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靈環保與人間佛教(賴永海)▪P2

  ..續本文上一頁調利他濟世的思想遙相符契,正因爲這樣,盡管人間佛教與印度原始佛教在表現形式上也許會有這樣那樣的差異,但其本質並沒有變,都屬佛法。所謂“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此之謂也。

  印順法師也認爲人間佛教是“本于原始佛教的淳樸,弘闡大乘佛教的行解,乃佛陀

  教法中所本具的”,只不過是將它“刮垢磨光”而已。(《佛在人間》)

  趙樸初居士根據《增一阿含經》“諸佛世尊皆出人間”等佛言祖語,說明人間佛教

  是佛陀教法和中國佛教中本有的思想。

  再次,這種人間佛教的與禅宗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禅宗的思想要點,一是“人性

  即是佛性”、“人即佛”;二是“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人間佛教注重人生、

  強調入世的思想在相當程度上可以說是禅宗人間化思想繼續與發展。

  那麼,這種人間佛教能否繼續適應當今社會的需要?能否與世界的人文潮流或者進一步說能否與世界宗教發展的趨勢相適應?

  第一,從中國佛教史上看,佛教之東漸,原是大小二乘兼傳的,但是,小乘佛教在傳入中國之後,始終成不了氣候,且自魏晉以降,更是日趨式微;與此相反,大乘佛教自傳入中土後,先依傍魏晉玄學,後融彙儒家的人性、心性學說而蔚爲大宗,成爲與儒道二教鼎足而叁、對中國社會各個方面産生著巨大影響的一股重要的社會思潮,此中之緣由無它,蓋因大乘佛教注重世間、提倡利他、強調慈悲普度的精神,較諸小乘注重自利、單講自我解脫的思想更符合中國人的精神需要,更能爲中國人所接受---這種現象正如曆史上有些思想家所指出的:一種思想的普及程度,決定于社會對這種思想的需要程度。大乘佛教之所以能夠盛行于中國而小乘佛教在中國始終成不了氣候這一曆史事實至少給我們予這樣一個啓示:中國佛教的往後發展,中國佛教現代化所走的道路,不可能是那種封閉式的、注重自利、自了的小乘佛教,而應該是那種開放性、大衆化的注重人生、注重世間,提倡利益他人、強調普濟群生的大乘精神。

  第二,中國佛教史上還有一個重要的事實,即自隋唐之後,禅宗幾乎成爲中國佛教的

  代名詞,禅宗思想實質,決不是改變某一佛教術語之稱謂,更重要的改變了此一稱謂的內涵。具體地說,慧能把佛教的思想重心落實到人,落實到人生,以人心、人性取代傳統佛教具有本體性的抽象的佛性之實質,乃在于把佛歸結于人之同時,把人變成了佛。把佛歸結于人、把人變成爲佛的思想何以能增強禅宗的生命力,使之風靡天下呢?這裏面涉及到一個人生的價值取向問題---可以說,這也是禅宗與傳統佛教之最大殊異處:傳統佛教之看待人生,特別是小乘佛教之看待人生,帶有相當的消極成份,而大乘佛教,特別是禅宗,其對于人生的態度,則完全是肯定當下、肯定現實人生的態度。這種思想應該說是與時代的潮流相適應的。

  第叁,考諸西方社會和宗教,近幾個世紀以來,西方思想界和宗教界也一直在沿著注重人生和關注世間的方向發展,正如太虛大師所說的,現在世界的人心所向是現實人生問題;應當在這個基礎上昌明佛學,建設佛學,引人到佛學光明之路,由人生發達到佛。又如,基督教的新教改革,其出發點,也是爲了縮短人與神的距離,省卻人與神之間的一些不必要的中間環節,使基督教更能著眼于現世,而非高高在上的天國。基于此,近幾百年來,基督教也逐漸朝著人間化、倫理化的方向發展。從這一點說,太虛大師所謂人間佛教“亦最適宜爲各國倡”誠爲至論。

  第四,人們還可以進一步從近現代以來整個世界宗教發展趨勢的角度去看待這個問題。

  對于宗教的定義或者界定,曆史上和世界上向來衆說紛纭,但是自近現代以來,不管是學術界還是宗教界,逐漸出現一種注重從人生觀方面去诠釋宗教的傾向,例如近代著名哲學家克利(A

  brucecurry)曾經這樣去給宗教下定義:“就余所知,宗教是我們內面的至高至善與外界的至高至善之契合。換句話說,就是內心中所發現的上帝之尋找外界所發現的上帝。我最愛下面關于宗教的一段解說,說宗教是“我們內面的無限企圖與外界更大的無限相接觸相交通之一種不朽的追求”。”《近代名哲的宗教觀》,青年協會書局1931年版,第13頁。)克利的這個定義主要是從人與上帝關系的角度立說,認爲所謂宗教就是人與上帝的交通與契合,用他自己的話說:“所謂宗教信仰,就是舍已從天,盡量地把自己引使向上”(同上,第16頁。) 近代另一位著名哲學家鐵德爾(Ernest Fremont Tittle)又從另一個角度來界說宗教,指出,“宗教是使人感奮的一種信仰”,“宗教是靈性上的一種探險”,“宗教能輔助個人發展到他的最高點”,等等。十分明顯,鐵德爾是從人生的方面來解釋宗教的。 從人生方面去界說宗教,這是近現代的許多宗教學家的一個共同特點,他們或者把宗教看成是對“至高至善”的一種追求,或者認爲宗教的主要功能就是道德教化或提升人格。特別是近幾十年來,由于自然科學的發展和社會生活條件的變化,加上各種科學思潮的出現,宗教受到了來自各方面的沖擊,傳統宗教面臨著信仰的危機,爲了適應形勢的變化,延續宗教的存在,各種宗教也紛紛表現出“改革”的姿態。他們盡力使自己“現代化”、“世俗化”,去掉過時的觀念,創立各種與現代科學技術與社會生活條件相適應的新理論。這種情況正如英國倫理學家賓克萊所指出的,宗教家們已經意識到,傳統的宗教再不能按古老的方式宣傳下去了,“如果宗教要對現代人有任何價值,它必須適合他們生活環境的需要”(賓克萊:《理想的沖突》,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第287頁。)近現代以來所出現的人間佛教,實際上也是一種爲適合環境、爲因應時勢所采取的革新之舉。

  最後,如果從宗教學理論的角度說,人間佛教主張把佛教貼近人生、融入世間的思想是很道理的,因爲如果佛教遺棄了人生,人生必然也會遺棄佛教,這正如德國古典哲學家費爾巴哈在分析宗教存在和發展的根源時所說的,如果有一種神靈“高高在上”得“不食人間煙火”,絲毫不理解信仰者的感情意欲,不能給信仰者以某種形式的利益,那麼,即使這種神靈再神通廣大,也不會有人去信仰它、崇拜它。而如果一種宗教失去了自己最基本的信衆,完全沒有了群衆的基礎,那麼又遑論傳教弘道呢?!

  

《心靈環保與人間佛教(賴永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