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清源 契理契機——人間佛教主要思想略述
福建佛學院第十屆師資進修班
振仁
目次:
前 言
一、人間佛教思想核心
(一)“人間佛教”之對治義
(二)“人間佛教”之顯正義
二、人間佛教思想根源
(一)世尊是法的創覺者
(二)法與律是直接源頭
(叁)僧伽是其體現
叁、人間佛教思想主要內容
(一)立本于根本佛教之淳樸
(二)宏闡中期佛教之行解
1、闡揚中期佛教之解
2、宏傳中期佛教之行
(叁)攝取後期佛教之確當者
結論
正本清源、契理契機
——人間佛教主要思想略述
“人間佛教”在中國大陸、港臺及東南亞各地蔚然成風,在教界、學界及社會其它各界亦掀起了空前之熱潮。慈善、教育、理論研究等蒸蒸日上。與此同時,佛教世俗化、庸俗化之隱患亦初露端倪。這些現象,如仁俊法師所言:“表面看,興盛得氣象萬千,但是,與佛法本質——“淳樸”、“正直”、“真實”對看起來,則特別顯得太熱鬧、浮靡、錯雜、淺泛、疏隔,疏隔得山頭林立,各自爲是。”1于是,部分人士對“人間佛教”之倡導提出質疑。如臺灣學者李元松,認爲“人是充滿貪、瞋、癡、慢、疑、邪見等煩惱的凡夫”,對以人爲本之菩薩行表示懷疑,喪失了對人間佛教真義之自信,另尋依托。2如此看來,澄清純正之人間佛教思想,以避免誤解和謬解,引導人間佛教事業健康發展,已是迫在眉睫。有鑒于此,本文試圖通過介紹人間佛教思想之核心、根源及其主要內容等叁個方面,探求印順導師著作中關于人間佛教之主要思想,以供參考。
一、人間佛教思想核心
“人間佛教,是整個佛法的重心,關涉到一切聖教。這一論題的核心,就是“人·菩薩·佛”——從人而發心學菩薩行,由學菩薩行而成佛。”3以下由“人間佛教”之對治、顯正二義略述其思想核心。
(一)“人間佛教”之對治義,即以人爲本,對治死、鬼、神與永生。佛教有五趣說,而“人在五趣中的位置,恰好是在中間,在人的上面有天堂,下面有地獄;餓鬼與畜生,可說在人間的旁邊,而也可通于上下。”4“如不能重視人間,那幺如重視鬼、畜一邊,會變成著重于鬼與死亡的,近于鬼教。如著重羨慕那天神(仙、鬼)一邊,即使修行學佛,也會成爲著重于神與永生(長壽、長生)的,近于神教。”5所以,“人間”二字不但對治了偏于死亡和鬼,同時也對治了偏于神與永生。
(二)“人間佛教”之顯正義,即以具煩惱身之凡夫而發菩提心,行十善業,修利他行,向于佛道。如此曆程,分爲叁階。第一階段,由凡夫初發菩提心,即稱凡夫菩薩。凡夫菩薩雖具煩惱身,而能悲心增上,“依據即空而有的緣起慧,引起平等普利一切的利他悲願,廣行十善,積集資糧”6,進趣第二階段之賢聖菩薩。賢聖菩薩指從叁賢到八地的階位,“已發菩提心,已登菩薩位,從賢入聖,上求下化”7。由賢聖菩薩向上修學,直至八地以上,與佛之智證功德相近,即爲第叁階段之佛菩薩。如是,由凡夫菩薩依性空慧(智),長大悲心(悲),發菩提願(信)。莊嚴淨土,清淨身心,成熟有情。8從人間正行去修集菩薩行,次第進修,直至成佛。這樣的人間佛教,才是“不失人身、不礙大乘,唯一有利而沒有險曲的大道”9,才是“人·菩薩·佛”之真實曆程。
由以上二義可知,人間佛教與迷謬的神教鬼教相決裂,不是貪求人天福報之人乘天乘,亦非急求自了之小乘,是以“人·菩薩·佛”——從人而發心學菩薩行,由學菩薩行而成佛爲思想核心、正直無曲的成佛大道。
二、人間佛教思想根源
佛世之叁寶,存在于現實人間而以人爲本,樸質而親切,是人間佛教思想之根源。
(一)世尊是法的創覺者。釋迦世尊10,誕生于兩千五百多年前,中印度迦毗羅衛國之釋迦族王室。觀農夫耕作之艱辛、衆生相殘之事實而生深切之悲痛,遊四城門而感老病死之苦迫,發起求道與解脫世間苦痛之願,踏上了尋求真理、拯救人間的出家之路。曆經七年苦行,于菩提樹下成等正覺。說法度生四十余年,爲倡導人間和平與身心淨化,足迹遍布恒河兩岸。不分種姓,不論國度,共沐法恩、同沾法喜。世尊示現的一生,是關懷人間、淨化人間、即人間而自覺覺他的一生。世尊是人間的導師,是人間佛教思想的創覺者。
(二)法與律是直接源頭。世尊宣說之根本教義,如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十二因緣等,五趣之中,唯有欲界的人才具備條件,本爲人而說。而世尊所製之律儀戒,更是爲人而設,其它四趣是沒有的。可見法(含攝律)“本是爲人類而說的,一切是適應人類的情形而安立的。佛既沒有依地獄、天堂的情況而立法;如有地獄法與天堂法,那也只適合于地獄與天國,也不是我們——人類所能信受的”11。所以法與律,是由人(凡夫)而超凡入聖的思想指導和行爲規範,是人間佛教思想的直接源頭。
(叁)僧伽是其體現。世尊爲世間憂苦之解脫,而出家修道成佛,依“六和敬”建立和樂、清淨的僧團,以僧團的力量來住持佛法、續佛慧命。六和僧團12,是以見和同解——思想的統一;戒和同遵——規製的共同;利和同均——經濟的均衡爲本質,而表現爲身和共住、語和無诤、意和同悅、身心安樂清淨的集團。僧伽之建立及其對佛法的弘傳,表露了世尊倡導人間平等和平、身心安樂清淨的本懷,爲人間佛教思想之體現。
叁、人間佛教思想之主要內容
人間佛教思想,是對佛法真義的抉擇洗煉,同時面向現代,“從適應現實中,振興純正的佛法” 13。以下分叁點略述其主要內容。
(一)立本于根本佛教之淳樸14
世尊所創建的根本佛教,包含有法與律兩個內容,“二者的相應協調,才是佛教的整體”15。律是世間悉檀,著重于時、地、人的適應,有“止持”之禁止惡行和“作持”之規範種種事項作法。法是“開示宇宙人生的真實事理,教人如何發心修學,成就智能,圓成道果”16。用法與律並重的“集團力量來規範自己的行爲,淨化內心的煩惱,是根本佛教的特色”17。
由此可見,佛教原本是重視團體生活的。“現代社會也傾向于此,不但政治重視組織,就是農工商學等,也都組織自己的集團——工會、商會、農會等。”18隨著互聯網在全球的普及、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政治文化等各領域的頻繁對話交流,必將進一步加快社會集體化的進程。面對這“集體時代”19,人間佛教不能唯重法義而棄律于不顧,滋生個人自由主義;亦不可拘于古製而不能觸類旁通,致使僧團之弘化舉步維艱。應汲取根本佛教之精髓,把握法律合一的原則20,以恢複淳樸的集團精神。共建人間佛教之僧伽、教會、居士團體及慈善機構等,于集體生活中“互相教授教誡,互相慰勉,互相警策”21,用團體的力量來宏揚純正佛法,造福當代社會,規範自他身心。
(二)宏闡中期佛教之行解22
1、闡揚中期佛教之解
緣起與空,是中期大乘的特色。“緣起與緣起性空寂,《阿含經》已有說到,而且是作爲佛法的特質、菩薩道的特質的。但由于適應當時的一般根性——著重個人解脫,所以對緣起性空的中道,僅是略要的開示,而還沒有廣博的開演出來。”23中期佛教依緣起性空之一實相印,貫通《阿含》叁法印之中道緣起,開展出菩薩修學之種種法門。而緣起與性空的統一,應把握其出發點——緣起,明了其重點——人本的立場。
放眼當今時代,“少壯的青年,漸演變爲社會的領導中心”24,成爲各行業的中流砥柱。“如佛法不再重視適應青年根性,那非但不能進一步的發揚,且還有被毀謗與摧殘的危險。”25青年人血氣方剛,熱情奔放,意志堅強,不易領會“了生死”的意義。唯有依緣起與空統一的原則26、即性空之緣起而開顯出之四攝、六度、四無量心等菩薩法門,方能契合青年之心境。因此,人間佛教應重視“青年時代”27的適應,闡揚中期佛教緣起性空之中道正見,並摒棄鬼神化之傾向,養成人間的菩薩風氣,攝導青年人發菩提願、修菩薩行,將佛陀的正覺之音遍布人間。
2、宏傳中期佛教之行
“中期是“大乘法”的興起,是菩薩行爲本而通于根本佛法的。”28二乘行者急求解脫之自利,忽略積極的利他行。而“菩薩的自利,從利他中得來,一切與利他相應”29。爲利他而廣學四攝、六度、戒定慧叁學等,使自利行在利他的進程中完成,達到自利利他的合一。
當代社會,物質文明高度發達,思想觀念日益開放,耽著欲樂、貪戀世間成爲普遍傾向。在這注重現實生活的“處世時代”30,希求福報之人天乘不能起到淨化人心之作用,厭離世俗的聲聞乘亦難被世人所接受。相比之下,“菩薩入世的作風,在現代戀世的常人看來,非常親切,要比二乘的自了出世好得多”31。因此,人間佛教應把握時代的脈搏,秉持自利與利他合一的原則32,宏傳中期佛教之菩薩行,以出世之精神,作利他的入世事業。于日常生活的大小事中,只問是否對他人有利益,不爲自己私利著想,精進修學。在利他的實踐中,完成自我身心之淨化,實現自他之究竟安樂。
(叁)攝取後期佛教之確當者33
後期佛教之確當者,指“後期大乘”中符合菩薩行(如知“如來藏”、“佛性”之無我而引入佛法正義),及能方便引發菩提心、學修菩薩行(如知“如來藏”、“佛性”、“我”等,是各各爲人生悉檀,爲生善、成佛的本因)之一分。人間佛教,含攝了此不違人菩薩行之一分。
以上經由人間佛教思想之核心、根源及其主要內容叁個方面,對印順導師著作中關于人間佛教的主要思想,略抒管窺之見,欲圖突顯其正本清源、契理契機之真面目。粗淺之作,錯漏難免,唯期籍此抛磚引玉,引起對純正人間佛教思想之共同探討和關注。如是,仁俊老之憂可解,李元松之流亦能因之警省,正本清源、契理契機的人間佛教,將直暢佛陀本懷,推動佛教事業健康蓬勃發展,促進社會平等和平、人民和諧安樂、自他身心清淨。
參考書目
1、仁俊法師《佛教興盛中刻不容緩的精警》,香港《正覺之音》文摘(電子版),一九九七年。
2、李元松《禅的修行與禅的生活》頁二七八——頁二七九,臺灣現代禅出版社,一九九四年。
3、印順法師《妙雲集·佛在人間》頁九九下,臺北正聞出版社,二000年。
4、同3頁二一中。
5、同3頁二一下——頁二二上。
6、同3頁一0叁下——頁一0四上。
7、同3頁一0一上。
8、同3頁一二五下。
9、同3頁一0四下。
10、同3頁一中——頁叁下。
11、同3頁二五下。
12、印順法師《妙雲集·成佛之道》頁二二下——頁二四下。
13、印順法師《華雨集》第四冊頁二上,廈門南普陀寺慈善事業基金會佛經贈送處,二00二年。
14、同13頁叁叁中——頁叁七中。
15、同3頁一0五上。
16、同3頁一0五中。
17、同3頁一0六下。
18、同3頁一一八下——頁一一九上。
19、同3頁一一八下——頁一二一下。
20、同3頁一0四下——頁一0七中。
21、同3頁一一九下。
22、同13頁叁七中——頁四二下。
23、同3頁一0七中——頁一0七下。
24、同3頁一一叁上。
25、同3頁一一叁中。
26、同3頁一0七中——頁一一九下。
27、同3頁一一叁上——頁一一六上。
28、同13頁叁七中。
29、同3頁一一一中。
30、同3頁一一六中——頁一一八下。
31、同3頁一一七上。
32、同3頁一0九下——頁一一二中。
33、同13頁四二下——頁四叁下。
《正本清源 契理契機——人間佛教主要思想略述(振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