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靈環保與人間佛教(賴永海)

  心靈環保與人間佛教

  賴永海

  內容提要:論文探討了心靈環保與人間佛教的關系,認爲人間佛教是把佛陀的本懷、佛教的基本精神,與現當代社會條件和信衆現實需求較好統一起來的一股的佛教思潮,因其契理契機,逐漸發展爲現當代佛教發展的主流。而人間佛教的切入點是人,從做人開始,把心靈的淨化、人格的提升作爲學佛成佛的基礎,由此可見,心靈環保在人間佛教乃至推進社會精神文明建設方面的地位與價值。

  關鍵詞:心靈環保 人間佛教 契理契機

  作者簡介:賴永海,南京大學教授,財政部、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南京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現代社會科技迅猛發展,財富急劇增長,本來應如管子所言:“倉廪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物質財富的增加並未使大多數人的精神境界得到同步的提升,有時甚至恰好相反,物質追求膨脹了,而精神追求卻萎縮了。有鑒于此,“心靈”環保”成爲當今社會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

  所謂“心靈環保”,用聖嚴法師的話說,即是“從心的淨化,行爲的淨化而實現環境的淨化,以戒律規範達成清淨清淨的生活,以禅定安定繁亂的身心,以智能指導人生的方向。”(《戒律與人間淨土的建立》)此說很形象,頗具特色而且很有意義,如果從思想文化背景角度看,當與近現代以來的人間佛教思潮有關。

  晚明之後,中國佛教出現一種注重“超亡送死”的傾向,這種“重死”、“重鬼”的佛教,把佛教進一步推向衰落。當時的不少高僧大德及有識之士對此深有認識並提出過尖銳的批評,例如近代佛教改革家太虛大師就曾尖銳指出佛教之脫離、遺棄人生乃是“致佛法不揚,爲世垢病之一大原因”。在總結佛教衰敗的經驗後,太虛大師決意對佛教進行全面的改革,並提出“叁大革命”,即“教産革命,教製革命,教理革命。”此叁大革命的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把傳統佛教的注重“出世”和“神本”變成注重“入世”和“人本”,並提出“人生佛教”的口號。

  後來,印順法師又在人生佛教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倡“人間佛教”,印順法師是這麼說的:太虛大師倡導“人生佛教”,有兩個意思“一是對治的(一對治“死”,二對治“鬼”),大師爲了糾正他,所以主張不重死,而重生,不重鬼而重人。以人生對治死鬼的佛教,所以以人生爲名。”“二是顯正的:大師從佛教的根本去了解,時代的適應去了解,認爲應重視現實的人生。”先修成完善的人,……再進一步去修大乘菩薩行果。”(印順:《佛在人間》)

  “人生佛教是極好了,爲什麼有些人要提倡人間佛教呢?”----印順法師說-----“約顯正方面說,大致相近;而在對治方面,覺得更有極重要的理由。所以特提“人間”二字來對治他。這不但對治了偏于死亡與鬼,同時也對治了偏于神與永生。”(同上)

  印順法師認爲,“真正的佛教,是人間的,惟有人間的佛教,才能表現出佛法的真義。所以,我們應繼承“人生佛教”的真義,來發揚人間的佛教。”(同上)----這就是印順法師從”顯正“和”對治“兩個方面來說明爲什麼要進一步發展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爲“人間佛教”

  人間佛教,就其思想要點說,大致有二,一是注重人生,二是強調入世。就其注重人生方面說而言,即逐漸把傳統佛教的注重“佛本”或曰“神本”變成注重“人本”,例如倡導近現代人間佛教的太虛大師在《佛陀學綱》中就說:“現在講佛法,應當觀察民族心理特點在何處,世界人類的心理如何,把這兩種看清,才能夠把人心所流行的活的佛教顯揚出來。現在世界人心注重人生問題,……應當在這個基礎上昌明佛學,建設佛學,引人到佛學光明之路,由人生發達到佛。小乘佛法,離開世間,否定人生,是不相宜的。”在《救僧運動》一文中,太虛還明確指出:近代思想,以人爲本,不同古代之或以天神爲本,或以聖人之道爲本。

  一般人多認爲,佛教是非人生的,太虛認爲,這是一種誤解,大乘佛法就其“本義”說,是“發達人生的”“發達生命的完滿生活的”,是一種“究竟的人生觀”。太虛十分反對把佛教變成一種故弄虛玄的工具,而主張佛教應是爲化導人世的實際生活而設的,任何一個學佛的人,如果不了解人生,不了解現實生活,即使他讀盡千經萬論,也無異于“賣椟還珠”。基于這種思想,太虛認爲,學佛應該先從做人開始。 所謂學佛先從做人開始,亦即學佛的第一步,在于首先完善人格,好生做個人,做個有人格的人。只有先成爲一個完善的好人,然後才談得上學佛,若人都做不好,怎麼還能去學超凡入聖的佛陀呢?!(詳見《佛陀學綱》、《我怎樣判攝一切佛法》)這些說法語言平實,但意蘊深刻,它把傳統佛教那種遠離人間、可望而不可即的佛教,直接植根于人生、直接植根于人的現實生活,改變了過去的佛教與人生脫節,佛教自佛教、人生自人生的形象,使人認識到只要在現實生活中做成一個完善的、有人格的人,然後再逐步向上,便可以“增進成佛”、“進化成佛”。他有一個著名的偈句,叫“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佛即成,是名真現實。”(《即人成佛的真現實論》)可以說是對近代以人爲本的人生佛教的一個生動概括。

  近幾十年來,人間佛教在大中華文化圈有較大的發展,不管在大陸,還是在中國臺

  灣,許多著名佛教界領袖都提倡佛教的人生化、生活化、人間化,並由此形成一股人間

  佛教的思潮,使中華佛教出現了一種複興的勢頭。

  中國大陸佛教界的不少法師幾十年來十分注重推動佛教的人生化、人本化。如正果

  法師在《人間佛教寄語》一書中就說:”學佛的基本條件,也就是要完成人格。”“學

  佛的人應在日常生活中勘驗自己的現前一念使之符合佛陀的教導,除此之外,沒有什麼

  神秘的方法可用,更沒有什麼神秘的東西可以使你即身成佛。”“學佛的人,應該注重

  最基礎的道德修養,從事對社會有益的事業和利他的善行。”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淨慧法師近十年來倡導”生活禅“,主張把禅融入生活、融入

  社會。他說:“所謂生活禅,即將禅的精神、禅的智能普遍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實現

  禅的超越,體現禅的意境、禅的風采。”“使我們的精神生活更充實,物質生活更高雅,

  道德生活更圓滿,感情生活更純潔,人際關系更和諧,社會生活更祥和,從而使我們趨

  向智能的人生,圓滿的人生。”(《生活禅開題》

  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在中國佛教協會成立叁十周年大會報告中就曾經指出:“佛陀出生在人間,說法度生在人間,佛法是源出人間並要利益人間的。我們提倡人間佛教的思想, ……自覺地以實現人間淨土爲己任,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一“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崇高事業貢獻自己的光和熱。“(《中國佛教協會叁十年》)

  他還說:“我認爲我們社會主義中國的佛教徒,對于自己信奉的佛教,應當提倡人間佛教思想,以利于我們擔當新的曆史時期的人間使命。”(同上)

  ------------------------------------

  * 本文是參加“心靈環保與人間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

  在中國臺灣,印順長老,聖嚴法師,星雲法師,證嚴法師等佛教界領袖也都主張把佛教人間化、生活化。如印順法師說: “我們是人,需要的是人的佛教。”“我們是人,應以人爲中心。””學佛是道德的實踐“(《佛在人間》)

  星雲大師也一再強調:“佛法是人生的學問”(《星雲大師講演集》第一集,第六一八頁。)他認爲,“佛法的主要精神是提高我們的人格”(同上,第七二叁頁。),教我們怎麼樣做人,怎麼樣做一個“有人格”的人。

  證嚴法師本著“無緣大悲”“同體大悲”人間佛教理念創建起來的“慈濟功德會”,近幾十年來爲服務社會服務大衆作了許多慈善及文化教育事業;

  聖嚴法師創立的法鼓山,極力提倡佛教在“心靈環保”“淨化人間”方面的作用,主張從心靈的淨化、行爲的淨化到環境的淨化,進而實現身心的安定與社會的和諧。

  現在有幾個問題需要我們去進一步思考,第一,心靈環保與人間佛教的關系如何?是否符合人間佛教的基本精神,或者說是否抓住了人間佛教的思想核心?第二,人間佛教是否合乎佛教的基本精神?第叁,人間佛教是否適應當今世界佛教或者說世界宗教發展的趨勢和潮

  流?後兩個問題實際上就是人間佛教是否契理契機的問題。

  關于第一個問題,在以上有關心靈環保與人間佛教的論述中實際上已經作出了回答,人間佛教的出發點是人,落足點是佛,亦即從做人開始,不斷提高、完善人格,然後進一步增進成佛、進化成佛;其二,人間佛教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在完善人生的同時,不斷地淨化此人間世界,用佛教界的話說,就是“要將穢土叁千界,盡種西方九品蓮”。而“心靈環保”說的思想也大致有二:一是淨化人心,二淨化環境、淨化世間。可見“心靈環保”說是深得人間佛教思想的要義與主旨的。

  關于第二個問題,亦即人間佛教是否合乎佛教的基本精神問題,對此人們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察:

  一是人間佛教思想與佛陀本懷的關系問題。人們知道,釋迦牟尼所以創立佛教,其出發點就在人生,其所說之法,也是針對居住在這個世間的人生,不論是四聖谛,還是十二因緣,出發點和落點都是在人生。

  其次,就大乘佛教而言,大乘佛教之根本宗旨,正如《法華經》所說:“佛爲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佛的出現于世,是爲開示一切衆生悟入佛之知見,濟度一切衆生。人間佛教之注重人生,強調人間性,更與大乘佛教這種關注世間、強…

《心靈環保與人間佛教(賴永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