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與社會相適應,得以生存發展。峨眉山佛教“叁個中心”屬于寺院系統,爲佛教徒棲身修行之所,是佛教徒內心修爲的清淨之地,所以具有宗教的神聖性。而“五妙共相”又屬于文化範疇,是教化衆生是一種手段,面向紅塵,有其明顯的世俗特征。“叁個中心”與“五妙共相”的結合,統一將其納入道場的建設範疇,使其圓融不二、染淨合一。
大佛禅院的構建就體現了佛法出世和入世的有機統一,是“人間佛教”思想在寺院建設中的體現。大佛禅院在規劃設計時,永壽法師就在思考這個問題:
把佛法理念與寺院布局結合起來:即佛教理念空間化,建築布局功能化。把整個禅院劃分成 “人間”和 “淨土” 兩個區域, “淨土”是佛教徒修出世法的空間,是弘揚、傳承佛法的莊嚴道場;“人間”是在家信衆和遊人修入世法的空間,是感受佛法、廣種佛田的場所。用“人間淨土”模式來倡導“人間佛教”精神。【注1】
大佛禅院由朝拜修行、文化教育、園林休閑叁大區域組成。叁個部分具有不同的目標、功能和屬性,闡述了永壽法師建設“人間淨土”的思想理念,其中前者稱爲“人間淨土”,具有佛教出世間的屬性;後二者爲衆生的“心靈家園”,突顯佛教入世間的特征,以叁大區域來實現教育、文化、修持、弘法、慈善功能。把整個大佛禅院的文化內涵概括爲“一座寺院、叁個區域和五個功能”。這一功能區分圓融了佛教出世與入世的關系,是當今中國佛教寺院建設的一次創新。
【注1】《大佛禅院》編輯委員會:《大佛禅院》,峨眉山佛教協會編,2008。
四、“五妙共相”的形成及特點
1、峨眉山佛教音樂
峨眉山佛教音樂是佛教梵呗的繼承和發展。峨眉山寺院的早晚課誦、普佛、焰口、供天等佛事與山外寺院相差不大,唱腔主要有“四川腔”和“下江腔”之分:四川腔通常用于四川(重慶、雲南、貴州)大部分寺院;下江腔流行于北方和江浙一帶,範圍較廣。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宗教政策的落實,本山老一輩僧人陸續回山,重振家風,帶來了空林、寶光、昭覺等叢林的梵呗風格,就是所謂的“南腔北調”。
峨眉山佛教徒對梵呗的教習,有集體和個人。除個人相互研唱外,大小叢林都有專設製度,每年定期、定時、定學習主題,不能隨意更改,口傳心受的專司者是維那,師師相承。近年來,峨眉山佛教協會對梵呗音樂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邀請有關音樂專業人士共聚峨眉,創作了一批以佛教文化內容爲題材的優秀作品,經常在大佛禅院舉辦各種形式的佛教音樂會,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2、峨眉山茶道
四川是茶的發祥地,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茶樹,佛教又把茶文化發揚光大。唐宣宗時,峨眉山昌福禅師就創立峨眉山茶道,編有茶道律譜《峨眉茶道宗法清律》;北宋時期,四川昭覺寺圓悟克勤國師將茶禅結合,提出了“茶禅一味”之說;峨眉山聖水閣果悟禅師曾作《茶之緣》;明朝峨眉山寶昙國師與朱元璋的茶緣鮮爲人知。明神宗年時,別傳和尚將峨眉山茶貢奉朝中,使該茶被列在明朝貢茶冊上,神宗皇帝曾禦賜萬年寺茶園數畝,,每年采焙雪茗進貢。上世紀50、60年代,朱德、陳毅、賀龍元帥在曾先後到該寺品茶。著名的峨眉山“竹葉青”茶,就是陳毅元帥在品茶時信口命的名。目前萬年寺仍有茶園,盛産茗茶。
處于成都平原西南的峨眉山,山清水秀,地理位置特殊,茶文化曆史悠久,茶道代有傳承。茶道是峨眉山佛教徒修身養性、參禅悟道的一種特殊方式。爲更好地傳承光大峨眉山茶道、傳承家風,大佛禅院建有“菩提心茶香世界”。茶香世界是一個獨立的園林體系,園內以一景觀水池爲主體,池形呈漢字篆體的“心”字,水表慈悲,以水表心。池中心有菩提聖樹一株,水與樹構成了具有哲理的“菩提心”心境。“菩提心茶香世界” 占地6000多平方米,環境清幽,布局雅致,是品茗的理想之地。
3、峨眉山素齋
素齋既素食,具有養身淨心之功效,是二十一世紀所推崇的健康環保食品。峨眉山素齋是出家衆的一種日常菜肴,改革開放後,隨著旅遊業的興旺,人們的消費需求在變,不少人在提倡素食,古刹內的千年素食終于走出觀堂。
峨眉山素齋的一個最大特點,原材料取自本地,未受到汙染,是標准的綠色環保食品。
峨眉山素食菜品出名的有近百種,做工精細,雕刻精湛,色、香、味俱佳,以萬年寺和大佛禅院最有代表性,具有峨眉山素食文化特色。仙峰寺的雪水泡菜,萬年寺、聖水禅院的泉水豆花曆史悠久,大佛禅院的“羅漢大齋”聞名遐迩。
4、峨眉武術
止戈爲武,禅武合一,武以禅爲最高境界,禅以武爲悟入之門。通過對武術的習練,可以調心養心,並可由淺入深,悟入禅之意境,使人強身健體,延年益壽。
峨眉武術與少林武術和武當武術被譽爲中華武術的叁大流派,具有極高的知名度。佛教傳入峨眉山以來,出家人就一直將武術作爲學修功課之一,他們把禅的意境融入到習武練拳中,心注一境,導引令身柔,行氣令其活,禅拳合一,修心養性。
峨眉山是峨眉武術的發祥地,武僧輩出,著名的有淡然法師、德源長老、白雲禅師、普恩禅師等。關于峨眉武術的創始人,據《峨眉山志》記載:戰國時期的司徒玄空,仿山中靈猴的姿態創“峨眉通臂拳”,這是有史記載的中華武術第一人。司徒玄空因常穿白衣,弟子尊稱其爲“白猿祖師”, 所創立的通臂拳、猿公劍流傳至今而不衰。
中峰寺的淡然法師是峨眉山最早習武僧人之一。淡然法師原爲北朝東魏孝靜帝年間的“鎮南將軍”, 因受權貴迫害,避禍來峨嵋山出家,在山只修行習武,將自己的武藝傳授與他人,所山上武風盛行。唐宋年間,峨眉山佛道並存,僧道在參禅修道之余,經常練習拳腳弄槍使棒,主要是強身健體,其次爲保護寺觀。佛道兩家在武藝切磋中、取長補短、各創新路,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峨眉武術。
峨眉武術皆具道家之動功和佛家之靜功,有一套動靜結合的練功方法。峨眉山金頂寺白雲禅師的“峨眉十二莊”,就是根據道家內養練丹術、導引吐納和佛門動靜氣功的功法而創。
南宋時期,峨眉山德源長老武藝高強,他模仿山中白猿的敏捷動作,創編了一套 “白眉拳”,著有《峨眉山拳術》,形成了峨眉武術理論雛形,在武林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體系和風格。
明末清初,峨眉武術的拳種和流派大有發展。峨眉山白龍洞湛然法師博采衆家之長,融合自身特點寫了《峨眉拳譜》,把峨眉武術概括爲“一樹開五花,五花八葉扶,皎皎峨眉月,光輝(風義)滿江湖”,其中“八葉”指八個具有不同拳術技擊風格的門派、“五花”指流傳于不同地區的五個流派(指各拳種主要流傳的五個地區)。明末抗倭名將唐順之觀峨眉武術表演後,寫下了“峨眉道人拳歌”一詩,詩中記述了峨眉拳從起式到收式的整個表演過程,以及身法、擊法、呼吸、節奏等各個環節,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到民國時期,峨眉武術仍然得到發展。新中國成立以後,人民政府非常重視峨眉武術傳承和發展,將峨眉武術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峨眉山佛教協會是這筆寶貴遺産的當然繼承者。2010年初,峨眉山佛教協會作爲主要發起人發起成立了“峨眉武術聯合總會”,當年4月26日在峨眉山大佛禅院召開了成立大會,會上決定建立峨眉武術祖師殿、陳列室、研究及培訓機構,爲天下峨眉武術愛好者建立一個習武修行的心靈家園、認祖歸宗的吉祥地。
5、峨眉山書畫、詩詞歌賦、建築、園藝
峨眉山是曆代書畫名家、文人騷客的鍾情之地,留下了許多歌詠峨眉山的佳作。佛教自古與書畫有緣,如近代的張大千、徐悲鴻、黃胄、關山月、程十發等等,大千居士曾數住山中,以翰墨贊譽峨眉。嘉洲畫家李瓊久先生,與佛教情緣深厚,年年入往山中,逐步形成了以峨眉山水靈氣爲基礎的“嘉洲畫派”。2008年,峨眉山佛教協會在大佛禅院成功舉行了“中國峨眉山佛教書畫篆刻藝術作品展”,收藏佳作500剩余件。
峨眉山是 詩詞歌賦、楹聯的寶庫。2002年峨眉山佛教協會收集編成的《峨眉山詩》,詩中收錄了自唐以來的詩作1908首,作者多達587位。還有不少曆代名人和居士寫下遊記和詞作:如唐朝的李白、杜甫、賈島、元稹;宋朝的蘇轼、陸遊、範成大;明朝的方孝孺、曹學佺、胡世安;清朝的譚鍾嶽、周洪模、蔣超、玄烨、何紹基、印光法師等等,民國更是層出不窮。作者在文中記敘了峨眉山神奇的自然景色和深邃的佛教文化,還有當時的寺院廢存和僧人的修行狀況等,是研究峨眉山曆史文化的寶貴財富。
峨眉山佛教建築風格獨特,山中現存寺院近叁十座,它們或巧構于溪澗之畔,飛架于山峰之崖間,閑臥于白雲之上,隱藏于密林之中,或雄踞于都市之郊,依山就勢,樸實無華,處處顯現佛教緣起法則的烙印,許多寺院帶有典型的川西南民居特色,與峨眉山水相融。雷音寺的吊腳樓、萬年寺的無梁磚殿、清音閣的山水園林、金頂的臥雲禅院、大佛禅院的皇家氣魄……各領風騷。
峨眉山佛教非常重視寺院的園藝綠化。不少寺院花團錦簇、綠樹成蔭,有的寺院處在萬頃林海、飛瀑流泉之中。位于市區的大佛禅院便是園林藝術的大觀園。園中排列著叁個形狀不一的放生池,水面波光蕩漾,園區甯靜,氣質柔美,整個園內動靜相宜,靜谧中蘊含生機,活潑中顯露含蓄。園中栽植有大量珍稀樹木,外圍有上千棵珍貴銀杏,枝繁葉茂,環繞紅牆,許多珍貴花木、翠竹、草種散落在林間角落,張顯著靈動和生機,顯示出禅之意境。
結 語
1986年,由于黨的宗教政策落實,根據峨眉山佛教的發展需要,在峨眉山佛協第五屆理事會上,提出了發展峨眉山佛教的新構想,並改變了原有的傳統管理模式。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著手進行新的叢林建設,重點是遺産保護、金頂改造、新建十方普賢,特別是大佛禅院的恢複重建落成,使峨眉山佛教的發展日新月異,文化建設蒸蒸日上。進入新紀後,永壽法師站在曆史的高度,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峨眉山佛教“叁個中心”的建設理念,在“叁個中心”初步完成後,又作了發展峨眉山佛教“五妙共相”的規劃,以形成 “一座名山、叁個中心、五妙共相”的發展格局,在佛教教理教義上對佛教文化的出世間與入世間關系作了更高層次的圓融,形成了峨眉山佛教融“人間淨土”、“心靈家園”爲一體的人間佛教模式,是峨眉山佛教建設的總綱,對峨眉山佛教甚至中國佛教的發展有著極其深遠的意義。
《試論峨眉山佛教五妙共相與建設人間佛教(湯明嘉、王榮益)》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