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心灵环保与人间佛教(赖永海)

  心灵环保与人间佛教

  赖永海

  内容提要:论文探讨了心灵环保与人间佛教的关系,认为人间佛教是把佛陀的本怀、佛教的基本精神,与现当代社会条件和信众现实需求较好统一起来的一股的佛教思潮,因其契理契机,逐渐发展为现当代佛教发展的主流。而人间佛教的切入点是人,从做人开始,把心灵的净化、人格的提升作为学佛成佛的基础,由此可见,心灵环保在人间佛教乃至推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地位与价值。

  关键词:心灵环保 人间佛教 契理契机

  作者简介:赖永海,南京大学教授,财政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南京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现代社会科技迅猛发展,财富急剧增长,本来应如管子所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物质财富的增加并未使大多数人的精神境界得到同步的提升,有时甚至恰好相反,物质追求膨胀了,而精神追求却萎缩了。有鉴于此,“心灵”环保”成为当今社会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所谓“心灵环保”,用圣严法师的话说,即是“从心的净化,行为的净化而实现环境的净化,以戒律规范达成清净清净的生活,以禅定安定繁乱的身心,以智能指导人生的方向。”(《戒律与人间净土的建立》)此说很形象,颇具特色而且很有意义,如果从思想文化背景角度看,当与近现代以来的人间佛教思潮有关。

  晚明之后,中国佛教出现一种注重“超亡送死”的倾向,这种“重死”、“重鬼”的佛教,把佛教进一步推向衰落。当时的不少高僧大德及有识之士对此深有认识并提出过尖锐的批评,例如近代佛教改革家太虚大师就曾尖锐指出佛教之脱离、遗弃人生乃是“致佛法不扬,为世垢病之一大原因”。在总结佛教衰败的经验后,太虚大师决意对佛教进行全面的改革,并提出“三大革命”,即“教产革命,教制革命,教理革命。”此三大革命的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把传统佛教的注重“出世”和“神本”变成注重“入世”和“人本”,并提出“人生佛教”的口号。

  后来,印顺法师又在人生佛教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倡“人间佛教”,印顺法师是这么说的:太虚大师倡导“人生佛教”,有两个意思“一是对治的(一对治“死”,二对治“鬼”),大师为了纠正他,所以主张不重死,而重生,不重鬼而重人。以人生对治死鬼的佛教,所以以人生为名。”“二是显正的:大师从佛教的根本去了解,时代的适应去了解,认为应重视现实的人生。”先修成完善的人,……再进一步去修大乘菩萨行果。”(印顺:《佛在人间》)

  “人生佛教是极好了,为什么有些人要提倡人间佛教呢?”----印顺法师说-----“约显正方面说,大致相近;而在对治方面,觉得更有极重要的理由。所以特提“人间”二字来对治他。这不但对治了偏于死亡与鬼,同时也对治了偏于神与永生。”(同上)

  印顺法师认为,“真正的佛教,是人间的,惟有人间的佛教,才能表现出佛法的真义。所以,我们应继承“人生佛教”的真义,来发扬人间的佛教。”(同上)----这就是印顺法师从”显正“和”对治“两个方面来说明为什么要进一步发展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为“人间佛教”

  人间佛教,就其思想要点说,大致有二,一是注重人生,二是强调入世。就其注重人生方面说而言,即逐渐把传统佛教的注重“佛本”或曰“神本”变成注重“人本”,例如倡导近现代人间佛教的太虚大师在《佛陀学纲》中就说:“现在讲佛法,应当观察民族心理特点在何处,世界人类的心理如何,把这两种看清,才能够把人心所流行的活的佛教显扬出来。现在世界人心注重人生问题,……应当在这个基础上昌明佛学,建设佛学,引人到佛学光明之路,由人生发达到佛。小乘佛法,离开世间,否定人生,是不相宜的。”在《救僧运动》一文中,太虚还明确指出:近代思想,以人为本,不同古代之或以天神为本,或以圣人之道为本。

  一般人多认为,佛教是非人生的,太虚认为,这是一种误解,大乘佛法就其“本义”说,是“发达人生的”“发达生命的完满生活的”,是一种“究竟的人生观”。太虚十分反对把佛教变成一种故弄虚玄的工具,而主张佛教应是为化导人世的实际生活而设的,任何一个学佛的人,如果不了解人生,不了解现实生活,即使他读尽千经万论,也无异于“卖椟还珠”。基于这种思想,太虚认为,学佛应该先从做人开始。 所谓学佛先从做人开始,亦即学佛的第一步,在于首先完善人格,好生做个人,做个有人格的人。只有先成为一个完善的好人,然后才谈得上学佛,若人都做不好,怎么还能去学超凡入圣的佛陀呢?!(详见《佛陀学纲》、《我怎样判摄一切佛法》)这些说法语言平实,但意蕴深刻,它把传统佛教那种远离人间、可望而不可即的佛教,直接植根于人生、直接植根于人的现实生活,改变了过去的佛教与人生脱节,佛教自佛教、人生自人生的形象,使人认识到只要在现实生活中做成一个完善的、有人格的人,然后再逐步向上,便可以“增进成佛”、“进化成佛”。他有一个著名的偈句,叫“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佛即成,是名真现实。”(《即人成佛的真现实论》)可以说是对近代以人为本的人生佛教的一个生动概括。

  近几十年来,人间佛教在大中华文化圈有较大的发展,不管在大陆,还是在中国台

  湾,许多著名佛教界领袖都提倡佛教的人生化、生活化、人间化,并由此形成一股人间

  佛教的思潮,使中华佛教出现了一种复兴的势头。

  中国大陆佛教界的不少法师几十年来十分注重推动佛教的人生化、人本化。如正果

  法师在《人间佛教寄语》一书中就说:”学佛的基本条件,也就是要完成人格。”“学

  佛的人应在日常生活中勘验自己的现前一念使之符合佛陀的教导,除此之外,没有什么

  神秘的方法可用,更没有什么神秘的东西可以使你即身成佛。”“学佛的人,应该注重

  最基础的道德修养,从事对社会有益的事业和利他的善行。”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净慧法师近十年来倡导”生活禅“,主张把禅融入生活、融入

  社会。他说:“所谓生活禅,即将禅的精神、禅的智能普遍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实现

  禅的超越,体现禅的意境、禅的风采。”“使我们的精神生活更充实,物质生活更高雅,

  道德生活更圆满,感情生活更纯洁,人际关系更和谐,社会生活更祥和,从而使我们趋

  向智能的人生,圆满的人生。”(《生活禅开题》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在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三十周年大会报告中就曾经指出:“佛陀出生在人间,说法度生在人间,佛法是源出人间并要利益人间的。我们提倡人间佛教的思想, ……自觉地以实现人间净土为己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崇高事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

  他还说:“我认为我们社会主义中国的佛教徒,对于自己信奉的佛教,应当提倡人间佛教思想,以利于我们担当新的历史时期的人间使命。”(同上)

  ------------------------------------

  * 本文是参加“心灵环保与人间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

  在中国台湾,印顺长老,圣严法师,星云法师,证严法师等佛教界领袖也都主张把佛教人间化、生活化。如印顺法师说: “我们是人,需要的是人的佛教。”“我们是人,应以人为中心。””学佛是道德的实践“(《佛在人间》)

  星云大师也一再强调:“佛法是人生的学问”(《星云大师讲演集》第一集,第六一八页。)他认为,“佛法的主要精神是提高我们的人格”(同上,第七二三页。),教我们怎么样做人,怎么样做一个“有人格”的人。

  证严法师本着“无缘大悲”“同体大悲”人间佛教理念创建起来的“慈济功德会”,近几十年来为服务社会服务大众作了许多慈善及文化教育事业;

  圣严法师创立的法鼓山,极力提倡佛教在“心灵环保”“净化人间”方面的作用,主张从心灵的净化、行为的净化到环境的净化,进而实现身心的安定与社会的和谐。

  现在有几个问题需要我们去进一步思考,第一,心灵环保与人间佛教的关系如何?是否符合人间佛教的基本精神,或者说是否抓住了人间佛教的思想核心?第二,人间佛教是否合乎佛教的基本精神?第三,人间佛教是否适应当今世界佛教或者说世界宗教发展的趋势和潮

  流?后两个问题实际上就是人间佛教是否契理契机的问题。

  关于第一个问题,在以上有关心灵环保与人间佛教的论述中实际上已经作出了回答,人间佛教的出发点是人,落足点是佛,亦即从做人开始,不断提高、完善人格,然后进一步增进成佛、进化成佛;其二,人间佛教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在完善人生的同时,不断地净化此人间世界,用佛教界的话说,就是“要将秽土三千界,尽种西方九品莲”。而“心灵环保”说的思想也大致有二:一是净化人心,二净化环境、净化世间。可见“心灵环保”说是深得人间佛教思想的要义与主旨的。

  关于第二个问题,亦即人间佛教是否合乎佛教的基本精神问题,对此人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察:

  一是人间佛教思想与佛陀本怀的关系问题。人们知道,释迦牟尼所以创立佛教,其出发点就在人生,其所说之法,也是针对居住在这个世间的人生,不论是四圣谛,还是十二因缘,出发点和落点都是在人生。

  其次,就大乘佛教而言,大乘佛教之根本宗旨,正如《法华经》所说:“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的出现于世,是为开示一切众生悟入佛之知见,济度一切众生。人间佛教之注重人生,强调人间性,更与大乘佛教这种关注世间、强…

《心灵环保与人间佛教(赖永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