踐行“人間佛教”的妙湛大和尚
周祝英
太虛大師一生倡導的“人間佛教”已成爲當今中國佛教的發展趨勢。1983年,趙樸老在中國佛協第四屆理事會第二次會議上作了《中國佛教協會叁十年》的工作報告,就“當今的時代,中國佛教向何處去”這一問題提出:“我認爲在我們信奉的教義中應提倡人間佛教思想。”“我們提倡人間佛教的思想,就要奉行五戒、十善以淨化自己,廣修四攝、六度以利益人群,就會自覺地以實現人間淨土爲己任,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一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崇高事業貢獻自己的光和熱。”當代高僧妙湛和尚(1910—1995),佛學造詣高深,戒律精嚴,興教育才,愛國愛教,慈悲喜舍,救度濟世,身體力行地踐行著“人間佛教”思想。“人間佛教”是佛法與生活融和的佛教,人間佛教與人生的關系密不可分,因爲“佛教一旦離開了生活,便不是我們所需要的佛法,不是指導我們人生方向的指針。佛教如果不能充實我們生活和內涵,那麼佛教的存在是沒有意義的。”佛陀一生說法,都是在人間,爲救度衆生,隨機施教。六祖慧能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恰似覓免角。”充分體現了 “人間佛教”的思想理論。因此說,人間佛教就是關注人生,把佛教的道德理念貫穿于人們的生活之中,在日常生活中成就佛道。主張“學佛先從做人起”,提倡“服務社會”,“爲社會謀利益”等,並把現實解釋爲人生宇宙,也就是佛教所說的法界實相,從而把佛陀說成是真正的現實主義者。人間佛教也是大悲大智、普度衆生的大乘佛教思想發展演變的産物,它既有現實的社會根源,又有深厚的曆史根源。妙湛大師正是以大乘菩薩的慈悲之心,關愛衆生,利益大衆,以出世的無私精神做入世的利生事業,贏得海內外各界人士的贊譽。接下來將就妙湛法師的興教助學,爲弘法利生培養人才與慈悲濟世,創辦慈善基金會的大乘精神簡述如下。
興教助學,爲弘法利生培養人才
妙湛大師出家前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出家後于青島湛山佛學院系統地研習佛教知識,他知識淵博,精于佛典,學修並重,嚴持戒律。妙湛大師始終貫徹趙樸初會長倡導的人間佛教,重視教育培養人才。在叁中全會落實宗教政策後,不僅整修建造寺院,而且也非常重視教育,注重人才培養,先後複辦了佛教養正院和閩南佛學院,同時還大力支助興辦福建佛學院、中國佛學院、黑龍江依蘭佛學院、廣東陸豐佛學院、嶺東佛學院、武昌佛學院、江西尼衆佛學院、泉州佛學苑等。他還詳細地製訂了招生對象、考試內容、教學科目與成績考核等規劃大綱。針對當前佛教人才奇缺設立了教理系、禅觀系、教儀系、管理系、藝術系和醫護系等六個系。他強調:“國民教育是根據國家的實際需要,培養各種人才的。僧伽教育也不例外,應根據我國當前佛教界的實際需求,分系教學,除了開設主要經律論基礎課外,還要開設應用知識課,造就一大批有真才實學的僧才。畢業後分配到各大寺廟或佛教協會工作,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可以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因此,佛學院必需由過去單一培養教理知識的僧才,轉變爲培養多層次多專業知識的僧才,才能適應當前我國佛教的實際需要。”他說:“佛教理論如果不能發揚,就等于沒有靈魂的軀殼,不能立足于現代社會。”妙湛大師認爲,不論是哪個系的學僧,必須加強戒學、佛教基礎理論的修學。因爲佛學的理論和概念,皆是佛陀悟他的方便,而究竟的佛法,是要從實際修證得來的。學僧必須明確,無論學哪一個系,都是爲了住持叁寶,弘揚佛法,爲實際修證服務的,也就是爲人生佛教服務的,如果背離這個方向,非但不能走進佛法的大門,甚至還要誤入歧途。
妙湛大師十分愛惜人才,例如,他對閩南佛學院一位勤學好問、擅長書畫的研究生妙虛很是器重,並給妙虛安排單人宿舍,以便學經習畫,還對學僧們說,書畫裏面含著大道,一切書畫也都是佛法,《楞嚴經》雲“譬如工畫師,能畫諸形象”,心就像工畫師那樣能把世間畫出來。妙虛在閩南佛學院4年的求學中,經過妙湛大師的精心指導與自己的刻苦用功,其佛學與書畫得到很大進步。妙湛大師在《再談僧教育》中說:“未來佛教需要的僧才,像印光法師那樣,專一淨土宗,巍然不動;像弘一法師那樣,高舉戒學的旗幟,令正法久住;像虛雲、來果和尚那樣,坐穿蒲團,發明心地,參究本來面目,弘揚禅宗;像太虛法師那樣,整頓僧製,創辦教育,提倡人生佛教;像圓瑛法師那樣主辦教會,忍辱負重,弘宗演教,度化一方……”這說明大師爲振興佛教,重視學修並重、悲智雙運,培養與社會相結合的佛教人才,才能使佛法久住世間,讓佛法利益大衆、服務社會。妙湛大師本著擁護中國共産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製度,遵紀守法、愛國愛教的辦學宗旨,在教學實踐中,強調學修並重、具足正信、堅持人間佛教思想,強調以戒爲師,從嚴治校,從嚴治學,實行學修一體化、學僧生活管理叢林化。他對學僧開示:“禅堂是寺院裏最重要的一個修行地方,佛學院的學僧應白天學教,晚上坐禅,如此才可以使戒定慧並進。單單學一點文字般若是不夠的,一定要坐禅。要想成佛作祖,必須住禅堂!古人住禅堂以開悟爲期,不悟不出禅堂。當打生死七時,甯死在禅堂,不願死在外寮。禅宗一法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所以禅堂又叫選佛場。”他常對學僧說:“出家人光學教理是不夠的,必須到禅堂用功,把所學的東西進行消化,才能受用,否則只是畫餅充饑。”通過教學和管理使學員達到佛教學識和佛教信仰、修持同步增長,爲佛教界培養出一批道德修養深、文化水平高的法門龍象隊伍,爲弘揚人間佛教提供與時俱進的優秀人才。因爲佛教最大的功能,在于透過文化教育來傳播佛法,淨化人心,改善社會風氣。還可通過佛教義理啓迪智慧,使人了解生命的真谛,從而解脫煩惱,獲得心靈的升華。妙湛大師爲振興中國佛教,培養高素質人才,弘揚人間佛教,淨化人心,淨化社會,莊嚴國土,利樂有情,傾注了畢生精力。
慈悲濟世,創辦慈善基金會
弘揚“人間佛教”思想,倡導佛教慈善事業,也是在實踐大乘菩薩道“慈悲濟世”的根本精神。佛教認爲慈悲就是一種博大之愛,這種博愛就是“與樂拔苦”,也就是憐憫、同情,以普度衆生同證解脫爲終極目標。佛教的這種博愛精神與儒家“民胞物與”的仁愛思想一樣,在曆史上産生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它的可行性,也不斷受到生活的挑戰。但這種博愛思想,正體現了“利樂有情”的大乘佛教精神。妙湛大師通過佛教慈善事業,支援災區民衆,捐助希望工程,開辦或改善各種類型的佛教慈善事業,濟貧扶殘,致力于自然環保和保護動物等,繼承和發揚關懷人生的人間佛教,貫徹“以人爲本”的精神,在現實社會中弘法,在現實社會中利益衆生,造福社會,爲創建和諧社會、建設人間淨土作出很大貢獻。
莊嚴國土,利益衆生,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是創辦佛教慈善事業的宗旨。佛教中六度的第一條就是布施,廣泛地開展慈善活動,正是繼承佛教“關懷社會、回報社會”的優良傳統和“人間佛教”的入世情懷。妙湛大師常說:“現在世界上還有許多吃不飽、穿不暖的窮苦人,我們佛教徒應多做一些社會慈善福利事業。”在妙湛大師的精心籌備和積極倡導下,首創了佛教慈善機構——南普陀寺慈善事業基金會,從而開展了大量慈善利民的社會公益福利事業,助殘扶貧,撫恤孤寡,赈災濟貧,修橋鋪路,助學助教,放生護生等,實踐了“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人間佛教思想,深受教內外各界人士的稱贊。他經常親自慰問廈門社會福利院、孤兒院、養老院、聾啞學校,並隨機說法,開導他們用積極的態度面對人生,大師每到一處都是法喜充滿,帶去無窮力量、莫大希望。妙老創辦的慈善基金會,把救援之手伸向那些遭受地震、洪澇災害,失去家園、失去親人的災民;還有家庭貧困失學的學生、身患絕症無力醫治的病人等,妙老的悲願,不知利益了多少苦難人。他常常說:只要大家獻上一份愛心,這個世界就會變得更加美好。大師對所有前來求助及需要幫助的人,都會慷慨解囊,利濟群生,給予歡喜。但他自己卻是省吃儉用,從不亂花一分錢,不浪費一滴水,不糟蹋一粒米;爲了節省開支,外出遠門也不帶侍者,把所省費用都用于資生利衆的慈善事業。
一般人認爲佛教“慈悲爲懷”,理所當然應該從事布施、救濟。政府也對那些從事慈善救濟的寺院給予表揚,因此把佛教局限在慈善濟貧的框框裏。這種救濟只能救急不能救貧,他是通過這種拔苦與樂、利益衆生的慈善方便法門,來促使衆生明白人生最可貴的價值在于爲人類社會謀求幸福,培養衆生高尚的精神世界——完善人格、淨化心靈、淨化社會,開啓智慧,構建人間淨土,共登解脫彼岸,這才是佛教的本懷。從而彰顯了佛教理念中的一些做人道理。因爲人是生活在社會大家庭的一份子,如果脫離了社會,人就難以生存,作爲社會的一員,就應該對社會有所貢獻。妙湛大師常常教導人們“不利益人的話不說,不利益人的事不做,不利益人的心不存”,“利益衆生的事決不能錯過”。因爲我們每個人的生命完全依靠社會大衆的能力來維持、資養,我們每天所需要的衣食住行,都是仰仗大衆互助的力量而得到的,所以我們要去服務社會,利益社會,要有報恩之心。佛教中也有教人報恩的倫理思想,《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叁中說:“世間之恩,有其四種:一父母恩,二衆生恩,叁國家恩,四叁寶恩。如是四恩,一切衆生平等荷負。”其實這也是佛教教人知恩報恩的做人理念。衆生需要佛教慈善事業;社會需要佛教慈善事業。佛教慈善事業的確是傳播佛教、踐行佛法、引導正信、樹立佛教“慈悲濟世”精神的最佳方法!弘揚人間佛教,做佛教慈善事業,就是服務社會、回報社會。妙湛大師說:“要行菩薩道,要做慈善事業,就要到群衆中去,就要到紅塵中去”,“將自己奉獻給衆生,願大家早日成佛”,這些都充分體現了大師的報恩思想。
佛教慈善事業是佛教六度之首的“布施”的表現,也是解除苦惱,戒除貪念的法門,深刻研究布施法門,從而更好的從事佛教慈善事業。《大智度論》將布施分爲叁種:一是財施,二是法施,叁是無畏施。財施分爲內財施和外財施兩種:內財施即把身肉手足、骨髓以至整個色身施于衆生,如世尊舍身飼虎、割肉喂鷹;外財施即把自己所擁有的衣食財物施予有情,令彼不受饑寒之苦。法施即以清淨心爲衆生說如來之正法,令聞法者得法樂,滋長善根福慧。無畏施即當衆生有種種災難怖畏之事時,去安慰他、幫助他免除內心怖畏,使衆生的心靈得到安甯,祛除恐懼。做佛教慈善事業,除了需要布施之外,更需要知恩報恩、無怨無悔的“慈悲濟世”精神。妙湛大師始終本著 “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的大乘慈悲精神,廣行布施,不求回報,“于諸病苦爲作良醫,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爲作光明,于貧窮者令得伏藏”。直到大師生命的最後時刻還不忘教化衆生,忍著病痛用顫抖的手寫下了“勿忘世上苦人多”的遺訓。佛教慈善事業最終目標是徹底解決受難者的痛苦,妙湛大師指出:“修橋修路,修廟修塔修佛像,最重要的是修人。太虛大師說:人成即佛成。” 佛教的慈善事業,是對衆生和社會的一種回報。因此,佛教四衆弟子把做慈善工作當作一種修行,盡心盡力地傳遞著佛教的慈悲與感恩情懷,爲構建和諧社會,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建造人間淨土,廣行菩薩行。
妙湛大師不僅從事慈善工作,更注重培養弘法人才,因爲出家人更要有“弘法是家務,利生爲事業”的曆史使命感,要“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慈悲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慈善救濟雖然能夠拯救人的生命,濟人燃眉之急,但無法去除貪嗔癡之無明;只有弘傳佛法真理,才能進一步淨化心靈,斷除煩惱,了脫生死。因此,妙湛大師十分重視與支持複辦佛學院,並極力倡議創辦佛教大學,培養高級佛教人才,爲續佛慧命,佛法久住,以及提升人生品位和精神境界,打下堅實基礎。妙湛大師畢生所推行的各項佛教事業和弘法活動,以及順應衆生所施設的種種方便,讓佛教得以普及人間,落實于生活中,真正實現“人間佛教”的理想。
(作者:周祝英,山西省社會科學院)
《踐行“人間佛教”的妙湛大和尚(周祝英)》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