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宗人間佛教思想內在理路探析及其現代性審視(缪方明)

  禅宗人間佛教思想內在理路探析及其現代性審視

  缪方明

  禅宗慧能學派將追求出離生死以達到涅癭寂靜的宗教目的,在理論與實踐上,堅定地轉化爲當下主體就在人世間呈現佛性的自身實踐,倡導“真心是淨土”,擺脫以往將“成佛”看成只是“往生淨土”的消極觀點,使其人間佛教意蘊以獨有的特色在當時佛教中凸顯出來。通過知性的分析可以看出,禅宗具有很強的社會性,並非是脫離社會的孤魂,其真心是淨土的觀念,在現代性社會中依然具有獨特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人間佛教;禅宗;慧能學派;現代性

  [中圖分類號]B94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18X(2010)12-0057-05

  缪方明(1974—),男,南京農業大學人文學院講師,哲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爲中國哲學與人間佛教。(江蘇南京 210095)

  本文系南京農業大學人文社科基金項目“現代人間佛教研究”(項目編號:SK09009)的階段性成果。

  禅宗人間佛教思想研究,學術界已有進展,不過多從儒佛之間關系入手。本文側重于佛教思想本身,去梳理、厘清人間佛教的理論脈絡,並立于現代性語境探討其現實性意義。聯系本文所要考察之主題來看,禅宗將追求出離生死以達到涅癭寂靜的宗教目的,在理論與實踐上,堅定地轉化爲當下主體就在人世間呈現佛性的自身實踐。進而言之,禅宗力圖擺脫以往將“成佛”看成只是“往生淨土”的消極觀點,將涅癭成佛的路徑安放在當下積極自立、自信的自我升華中,由此使其人間佛教意蘊以獨有的特色在當時佛教中凸顯出來。不過,在高揚現代性的當下,如何去關注與思考禅宗人間佛教思想的現實性意義,是我們知性面臨著的一個極富挑戰性的難題。

  一、禅宗人間佛教思想的基點:真心是淨土

  如果說,在禅宗之前的佛教是通過各種理論來迂回曲折地論證涅癭即世間的話,那麼,禅宗則直接宣言:“真心是淨土”[1](P338) ,即將成佛後所進入的理想世界直接安放在人間主體人之心性上。在筆者看來,禅宗如此徑直倡導淨土就在人間的思想,原因在于防止人們消極遁世而逃避建設社會的責任。當時許多學佛者還是將了斷生死痛苦、速入到永久解脫之彼岸,作爲此生主要的修行目標。在他們的眼裏,佛教還只是幫人們脫離人間,進入理想世界的一個自了、自度的法門,現實的人世間對他們而言,只是一片穢土,根本不值得留戀,就更談不上用心去變革、建設與完善。對此現象,《壇經》有雲:“使君禮拜又問:“弟子見僧道俗,常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西方,請和尚說,德生彼否

  望爲破疑”。大師言:“使君聽,惠能與說,世尊在舍衛國,說西方引化,經文分明,去此不遠,只爲下根,說近說遠,只緣上智,人自兩重,法無不名。悟有殊,見有遲疾。迷人念佛生彼,悟者自淨其心,所以言佛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使君,東方但淨心無罪,西方心不淨有愆。迷人願生東方,西者所在處並皆一種。心但無不淨,西方去此不遠。心起不淨之心,念佛往生難到。除惡即行十萬,無八邪即過八千,但行真心到如禅指。使君但行十善,何須更願往生

  不斷十惡之心,何佛即來迎請

  若悟無生頓法,見西方只在刹那。不悟頓教大乘,念佛往生路遙,如何得達

  ”[2]可見,當時學佛者的動機基本上在于:常念阿彌陀佛以求往生到西方極樂淨土世界。同時,我們可以看出,在慧能的語境中還存有這樣幾層重要意涵:(1)往生西方淨土的思想,只是針對尚處在迷惑未開悟之人而言的一種方便教法,目的是讓他們知道佛教的理想世界是什麼;(2)淨土世界,不在于遙遠的彼岸,而在于當下心淨,心淨即真心,真心即是淨土;(3)心淨的路徑就是在人間除十惡、行十善;(4)悟行大乘佛法宗旨,即能證入佛道,反之,只靠念佛求往生則難以實現佛陀之道。總之,慧能學派強調,念佛稱號以求往生只是一種消極的學佛方式,斷滅自身以“死”進入佛界更是誤區,很難籍此實現佛教的目的,理想的世界應存在于當下個體之真心之呈現中。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當禅宗將彼岸佛土直接交由當下主體承擔時,從邏輯上而言,就必然會深入到對當下個體本性意義之探究上。對此,禅宗明確認爲當下個體之本性即爲佛性。“人即有南北,佛性即無南北。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1](P337)盡管現實中存在的個體有著極大的差異,但在禅宗看來,每個人的本性在本質上依然都是無差別的佛性,而這種本性對當下主體的意義就在于能主動覺悟到,佛性不是遙遠天外的異物,而是在自家身上,如果現實社會中的主體能對此識別、領悟,那麼當下呈現的真心就不僅僅是佛性,也是理想的世界——淨土。

  應該說,這種對當下主體“真心”的肯定,實際上也就是對當下個體在人間成就佛陀之道的一種重視與認可,使得人們將往生西方淨土的執著與興趣拉回到對當下主體在人間存在的價值與意義的探尋上,從而重視依據當下的現實社會去實現佛教的終極目的,此亦誠如有學者所言:“這種直接把佛性歸結于現實人性的做法和思想,是迥異其趣的。而把眼光從抽象本體轉向人,又導致了中國佛教的另一個根本性變化,即由傳統的注重出世,一改而成爲注重入世,倡即世間求解脫。”[2](P37) 顯然,禅宗慧能學派希望籍“真心就是淨土”的理念,防止人們因自身的消極斷滅而導致人世間的消沈與空寂。

  二、禅宗人間佛教思想的踐行:當下顯真心,人間成佛道

  在明確了當下主體之終極價值就在于依存人間成就佛道之後,如何將潛在的真心(佛性)在現實中呈現出來

  對此,禅宗把解決問題的重點放在現實個體之心上,因爲當下之心盡攝一切諸法,所以就應依此去頓顯真心——真如本性。人們又該如何具體地從自家個體之心去頓顯真心呢

  對此,禅宗慧能學派主要從兩個層面做了進一步的诠釋。

  首先,用般若智慧來觀照自身心內的真心,從而當下直入佛境,此誠如其所細論:“叁世諸佛十二部經,雲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性悟,須得善知識示道見性。若自悟者,不假外善知識。若取外求善知識望得解說,無有是處。識自心內善知識,即得解。若自心邪迷妄念顛倒,外善知識即有教授。汝若不得自悟,當起般若觀照,刹那間妄念俱滅,即是自真正善知識,一悟即知佛也。”[1](P341) 我們不難看出,在禅宗語境中有著這樣重要的內涵:對于人人皆有的真心(佛性),需要“悟”與“見”,才能在當下的主體心性中呈現出來。如果當下主體是悟性極高的個體,則可以當下即“見”得自家心性就是真心;如果當下主體因天賦資質較弱等因素而不足以顯示出真心的話,就需要借助善知識指示、啓發而開悟,從而“見”到自家真心,即借助善知識的教育來破除使自家心性邪迷顛倒的妄念,從而讓被遮蔽的真心呈現出來。

  慧能學派進一步指出:“自性心地,以智惠觀照,內外名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是解脫,既得解脫即是般若叁昧,悟般若叁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

  無念法者,見一切法不著一切法,遍一切處不著一切處,常淨自性,使六賊從六門走出,于六塵中不離不染,來去自由,即是般若叁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莫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傳,即名邊見。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頓法者,至佛位地。”[1](P341) 在禅宗慧能學派看來,在識得當下主體自家心性就是真心後,就意味著解脫,即“無念”,籍此無念可以掃除六境(色、聲、香、味、觸、法)中染汙,使自身擺脫世間各種惡法侵蝕,在六塵中“不離不染”,從而以此見諸佛境界,至佛地。

  在慧能學派語境中,是相當注重般若智慧在主體悟入佛境中所起到的關鍵性作用並揭示到:“何名般若

  般若是智惠。一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惠即名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心中常愚,我修般若無形相,智惠性即是。……悟般若法,修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法身等佛。……般若常在不離自姓,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莫去誰妄,即自是真如姓用。知惠觀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見性成佛道。”[1](P340)在慧能學派看來,般若就是一種無念、無憶、無著的無分別智慧,若能以此觀照一切諸法,即見自家本性的真如性用,從而當下成就佛陀之道。筆者要指出的是,禅宗這種高度重視般若智慧在成就佛道上的意義,顯然是繼承了空宗無分別的思想,同時結合時代的需要,以無念、無憶、無著的智慧建構起在人間成就佛道的價值與意義,從而解構掉“只求往生淨土”的消極斷滅論。這實際上就是禅宗人間佛教思想的主要意蘊與旨趣,不僅啓發了晚近時代建設人生佛教的太虛法師,而且構成了當代人間佛教建設的理論源流。

  其次,通過“心淨”的路徑來識得自家真如本性——真心。慧能學派認爲當下主體之自家真如本性是清淨無染的,只有先預設了自家本性即是清淨的佛性,才能爲“去染成淨”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上的可操作性。既然當下主體的本性已經清淨,爲什麼還要突出心淨的功夫呢

  這是因爲,當下主體畢竟是現實社會中的人,在與外界相交往的過程中,容易因心分別執相,生起貪、嗔、癡等染法,從而使自家清淨的真如法性隱覆、雜亂,而不能顯現出來,人間社會中主體也因此不能當下即佛,即“自性常清淨,日月常明,只爲雲覆蓋上名下暗,不能了見日月星辰。”[1](P341)因此,禅宗慧能學派認爲,只有通過心淨的功夫,才能如撥雲見日般見到自家清淨的真如法性。

  筆者要著重指出的是,在慧能學派語境中,這種當下主體自家心淨的具體內涵主要體現爲去惡行善的人間道德修養,即提倡以佛教語境中的四無量…

《禅宗人間佛教思想內在理路探析及其現代性審視(缪方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