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佛教的都市發展模式》序(潘德榮)

  《人間佛教的都市發展模式》序

  潘德榮

  由我來主編《人間佛教的都市發展模式——以上海玉佛寺爲例》,按照佛教的說法,就是一種佛緣。多年來,我一直浸潤于西方诠釋學,偶爾也讀一些中國古代哲學的經典,也是爲了了解中國文化的诠釋傳統,試圖通過比較研究,展開中、西诠釋思想的雙向的批評與反思,以他山之石攻玉。而佛學理論,其經典雖也有如何進行現代诠釋的問題,但終因其博大艱深,若非悉心精研,恐難窺其堂奧,是故一向視爲畏途。

  我接觸佛教界人士,起初完全是因工作關系。正是通過他們,我逐漸了解了一個不同于塵世的世界。我對于宗教,此前基本上是在無神論的理論框架中的那種理解。比如費爾巴哈關于基督教的本質之論述,就曾對我産生過不小的影響。無神論者基于理性而對宗教進行的批判應當說是深刻的,然另一方面,我們也不得不說,這種批判無疑是片面的。

  神靈是否存在?依我之見,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回答這一問題。從唯物主義出發,堅持一種客觀知識的立場,其回答當然是否定的。既然如此,爲何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仍有如此衆多的信徒呢?人們難道會對一個子虛烏有的、從根本上不存在的事物綿延數千年地保持虔敬之心嗎?

  或許我們可以在對這一問題的另一種回答中找到答案:被信仰的對象本身就標志著一種“存在”,它存在于心靈之中,乃是一種被意識到了的存在。這就是對“神靈”是否存在這一問題的肯定的回答。正是這種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規定著信衆的思維和行爲方式。此種心靈之中的存在,作爲被信仰的對象,人們名之爲“佛陀”、“上帝”、“神”或“某某主義”,等等。

  無論我們是否承認它的存在,或者並不知道其以何種方式存在,但有一點是確定無疑的:它直接或間接地幹預著我們的生活世界,其作用之大,甚至改變了整個世界的發展進程。縱觀人類的曆史是如此,而在當今世界也不例外。世界動蕩不安,宗教上的沖突是一個重要原因。有些爭戰,雖然隱含著更爲深刻的政治、經濟、民族、文化上的訴求,但是在他們的旗幟上,書寫的卻是“聖戰”二字。對于信衆而言,“神”使他們獲得了一種相屬感、被認同感,他們爲之奮鬥的目標也因之具有一種神聖性和合法性。

  在宗教內部,其信仰凝聚著人心,然對于一個國家,如果不能妥善處理各宗教與政府、各宗教之間的關系,宗教本身的凝聚力就可能轉化爲一種離心力。因此,在我們努力構建和諧社會時,深入了解宗教、加強交流與溝通、最大限度地達成共識,乃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也是理論界應當重視與必須完成的一項任務。

  采用合作方式顯然更有利于完成此一任務。我們選擇與上海玉佛寺合作,一是因爲玉佛寺本身在佛教界的重要地位,它不僅是一個宗教活動場所,而且也有著自身獨特的理論傳統;二是基于對玉佛寺方丈覺醒法師的了解。覺醒法師是現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上海佛教協會會長,精于佛理,眼光高遠,本著“文化建寺,教育興寺”之理念,勉力將佛教建設成文化的系統工程;懷著一顆慈悲之心,具有高度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爲便于合作,我們雙方經協商于2006年7月成立了“華東師範大學覺群佛教文化研究所”。該所采用雙所長製,由覺醒法師和我擔任所長,整個合作過程是愉快而又富有成效的。而且在處理一些比較複雜的事物中,覺醒法師舉重若輕的領導風範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們展開的首個研究項目之主題,就是玉佛寺倡導的“人間佛教”及其在實踐過程中的成就。這項研究的成果,便是呈獻在讀者面前的這本《人間佛教的都市發展模式——以上海玉佛寺爲例》。書中比較全面地梳理了玉佛寺在文化、教育、學術事業、寺廟製度建設、慈善事業、對外交往活動等諸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而貫穿于其中的一條主線就是“文化建寺,教育興寺”之理念,表明了古老的佛教理論在當代社會仍具有不容忽視的生命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