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佛教與和諧社會(徐明生)

  人間佛教與和諧社會

  內容摘要:人間佛教由近代太虛大師始倡,如今已蔚爲當前教界和學界研究和探討的中心。人間佛教由于在建設“人間淨土”的目標上和當前我們建設的和諧社會的一致性,其通過“自淨其心”和行大乘“菩薩行”而莊嚴國土的手段和途徑不僅可以爲建設和諧社會所借鑒,而且是建設和諧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

  關 鍵 字:人間佛教 人間淨土 和諧社會

  作者簡介:徐明生(1980- ),男,四川省社會科學院2005級中國哲學專業研究生

  聯系方法:Email:stevenxms@sina.com 電話:02866723828,13775360795

  人間佛教發轫于近代太虛大師提出的“人生佛教”,鑒于當時“法門龍象少,獅子病蟲多”,佛門自甘沈淪,不關心現實社會、現世人生,即將成爲一種“超亡度鬼”之教的流弊,大師振臂疾呼,認爲佛法應當關注現實人生,把成佛立足于做人的基礎上,佛教“並非人離去世界,或做神奇鬼怪非人的事,即因世人的需要而建立人間佛教,爲人人可走的坦路,以成爲現實世界轉變中的光明大道,領導世間的人類改善向上進步。”[1]由此,太虛大師發起了一場近代佛教革新運動,在教界、學界都起到了振聾發聩的效果。其後,經大師弟子印順等人的推動和創新,關注現世人生、建設“人間淨土”的人間佛教已蔚爲當前教界和學界的主流。百年來,對人間佛教理論和實踐的研究探討長盛不衰。方立天先生對何爲“人間佛教”作了概括:中國現代佛教所倡導的人間佛教,就是以現實人生爲基點,以人的清淨心爲基礎,通過大乘菩薩道的修持,達到完善人格進而建立人間淨土的佛教。這一概括非常完整地說明了人間佛教的幾個特征:出世與入世相即,現世與來世並重,悲智雙運、自利利他,以淨化人心爲手段,以建設“人間淨土”爲終的,體現了濃厚的人本主義和理性主義色彩。“人間佛教”的這些特征,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方向又一致之處,它不僅是當前佛教改革和努力的方向,也對我們當前建設“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的和諧社會具有借鑒作用,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

  一、“人間淨土”——建設人間佛教的終的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佛典中認爲,個體投生爲人的幾率,就好像從一座高山上垂下一根繩子,繩子穿過一個針孔那樣難得。佛陀非常重視人間的教化,就修學大乘道而言,汙穢的人間比諸佛的淨土還要殊勝。《無量壽經》中說:衆生在此五濁惡世精進修行一日一夜,勝在天上爲善百歲;精進修行十日十夜,勝在他方佛國遍地爲善千歲。離了人間,便沒有福報可修,沒有衆生可度,也就沒有佛果可成。按大乘教義,菩薩道的修持,離不開人間,離不開衆生,尤其離不開我們現前所依止的地球,離不開人類社會。《增一阿含經·等見品》佛言:“諸佛世尊皆出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也。”《四十華嚴》卷十二雲:“一切賢聖道果,皆依于人而能修證。”中國禅宗六祖惠能大師說:“法元在世間,于世出世間,勿離世間上,外求出世間。”[2]佛教教主釋迦牟尼就是“人間”的佛陀,他出生在人間,成道在人間,行教化四十九年,其對象也是人間的衆生。由此可見,“人間佛教”深契佛陀本懷,重視世間,主張即世間而成佛。因此它的任務就是建設“人間淨土”。太虛大師說:“佛學所謂的淨土,意指一種良好之社會,或優美之世界,土謂國土,指世界而言,凡世界中一切人事物象皆莊嚴清靜優美良好者,即爲淨土。”[3]太虛大師指出:淨土不必到另外一個彼岸世界去尋求,就在此岸世界就可以得到。因爲“既人人有此心力,即人人皆已有創造淨土本能,人人能發造成此土爲淨土之勝願,努力去作,即由此人間可造成爲淨土,固無須離開此龌龊之社會而另求一清靜社會也。”[4]所謂“人間淨土”,實質上就是“世界中一切人事物象皆莊嚴清靜優美良好者”。佛教中有許多關于佛國淨土的描寫,如西方極樂淨土,彌勒淨土,淨琉璃淨土,華藏世界等。《佛說彌勒大成佛經》這樣描繪彌勒下生的人間淨土:“其地平靜如琉璃鏡。……大金葉華、七寶葉華、白銀葉華,華須柔軟,狀如天缯。生吉祥果,香味具足,軟如天綿。叢林樹華,幹果美妙,極大茂盛。……城邑次比,雞飛相及。……智慧威德,五欲衆具,快樂安穩,亦無寒熱風火等病,無九惱苦,壽命具足八萬四千歲,無有中夭。”在這樣的淨土世界,自然環境優美,人的道德修養水平很高,生活富足,沒有刀兵、疾病、水火等災害之虞,可以認爲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發展的和諧社會的理想狀態。

  二、“自淨其心”——建設人間淨土的根本保證

  和諧社會最重要的方面是人的和諧,是個人自身身心的和諧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一方面,個人是社會最基本的單元,個人的身心和諧是社會健康和諧的保證;另一方面,人與人之間的融洽關系也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因此,和諧社會不僅要求個人具有完善的人格,也要求個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和情操,用佛教的語言來說,就是要人們做到“自淨其心”。《維摩诘經·佛國品第一》雲:“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國土淨。”要建設人間淨土,首先要人們“自淨其心”。“人間佛教”關注現世人生的現實性,“淨心”首先是要完善人格,成佛就是成人。太虛大師說:“衆苦方沸騰,遍救懷明達,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5]這樣,太虛大師通過把完善人格和成就佛果等同起來,拉近了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的距離,在現實生活中也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其根據是中國佛教傳統的佛性思想,“一切衆生皆有佛性”,都能成佛,衆生的自性是本來清靜的,與佛祖不二。因此,衆生只要能息妄修真,使本來清靜圓明的自性顯現,就能成就佛果,達到佛的境界。此外,“淨心”還有提高個人道德修養的意義,是要發揮每個人的“一念清靜心”。太虛大師說:“今此人間雖非良好莊嚴,然可憑各人一片清靜之心,去修集許多淨善因緣,逐步進行,久之久之,此濁惡之人間便可一變而爲莊嚴之淨土。”[6]“一念清靜心”人人具足,如同孟子所說:“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仁義禮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7]只要能將這“一念清靜心”發揮出來,見之行動,自然會人人堯舜,個個周孔,社會穩定,民風淳樸。

  叁、“自利利他,悲智雙運”的菩薩行——建設人間淨土的實踐途徑

  佛教認爲,成就佛果有兩個方便法門,一是“理入”,一爲“行入”。“理入”就是認識“諸法實相”,體悟到宇宙的終極真理,“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法無常、觀心無我。”感受到萬法空寂,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去不來、不增不減,體悟到真如如如不動,本性具足,如此就能迥脫塵根,頓超彼岸;“行入”就是通過行爲的修持而獲得解脫,也即“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能夠時常潔淨自己的身口意叁業,體會到叁界衆生平等一如,同是“四大”和合而成、同根一體,從而生起大悲之心,慈護萬物,功德圓滿,也就位跻聖域了。“理入”和“行入”作爲成佛法門,是不一不二,不可須臾相離的。“人間佛教”所要實現的“人間淨土”的目標,也不外乎這兩點,“理入”就是“自淨其心”,提高道德修養;“行入”就是行“自利利他、悲智雙運”的菩薩行。“菩薩”全稱爲“菩提薩埵”,就是“覺有情”的意思。太虛大師認爲:“菩薩是覺悟了佛法原理,成爲思想信仰的中心,以此爲發出一切行動的根本精神,實行去救世度人,建設人類的新道德,故菩薩是根據佛理實際上去改良社會的道德運動家。”[8]行“菩薩行”有什麼功德呢?依佛法而言,首先是有情衆生不管是卵生、胎生、濕生還是化生,都是由“四大”因緣和合而成,彼此間也都是相互影響、相互聯系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9]衆生的一切行爲都會對外界産生不同影響,因此,如果一個人能利益衆生,必然能夠得到衆生的利益。此外,據佛法的“業報”理論,衆生的一切身心活動都會造“業”,“業”有叁種:善業,惡業,無記業,善業會帶來好的果報,惡業則造惡果,無記業不帶來果報。經雲:“善惡隨逐人,譬如影隨形,隨其所趣向,未曾相舍離。”[10]並且“果依衆緣,報通叁世”,果報不僅在來世才有,只要條件成熟,有的現世就能得報,因此,衆生能常淨身口意,行善捐惡,就會得到好的果報。

  如何行“菩薩行”呢?首先是要發心,即發菩提之心,要有利益衆生的悲心,願力。“四弘誓願”第一條大願就是“衆生無邊誓願度”,這是何等的意志和氣魄!和《金剛經》“所有一切衆生之類,……我皆令入無余涅磐而滅度之”一樣,都是以大乘的“利他”精神爲中心的;發心之後,還要行“菩薩道”——“六波羅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與般若,不僅要悲憫衆生而進行布施,更要以般若之智開導衆生,使之覺悟,也就是大乘菩薩道的“悲智雙運”。當然,菩薩的利他之行,是建立在對自己身心的調治基礎上的,否則“未能自度,焉能度人?”菩薩的利他,實際上是和自利相統一的。經雲:“自利利他妙吉祥,最勝功德難思議。”[11]如果人人都能行菩薩行,普利家、國、社會甚至整個人類,那麼人間淨土、和諧社會都只在目前,個人不僅功德無量,而且現世就會得到整個社會利益的回互。

  要言之,在我們所居住的娑婆世界中,人人能夠保持一顆澄圓明淨的“如來藏自性清靜之心”,時時持守,並且能夠依定慧而發菩提之心,行菩薩之道,那麼社會風氣將爲之淨化,道德水平將爲之提高,人際關系將爲之改善,諸佛莊嚴淨土即時現前人間淨土,西方極樂世界即爲當下和諧社會。偈曰:

  叁界諸含靈,共發菩提心;

  自利兼利他,悲與智雙運;

  有情得利樂,國土皆莊嚴;

  同證無上道,是名真和諧。

  [1] 《怎樣來建設人間佛教》,見《太虛大師全書》善導寺佛經流通處印行.第47冊499頁

  [2] 郭朋.《壇經校釋》中華書局1983年版.72頁

  [3] 《怎樣來建設人間佛教》,見《太虛大師全書》善導寺佛經流通處印行.第47冊425頁

  [4] 《怎樣來建設人間佛教》,見《太虛大師全書》善導寺佛經流通處印行.第47冊427頁

  [5] 《怎樣來建設人間佛教》,見《太虛大師全書》善導寺佛經流通處印行.第47冊457頁

  [6] 《怎樣來建設人間佛教》,見《太虛大師全書》善導寺佛經流通處印行.第47冊427頁

  [7] 《孟子·告子上》.《四書集注》(上卷)北京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212頁

  [8] 《怎樣來建設人間佛教》,見《太虛大師全書》善導寺佛經流通處印行.第47冊455頁

  [9] 《雜阿含經》(卷十)

  [10]《別譯雜阿含經》卷叁《中華大藏經》33冊.中華書局2004年1月第1版

  [11]《佛說大乘不思議神通境界經》(卷一)

  來源:四川省社會科學院 研究生教育2007年第3期(第叁部分)

  

  

《人間佛教與和諧社會(徐明生)》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