一个理论的基础,但是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志,你不一定赞同这个缘起论,但是你不能不佩服佛教教义的高明

  缘起论就帮助人们对于现实世界不要执著成烦恼,提供了很好的一个方法。所以把这些理论推广开来,所以要求人们要做到从自身做起,把一家一辖一国做好,然后推广到整个世界。他说要做到风和俗美,刑处政清,这就是清净国家。这里面问题很复杂,儒家有主张主要靠道德教化,法律是要的,但是不能太过头,不然的话人们就觉得法律是成为捆绑人们的一个障碍。佛教讲四大洲,其中有一个叫俱卢洲,人人有幸福,有快乐,这是一个理想,这个理想现在要把它放到现实世界里,放到人间里,大家去努力建设,建设的好,大家都能够获得清净,获得快乐。他说一个人如果自己不顾社会、国家、世界,乱说乱做,那这个世界转化为五浊恶世。这就是儒家伦理与人间佛教他们之间的一些思想上的关系,所以近代不少高僧,不但是太虚大师,都承认孔子的人生观也是佛教的人生观,孑L子之道为人生在世最正当之办法。这个话,如果出自儒家,一点不奇怪,佛教高僧也说孔子的人生之道是人生在世最正当的办法,这就值得我们思考了!值得我们研究了!佛教究竟向孔子那里学到了什么

  吸收了什么

  儒学对佛教的改革和调整起到什么作用

  我总觉得历史上的儒家和佛教的关系值得清理,尤其是近现代,儒佛的关系更要梳理出来,这是完全可以提供给今天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作借鉴用…

《人间佛教与儒家伦理(李明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