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调利他济世的思想遥相符契,正因为这样,尽管人间佛教与印度原始佛教在表现形式上也许会有这样那样的差异,但其本质并没有变,都属佛法。所谓“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此之谓也。
印顺法师也认为人间佛教是“本于原始佛教的淳朴,弘阐大乘佛教的行解,乃佛陀
教法中所本具的”,只不过是将它“刮垢磨光”而已。(《佛在人间》)
赵朴初居士根据《增一阿含经》“诸佛世尊皆出人间”等佛言祖语,说明人间佛教
是佛陀教法和中国佛教中本有的思想。
再次,这种人间佛教的与禅宗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禅宗的思想要点,一是“人性
即是佛性”、“人即佛”;二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人间佛教注重人生、
强调入世的思想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是禅宗人间化思想继续与发展。
那么,这种人间佛教能否继续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能否与世界的人文潮流或者进一步说能否与世界宗教发展的趋势相适应?
第一,从中国佛教史上看,佛教之东渐,原是大小二乘兼传的,但是,小乘佛教在传入中国之后,始终成不了气候,且自魏晋以降,更是日趋式微;与此相反,大乘佛教自传入中土后,先依傍魏晋玄学,后融汇儒家的人性、心性学说而蔚为大宗,成为与儒道二教鼎足而三、对中国社会各个方面产生着巨大影响的一股重要的社会思潮,此中之缘由无它,盖因大乘佛教注重世间、提倡利他、强调慈悲普度的精神,较诸小乘注重自利、单讲自我解脱的思想更符合中国人的精神需要,更能为中国人所接受---这种现象正如历史上有些思想家所指出的:一种思想的普及程度,决定于社会对这种思想的需要程度。大乘佛教之所以能够盛行于中国而小乘佛教在中国始终成不了气候这一历史事实至少给我们予这样一个启示:中国佛教的往后发展,中国佛教现代化所走的道路,不可能是那种封闭式的、注重自利、自了的小乘佛教,而应该是那种开放性、大众化的注重人生、注重世间,提倡利益他人、强调普济群生的大乘精神。
第二,中国佛教史上还有一个重要的事实,即自隋唐之后,禅宗几乎成为中国佛教的
代名词,禅宗思想实质,决不是改变某一佛教术语之称谓,更重要的改变了此一称谓的内涵。具体地说,慧能把佛教的思想重心落实到人,落实到人生,以人心、人性取代传统佛教具有本体性的抽象的佛性之实质,乃在于把佛归结于人之同时,把人变成了佛。把佛归结于人、把人变成为佛的思想何以能增强禅宗的生命力,使之风靡天下呢?这里面涉及到一个人生的价值取向问题---可以说,这也是禅宗与传统佛教之最大殊异处:传统佛教之看待人生,特别是小乘佛教之看待人生,带有相当的消极成份,而大乘佛教,特别是禅宗,其对于人生的态度,则完全是肯定当下、肯定现实人生的态度。这种思想应该说是与时代的潮流相适应的。
第三,考诸西方社会和宗教,近几个世纪以来,西方思想界和宗教界也一直在沿着注重人生和关注世间的方向发展,正如太虚大师所说的,现在世界的人心所向是现实人生问题;应当在这个基础上昌明佛学,建设佛学,引人到佛学光明之路,由人生发达到佛。又如,基督教的新教改革,其出发点,也是为了缩短人与神的距离,省却人与神之间的一些不必要的中间环节,使基督教更能着眼于现世,而非高高在上的天国。基于此,近几百年来,基督教也逐渐朝着人间化、伦理化的方向发展。从这一点说,太虚大师所谓人间佛教“亦最适宜为各国倡”诚为至论。
第四,人们还可以进一步从近现代以来整个世界宗教发展趋势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
对于宗教的定义或者界定,历史上和世界上向来众说纷纭,但是自近现代以来,不管是学术界还是宗教界,逐渐出现一种注重从人生观方面去诠释宗教的倾向,例如近代著名哲学家克利(A
brucecurry)曾经这样去给宗教下定义:“就余所知,宗教是我们内面的至高至善与外界的至高至善之契合。换句话说,就是内心中所发现的上帝之寻找外界所发现的上帝。我最爱下面关于宗教的一段解说,说宗教是“我们内面的无限企图与外界更大的无限相接触相交通之一种不朽的追求”。”《近代名哲的宗教观》,青年协会书局1931年版,第13页。)克利的这个定义主要是从人与上帝关系的角度立说,认为所谓宗教就是人与上帝的交通与契合,用他自己的话说:“所谓宗教信仰,就是舍已从天,尽量地把自己引使向上”(同上,第16页。) 近代另一位著名哲学家铁德尔(Ernest Fremont Tittle)又从另一个角度来界说宗教,指出,“宗教是使人感奋的一种信仰”,“宗教是灵性上的一种探险”,“宗教能辅助个人发展到他的最高点”,等等。十分明显,铁德尔是从人生的方面来解释宗教的。 从人生方面去界说宗教,这是近现代的许多宗教学家的一个共同特点,他们或者把宗教看成是对“至高至善”的一种追求,或者认为宗教的主要功能就是道德教化或提升人格。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生活条件的变化,加上各种科学思潮的出现,宗教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冲击,传统宗教面临着信仰的危机,为了适应形势的变化,延续宗教的存在,各种宗教也纷纷表现出“改革”的姿态。他们尽力使自己“现代化”、“世俗化”,去掉过时的观念,创立各种与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条件相适应的新理论。这种情况正如英国伦理学家宾克莱所指出的,宗教家们已经意识到,传统的宗教再不能按古老的方式宣传下去了,“如果宗教要对现代人有任何价值,它必须适合他们生活环境的需要”(宾克莱:《理想的冲突》,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87页。)近现代以来所出现的人间佛教,实际上也是一种为适合环境、为因应时势所采取的革新之举。
最后,如果从宗教学理论的角度说,人间佛教主张把佛教贴近人生、融入世间的思想是很道理的,因为如果佛教遗弃了人生,人生必然也会遗弃佛教,这正如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尔巴哈在分析宗教存在和发展的根源时所说的,如果有一种神灵“高高在上”得“不食人间烟火”,丝毫不理解信仰者的感情意欲,不能给信仰者以某种形式的利益,那么,即使这种神灵再神通广大,也不会有人去信仰它、崇拜它。而如果一种宗教失去了自己最基本的信众,完全没有了群众的基础,那么又遑论传教弘道呢?!
《心灵环保与人间佛教(赖永海)》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