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關注人間生活,踐行人間佛教(田乃越)

  關注人間生活,踐行人間佛教

  田乃越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各地區的發展極不平衡。上海雖然是全國經濟比較領先的城市,但是隨著改革力度的不斷加大,社會各個階層之間的貧富差距越來越明顯,社會弱勢群體的困境引人關注。盡管國家的社會保障機製正在不斷完善,但是畢竟人口衆多,國家的經濟條件一時還無法提供完善的保障措施,因此很大程度上還得依靠社會的資助來實現“扶貧濟困”的目標。

  佛教曆來倡導慈悲濟世的大乘菩薩精神,“拔除衆生痛苦,給予衆生歡樂”是佛教立世的根本宗旨。關注人間生活,踐行人間佛教是佛教發展和振興的必由之路,是佛教2500余年的發展曆程中總結出來的經驗。禅宗六祖慧能大師倡導的“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思想,以及太虛大師提出的“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理論,爲人間佛教清楚地寫下了注腳。在上海全民動員進行城市精神文明建設的大潮中,廣大佛教徒更是積極參與到社會各項事務中,以“出世”的精神完成“人世”的事業。

  上海佛教界在熱心社會慈善事業方面有著優良的傳統。在上海近現代高僧中,以圓瑛法師爲例,他曾創立了甯波佛教孤兒院、泉州開遠寺慈兒院、鎮海普益第一和第二小學等等。抗日戰爭爆發後,圓瑛法師向社會各方呼籲“團結起來,製止侵略,保衛和平”的同時,在中國佛教界發起、組織和領導了僧侶救護隊,舉辦難民收容所,開辦佛教醫院,救護傷員,救濟難民。還曾前後兩次偕徒明暢赴南洋新加坡、吉隆坡、槟榔嶼等地,籌募經費,援助抗戰,奮不顧身。明暢法師因追隨圓瑛法師,冒著敵人的危險搶救傷員,事迹突出,被上海報紙譽爲“英勇僧侶”。

  近20余年來,上海佛教界在真禅法師與明暢法師率先垂範下,以出世之心,行人世之道,無論是在扶貧赈災、希望工程,還是社會公益、再就業工程等方面都盡到了自己應盡職責,爲社會獻上了佛教界一片真誠的愛心。近年來,玉佛寺、靜安寺、龍華寺、真如寺、沈香閣、圓明講堂還同上海道教界一同向所在地區的慈善機構捐款捐物。今年年初,玉佛寺向市慈善基金會捐款35萬元,以幫助貧困失學青年;龍華寺向上海徐彙區慈善基金會捐款30萬元,以支持社會慈善福利事業。印度洋發生海嘯災難後,上海佛教界先後向災區捐款100多萬元。

  僅以上海玉佛寺爲例,自真禅法師以來,就十分注重社會慈善福利事業,多次向全國以及上海慈善福利事業捐款、捐物,大力扶助傷殘貧困兒童,興建希望小學,等等,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好評。他們先後設立了“真禅專項幫困基金”、“覺群慈善基金”。每年舉辦捐助貧困學生、奉獻愛心春節送溫暖活動。2002年秋天,玉佛寺在雲南元陽縣興建了“元陽覺群希望小學”,以支持老少邊窮地區的教育事業。從2004年起,玉佛寺已舉辦了兩屆名爲“藍天下的至愛——覺群之光”慈善音樂會,將義演籌來的款項分別捐給了上海慈善基金會,專門用于資助上海外來人員子女就學、少數民族特困大學生完成學業和貧困家庭白血病患兒治療。

  真禅法師本人一貫熱心社會慈善公益事業。他說:“資生福利事業不僅直接利樂衆生,而且有助于道德的提高和完善,所以是內益于己外益于人,生益于時,死益于後的偉大事業,體現了佛法的根本精神。”從1984年起,真禅法師就以個人名義或代表玉佛寺、靜安寺向社會上有關福利機構及團體捐贈財物。1988年夏,他在上海市兒童福利院設立了“真禅法師殘疾兒童福利基金”,年年進行捐贈。真禅法師還被聘爲上海市兒童福利院名譽院長、上海市慈善基金會副會長。上海市普陀區人民政府還評定他爲熱情支持普教事業發展的社會活動家。1991年夏季,全國有十多個省、市、自治區遭受嚴重水災,真禅法師率領上海市佛教徒向災區人民捐贈人民幣100余萬元,嶄新棉被1000條,幫助災區人民重建家園。爲進一步掀起救災高潮,他還積極組織書畫義賣赈災活動,並動員佛教界人士說:“佛教界舉辦書畫義賣,是爲了支持災區人民,希望佛教界廣大同仁,發揚佛陀人溺己溺的慈悲精神,踴躍認購字畫,以此功德奉獻一顆愛心。”在玉佛寺舉辦的“祈禱世界和平、國泰民安”的水陸大法會上,他繼續動員佛教界說:“我們舉辦水陸法會,不要忘記還有上千萬人深受水災之苦,我們應發菩提心,救苦救難,急國家之所急,想災民之所想,繼續搞好救災活動。”時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的趙樸老對真禅法師率領上海市佛教界捐款赈災的積極熱情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

  法師身體力行,率上海市佛教界爲全國範圍內的特大洪澇災害盡心盡力,捐款總數居全國各省市佛教協會之冠,以實際行動向社會各界表明,佛教徒對兩個文明建設是有不可磨滅的功績的。這不但使災區群衆得解燃眉之急,更體現出佛教救世濟民利樂有情之旨,座下功德無量,無任歡喜贊歎。

  上海佛教界救災熱情甚高,既是財施,亦是無畏施,護國護民,亦是護法,無任歡喜贊歎。

  真禅法師圓寂後,玉佛寺仍在一如既往地進行著慈善公益活動。玉佛寺方丈覺醒法師被聘爲上海市兒童福利院名譽院長和上海市慈善基金會會長,秉持著真禅法師的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菩薩情懷,繼續推動著上海佛教慈善事業的發展。如今,上海佛教界繼續發揚著中國佛教濟貧救苦、廣作饒益的優良傳統,本著“衆生病故我病”的大乘菩薩精神,積極關愛社會,關注人生,爲上海形成有難共當、有苦共擔的社會風尚,創造和樂共處、相親相愛的社會氛圍做出自己的貢獻。

  上海佛教寺院身處都市中,正在就如何保持都市佛教的優良傳統及如何在保持傳統的同時適應社會的需求方面,積極探索著新形式、新思路、新方法,以便爲新時期佛教的發展創出新的模式。在未來的發展道路上,上海佛教除了將自身有限的富余資金投入到社會慈善事業外,還需積極利用自身特殊的社會影響力,爲極大改善社會弱勢群體的境遇而籌措資金,從而集全社會之力,共同獻出自己的一份愛心,讓所有人都能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從而增強群體的凝聚力,維護社會的安定團結和長治久安。

  (作者單位爲上海市民宗委)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