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淺論“人間佛教”思想(熊勝祥)

  淺論“人間佛教”思想

  熊勝祥

  人間佛教”思想的提出將近一個世紀,在理論與實踐上有很多探索。已故的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在《中國佛教協會叁十年》的報告中指出:提倡人間佛教思想是解決當今中國佛教向何處去的基本途徑。這一思想對于當前的佛教工作具有極爲重要的指導意義和理論意義。

  一、“人間佛教”思想和“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是吻合的

  從曆史和現實來觀察,任何一種宗教,都必須與所在的社會相適應,佛教亦不例外。如果不能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佛教自身的生存與發展也會受到極大影響。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國宗教是在社會主義社會條件下存在和活動的,必須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這既是社會主義社會對我國宗教的客觀要求,也是我國各宗教自身存在的客觀要求。

  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就是宗教要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形勢新任務。具體講,就是在政治、經濟、法律和文化四個方面實現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政治適應,不是要求宗教信徒放棄宗教信仰,而是要求他們在政治上熱愛祖國,擁護社會主義製度,擁護共産黨領導,積極參與叁個文明建設,發揚教規、教義中的積極因素,改革那些與社會主義社會不相適應的教規、教義,摒棄宗教中有礙于民族團結和社會安定,不利于人民生産、生活和身體健康的消極因素。努力對宗教教義作出符合社會進步要求的闡釋。經濟適應,就是要引導宗教界自覺地、全身心地投身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事業之中,爲發展創造有利的內部環境和條件,從事一些有益于社會發展的公益慈善活動。法律適應,即宗教活動必須納入憲法、法律、法規和規章、政策允許的範圍,服從和服務于國家的最高利益和民族的整體利益。文化適應,即宗教文化的精華和優良傳統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充分發揚宗教道德中的樂善好施、敬老愛幼、懲惡揚善的道德、戒律和行爲規範。宗教吸取了我國建築、繪畫、雕塑、音樂、文學、哲學、醫學當中的不少優秀成份,要進一步發掘宗教文化內涵,整理和研究佛教文化遺産,弘揚宗教文化精華,爲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做出貢獻。

  “人間佛教”思想就是倡導重在修今生,研究如何幫助人類安康、幸福,積極爲社會服務,爲衆生服務,這與“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要求是吻合的。

  二,倡導“人間佛教”思想是佛教自身生存發展的需要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佛教該做什麼事

  該爲社會創造什麼價值

  這是擺在佛教界面前的一件大事。佛教在曆史上曾爲人類社會的進步作出過積極有益的貢獻,特別是黨的十一屆叁中全會以後,對我國社會、經濟各方面的發展特別是社會穩定、民族團結起到了重大作用。佛教界在過去的兩個文明建設中曾作出了積極貢獻,特別是在同*輪功邪教的鬥爭中,佛教界首先站出來揭露*輪功邪教的本質,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近年來,國內發生自然災害(水災、地震、滑坡等)時,佛教界也奉獻了不少愛心,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贊揚和肯定。在今天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中,同樣需要佛教界繼續發揚愛國愛教、團結進步的精神,這也正是“人間佛教”思想所倡導的。如果只向社會和政府伸手,不考慮爲社會作貢獻,那麼佛教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就會受到限製和影響。

  叁,研討“人間佛教”思想是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的需要

  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佛教工作如何與時俱進呢

  這個問題是應該提到議事日程的時候了。任何宗教,如果沒有與時俱進的精神,不求發展,就不能進步,就沒有生命力。佛教發展到今天已曆經了久遠時光,各方面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佛教要繼續生存與發展,就要發揚與時俱進精神。特別是我國加入WTO之後,經濟、技術、文化都要與國際社會接軌。這些年來,佛教界在國際友好交流方面成就顯著。佛教要發展,也要與國際社會接軌,也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不斷改進工作,改革弊端,調整行爲規範,去除與時代不合拍、與社會不協調的陳規陋俗,使佛教更有序發展,更適應時代步伐,只有這樣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提倡解放思想、與時俱進,要從每個人做起,要以此來教育廣大信衆。法師們首先要做表率,表裏如一,言行一致。對于社會上對佛教的一些議論和看法,要認真對待,予以重視,要檢點佛教徒是否有與身份不相稱的行爲。應從一個寺院、一個方丈、一個法師做起,帶動廣大信衆,共同來塑造良好的整體形象。佛教事業的健康發展靠群體,也靠每一個教徒的規範行爲,這樣才能贏得社會的贊賞與支持。光有理論研究還不夠,還必須要結合本地的情況、佛教自身的情況,解決自身存在的問題,這樣才有價值,才有意義。

  四、“人間佛教”思想的倡導也是對“以德治國”的有益補充

  實踐證明,有些社會問題光靠法治是無法解決的,還要輔助以道德和倫理。以宗教道德倫理的形式來規範人、教育人,從長遠來看,效果會很好,可以讓人心服口服。當今的社會,與人爲善、扶貧助弱的觀念愈來愈淡漠了,而宗教,特別是佛教,卻始終在大力提倡。佛教徒幫助別人是實心實意、不圖回報的,也不是爲了沽名釣譽。佛教提倡的倫理道德以及行爲規範,如能做到,對于引導教徒言行,促進社會安定和諧,必將大有裨益。

  (作者爲雲南省宗教局局長)

  《中國宗教》2004年第1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