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試論峨眉山佛教五妙共相與建設人間佛教(湯明嘉、王榮益)

  試論峨眉山佛教五妙共相與建設人間佛教

  湯明嘉 王榮益

  “五妙共相”指與峨眉山佛教密切相關的五種世俗文化。峨眉山佛教文化是以普賢信仰爲中心的宗教文化,稱普賢文化。峨眉山佛教文化具有明顯的“化人”與“人化”本質,與世俗文化有明顯區別。佛教要實現其社會和文化功能,必須借助世俗文化這一手段,以實現大乘佛教普度衆生的目的。峨眉山佛教進入新世紀後,在弘法利生的手段與方法上,特別是如何走出一條具有峨眉山佛教特色的人間佛教之路問題上,面臨著許多困惑。經過長期思索,永壽法師認爲:在新的曆史機遇面前,峨眉山佛教的發展應根據地緣文化特點和信仰特征,以普賢文化爲核心,發展“五妙共相”,踐行“人間佛教”。

  遠在北宋時期,峨眉山就形成了以萬年寺爲主的普賢菩薩道場;2006年,世界上唯一的金頂十方普賢聖像落成和華藏寺改造圓滿;2008年,十方叢林大佛禅院重建開光。千百年來,佛教在峨眉山延延不息、代代相傳,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金頂華藏寺(朝聖中心)、萬年寺(修學中心)、大佛禅院(文化中心)爲核心的峨眉山佛教“叁個中心”。永壽法師認爲,道場是佛教徒修證之淨地、文化是普生之手段,在道場建設初步完成之後,佛協的工作重心應轉到文化建設上來,以文化立山,以文化傳教。因爲佛教是宗教、又是教育、更是文化,進入新世紀,峨眉山佛教必須探索出一條發展的新路子,創新模式,積極入世。佛教在人間應滿足衆生善願,給予心靈安慰和終極關懷,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以文化來引領大衆、教育大衆,以文化結緣,使信衆和遊人樹立正知、正見、正行,開啓“人間佛教”的新模式。

  一、“五妙共相”的內涵

  自佛教傳入峨眉山,普賢行願精神與鍾靈毓秀的峨眉山水熔爲一爐,孕育了獨具峨眉山佛教特色的音樂、茶道、素齋、武術、書畫、詩詞、建築、園林等文化。進入新世紀後,峨眉山佛教協會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對佛教文化內涵有了新的認識。根據廣大信衆和遊人的需求,選擇了音樂、茶道、素齋、武術、書畫(詩詞、建築、園林)作爲發展首選,簡稱“五妙共相”。以五種文化爲載體,通過社會化形式以彰顯佛教的入世精神,使信衆和遊人在參與中感悟裏所包含的禅意、禅機,體會普賢菩薩的行願精神,起到培養情操、淨化心靈、完善人格之功,發揮佛教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獨特作用。

  “五妙共相”有豐富的內涵,包含了叁個層面的內容,按《華嚴》法界圓融思想,分屬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第一、“五妙”屬“事法界”,“妙”爲善巧、巧妙、方便之意,是佛教接引衆生之方便法門,“五妙”即以上所列的五種世俗文化,這五種文化伴隨著峨眉山佛教的發展而發展,與峨眉山佛教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也是千百年來峨眉山佛教應機化俗的重要手段,如峨眉武術在南北朝以後就成爲了佛教徒調心修禅的一個重要手段,也是世人陶冶情操、令入佛智的一個方便之門。第二、“相”屬“理法界”,乃諸法實相,唯佛所證之境,對峨眉山佛教而言,此相可解爲普賢菩薩之象征和精神。第叁、“五妙共相”屬“理事無礙法界”,事理本來不二,必須依理成事,因事顯理。五種世俗文化是峨眉山佛教徒在千百年中逐步形成的,體現了普賢菩薩精神,即普賢之“理”;另一方面,五種世俗文化以普賢菩薩的精神爲本體、本源,二者性相統一、真俗不二、以俗顯真,體現了出世和入世不二精神。

  二、“五妙共相”的宗教功能

  衆所周知,宗教是一種社會群體、社會組織和意識形態,但又是一種文化體系。關于文化的結構,我國學者提出了許多觀點,龐樸在《文化結構與近代中國》一文中提出了“叁層次說”【注1】極有代表性,這就是“器物層面”、“製度層面”和“文化心理層面”,這一觀點得到了許多學者的認可。

  【注1】參見龐樸:《文化結構與近代中國》《稂莠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據此觀點,宗教可將文化區分爲“物質文化”、“製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注1】佛教在這裏作爲文化的一個亞層次,是這叁個方面組成的一個文化體系:佛教寺院屬于物質文化;佛教以寺院製度爲基礎,如十方從林或子孫廟等,唐代的叢林模式就屬于製度文化;關于中國佛教的信仰,則屬于精神文化範疇。從文化的叁個層次而論,峨眉山佛教文化具有明顯的特色:以“叁個中心”爲代表的峨眉山佛教寺院屬于物質文化,峨眉山佛教實行以佛協統一領導下的片區管理體製,屬于製度文化;峨眉山是普賢道場,普賢信仰爲全山佛教徒的信仰核心,屬于精神文化。在這個意義上,峨眉山佛教文化可稱爲普賢文化,“五妙共相”是普賢文化的自然延伸。

  峨眉山佛教文化是一種文化形態,是以普賢信仰爲核心的文化。在其結構中:峨眉山各片區“寺院”屬表層結構;全山統一“管理”製度爲裏層結構;“信仰”屬于深層結構。從佛教傳到峨眉山,就有佛教徒在山中建寺,傳播佛教,美化名山,不同曆史時期的寺院管理製度,都是在普賢信仰引導下的自覺行動,終極目的是踐行普賢行願精神,實現大乘佛教普度衆生之目的。

  文化的屬性決定了其“人化”與“化人”的社會功能。對佛教來說:“人化”就是對他人及世界的改造,是改造自然和下化衆生的過程;“化人”就是修持者的自我“生成”和自我“提升”,是“上求佛道”的必然。對峨眉山佛教來講,前者主要指大佛禅院所要實現的文化、教育功能;後者指萬年寺、金頂的修學、行持功能。

  宗教文化具有世俗文化所不具有的特殊性。宗教文化非常重視“終極關性”與“心靈關懷”,宗教文化又不能離開世間而存在,必須以世俗文化爲基礎,二者相互聯系。宗教的文化層面要通過世俗文化形式來體現,如繪畫藝術、說唱藝術、雕塑藝術、建築藝術等,這些世俗文化形式一旦爲宗教所用,就必然受到宗教文化的支配和統攝,通過世俗文化來體現宗教,峨眉山佛教的“五妙共相”是弘揚佛教文化的最直接方式。

  筆者認爲,正是基于宗教文化“化人”和“人化”的社會功能,以及對普賢文化與世俗文化關系的深刻分析,永壽法師才提出了以“普賢信仰”爲核心、以 “五妙共相”入世的理念。這一新的建設理念,是峨眉山佛教立足于信仰基礎上的融通和方便,是新世紀踐行普賢行願精神、建設“人間佛教”發展的方向。

  【注1】段智德:《宗教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頁229。

  叁、 “五妙共相”與“人間佛教”的關系

  改革開放後,“人間佛教”正在成爲中國佛教發展的基本方向。“人間佛教”所主張的“學佛做人”、“服務社會”思想被教內外所普遍接受,已作爲佛教社團參與社會的基本原則。峨眉山佛教 “五妙共相” 是踐行“人間佛教”的載體,二者既有聯系,但又有區別。

  1、發展“五妙共相”以收“應機悟俗”之功

  漫漫曆史進程中,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不斷融合,對中國的哲學、文學、藝術、民俗以及民族心理的形成影響深刻。佛教與文學藝術的結合,形成了獨特的佛教文化,如佛教音樂、佛教繪畫、佛教文學、佛教建築、佛教藝術等,成爲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發展佛教文化的目的是“化人”,因此弘法的方式必須爲普羅大衆所接受,使信衆達到自身人格完善和生命的升華。

  佛陀非常重視傳教的方法與手段,如《涅槃經》言:

  如來以是無量方便爲調衆生。豈虛妄耶?善男子。(1)或有衆生貪于財貨。我于其人,自化其身作轉輪王。于無量歲,隨其所須,種種供給。然後教化,令其安住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2)若有衆生貪著五欲。于無量歲以妙五欲,充足其願。然後勸化,令其安住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3)若有衆生榮豪自貴。我于其人無量歲中爲作仆使。趍走給侍,得其心已。即複勸化,令其安住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4)若有衆生性悷自是,須人呵谏。我于無量百千歲中教诃敦喻,令其心調。然後複勸令其安住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注1】

  佛教傳入中國後,中國僧人也非常重視對弘法手段的創新,如轉讀與唱導,是南北朝佛教的重要弘法手段,佛教道場的經文轉讀非常講究腔調:“轉讀之爲懿,貴在聲文兩得。若唯聲而不文,則道心無以得生,若唯文不聲,則俗情無以得入”【注2】 ;唱導是一種說唱兼有、聲文並茂的講演藝術。唱導是弘揚佛教、宣傳法理的重要手段,因爲深奧的佛教義理不易被聽衆所理解,不得不在“無常”、“地獄”、“昔因”、“怕樂”、“哀戚”等方面用藝術形式進行渲染和誇張,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如慧皎所倡導的“悟俗可崇”、“應機悟俗”等。

  【注1】《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五、梵行品第八之一》

  【注2】慧皎:《高僧傳

  經師篇總論》

  佛教要走“人間佛教”之路,就要貼近社會、走進生活、擇機契理,以喜聞樂見的方式加以弘揚,以收“應機悟俗”之功。 峨眉山佛教協會在“叁個中心”初步建成後,大力推進文化建設,把發展“五妙共相”作爲工作重點之一,形成以大佛禅院爲主的低山片區爲文化中心,豐富了地方旅遊資源,提升了城市休閑功能,相得益彰。

  2、發展“五妙共相”,將出世與入世融爲一體

  出世間指“佛教”,入世間指“人間”,二者構成了“人間佛教”的文化內涵, “人間佛教”是二者的統一。因爲任何宗教存在人間,都面臨著入世間既世俗化問題,一方面,宗教要努力保持所信仰的戒律清規,保持其自身的神聖的出世精神,以達到理想的修行境界,但宗教又是一種文化,不可避免地要受世俗的影響。宗教研究表明,文化是弘揚宗教理念的載體,是一種手段,不能與世俗化相融的宗教必將走向消亡,宗教只有將其神聖化與世俗化進行融合,才能…

《試論峨眉山佛教五妙共相與建設人間佛教(湯明嘉、王榮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