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试论峨眉山佛教五妙共相与建设人间佛教(汤明嘉、王荣益)

  试论峨眉山佛教五妙共相与建设人间佛教

  汤明嘉 王荣益

  “五妙共相”指与峨眉山佛教密切相关的五种世俗文化。峨眉山佛教文化是以普贤信仰为中心的宗教文化,称普贤文化。峨眉山佛教文化具有明显的“化人”与“人化”本质,与世俗文化有明显区别。佛教要实现其社会和文化功能,必须借助世俗文化这一手段,以实现大乘佛教普度众生的目的。峨眉山佛教进入新世纪后,在弘法利生的手段与方法上,特别是如何走出一条具有峨眉山佛教特色的人间佛教之路问题上,面临着许多困惑。经过长期思索,永寿法师认为: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峨眉山佛教的发展应根据地缘文化特点和信仰特征,以普贤文化为核心,发展“五妙共相”,践行“人间佛教”。

  远在北宋时期,峨眉山就形成了以万年寺为主的普贤菩萨道场;2006年,世界上唯一的金顶十方普贤圣像落成和华藏寺改造圆满;2008年,十方丛林大佛禅院重建开光。千百年来,佛教在峨眉山延延不息、代代相传,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金顶华藏寺(朝圣中心)、万年寺(修学中心)、大佛禅院(文化中心)为核心的峨眉山佛教“三个中心”。永寿法师认为,道场是佛教徒修证之净地、文化是普生之手段,在道场建设初步完成之后,佛协的工作重心应转到文化建设上来,以文化立山,以文化传教。因为佛教是宗教、又是教育、更是文化,进入新世纪,峨眉山佛教必须探索出一条发展的新路子,创新模式,积极入世。佛教在人间应满足众生善愿,给予心灵安慰和终极关怀,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以文化来引领大众、教育大众,以文化结缘,使信众和游人树立正知、正见、正行,开启“人间佛教”的新模式。

  一、“五妙共相”的内涵

  自佛教传入峨眉山,普贤行愿精神与钟灵毓秀的峨眉山水熔为一炉,孕育了独具峨眉山佛教特色的音乐、茶道、素斋、武术、书画、诗词、建筑、园林等文化。进入新世纪后,峨眉山佛教协会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对佛教文化内涵有了新的认识。根据广大信众和游人的需求,选择了音乐、茶道、素斋、武术、书画(诗词、建筑、园林)作为发展首选,简称“五妙共相”。以五种文化为载体,通过社会化形式以彰显佛教的入世精神,使信众和游人在参与中感悟里所包含的禅意、禅机,体会普贤菩萨的行愿精神,起到培养情操、净化心灵、完善人格之功,发挥佛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独特作用。

  “五妙共相”有丰富的内涵,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内容,按《华严》法界圆融思想,分属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第一、“五妙”属“事法界”,“妙”为善巧、巧妙、方便之意,是佛教接引众生之方便法门,“五妙”即以上所列的五种世俗文化,这五种文化伴随着峨眉山佛教的发展而发展,与峨眉山佛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是千百年来峨眉山佛教应机化俗的重要手段,如峨眉武术在南北朝以后就成为了佛教徒调心修禅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世人陶冶情操、令入佛智的一个方便之门。第二、“相”属“理法界”,乃诸法实相,唯佛所证之境,对峨眉山佛教而言,此相可解为普贤菩萨之象征和精神。第三、“五妙共相”属“理事无碍法界”,事理本来不二,必须依理成事,因事显理。五种世俗文化是峨眉山佛教徒在千百年中逐步形成的,体现了普贤菩萨精神,即普贤之“理”;另一方面,五种世俗文化以普贤菩萨的精神为本体、本源,二者性相统一、真俗不二、以俗显真,体现了出世和入世不二精神。

  二、“五妙共相”的宗教功能

  众所周知,宗教是一种社会群体、社会组织和意识形态,但又是一种文化体系。关于文化的结构,我国学者提出了许多观点,庞朴在《文化结构与近代中国》一文中提出了“三层次说”【注1】极有代表性,这就是“器物层面”、“制度层面”和“文化心理层面”,这一观点得到了许多学者的认可。

  【注1】参见庞朴:《文化结构与近代中国》《稂莠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据此观点,宗教可将文化区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注1】佛教在这里作为文化的一个亚层次,是这三个方面组成的一个文化体系:佛教寺院属于物质文化;佛教以寺院制度为基础,如十方从林或子孙庙等,唐代的丛林模式就属于制度文化;关于中国佛教的信仰,则属于精神文化范畴。从文化的三个层次而论,峨眉山佛教文化具有明显的特色:以“三个中心”为代表的峨眉山佛教寺院属于物质文化,峨眉山佛教实行以佛协统一领导下的片区管理体制,属于制度文化;峨眉山是普贤道场,普贤信仰为全山佛教徒的信仰核心,属于精神文化。在这个意义上,峨眉山佛教文化可称为普贤文化,“五妙共相”是普贤文化的自然延伸。

  峨眉山佛教文化是一种文化形态,是以普贤信仰为核心的文化。在其结构中:峨眉山各片区“寺院”属表层结构;全山统一“管理”制度为里层结构;“信仰”属于深层结构。从佛教传到峨眉山,就有佛教徒在山中建寺,传播佛教,美化名山,不同历史时期的寺院管理制度,都是在普贤信仰引导下的自觉行动,终极目的是践行普贤行愿精神,实现大乘佛教普度众生之目的。

  文化的属性决定了其“人化”与“化人”的社会功能。对佛教来说:“人化”就是对他人及世界的改造,是改造自然和下化众生的过程;“化人”就是修持者的自我“生成”和自我“提升”,是“上求佛道”的必然。对峨眉山佛教来讲,前者主要指大佛禅院所要实现的文化、教育功能;后者指万年寺、金顶的修学、行持功能。

  宗教文化具有世俗文化所不具有的特殊性。宗教文化非常重视“终极关性”与“心灵关怀”,宗教文化又不能离开世间而存在,必须以世俗文化为基础,二者相互联系。宗教的文化层面要通过世俗文化形式来体现,如绘画艺术、说唱艺术、雕塑艺术、建筑艺术等,这些世俗文化形式一旦为宗教所用,就必然受到宗教文化的支配和统摄,通过世俗文化来体现宗教,峨眉山佛教的“五妙共相”是弘扬佛教文化的最直接方式。

  笔者认为,正是基于宗教文化“化人”和“人化”的社会功能,以及对普贤文化与世俗文化关系的深刻分析,永寿法师才提出了以“普贤信仰”为核心、以 “五妙共相”入世的理念。这一新的建设理念,是峨眉山佛教立足于信仰基础上的融通和方便,是新世纪践行普贤行愿精神、建设“人间佛教”发展的方向。

  【注1】段智德:《宗教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页229。

  三、 “五妙共相”与“人间佛教”的关系

  改革开放后,“人间佛教”正在成为中国佛教发展的基本方向。“人间佛教”所主张的“学佛做人”、“服务社会”思想被教内外所普遍接受,已作为佛教社团参与社会的基本原则。峨眉山佛教 “五妙共相” 是践行“人间佛教”的载体,二者既有联系,但又有区别。

  1、发展“五妙共相”以收“应机悟俗”之功

  漫漫历史进程中,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不断融合,对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民俗以及民族心理的形成影响深刻。佛教与文学艺术的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佛教文化,如佛教音乐、佛教绘画、佛教文学、佛教建筑、佛教艺术等,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佛教文化的目的是“化人”,因此弘法的方式必须为普罗大众所接受,使信众达到自身人格完善和生命的升华。

  佛陀非常重视传教的方法与手段,如《涅槃经》言:

  如来以是无量方便为调众生。岂虚妄耶?善男子。(1)或有众生贪于财货。我于其人,自化其身作转轮王。于无量岁,随其所须,种种供给。然后教化,令其安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2)若有众生贪着五欲。于无量岁以妙五欲,充足其愿。然后劝化,令其安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3)若有众生荣豪自贵。我于其人无量岁中为作仆使。趍走给侍,得其心已。即复劝化,令其安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4)若有众生性悷自是,须人呵谏。我于无量百千岁中教诃敦喻,令其心调。然后复劝令其安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注1】

  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僧人也非常重视对弘法手段的创新,如转读与唱导,是南北朝佛教的重要弘法手段,佛教道场的经文转读非常讲究腔调:“转读之为懿,贵在声文两得。若唯声而不文,则道心无以得生,若唯文不声,则俗情无以得入”【注2】 ;唱导是一种说唱兼有、声文并茂的讲演艺术。唱导是弘扬佛教、宣传法理的重要手段,因为深奥的佛教义理不易被听众所理解,不得不在“无常”、“地狱”、“昔因”、“怕乐”、“哀戚”等方面用艺术形式进行渲染和夸张,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如慧皎所倡导的“悟俗可崇”、“应机悟俗”等。

  【注1】《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五、梵行品第八之一》

  【注2】慧皎:《高僧传

  经师篇总论》

  佛教要走“人间佛教”之路,就要贴近社会、走进生活、择机契理,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加以弘扬,以收“应机悟俗”之功。 峨眉山佛教协会在“三个中心”初步建成后,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把发展“五妙共相”作为工作重点之一,形成以大佛禅院为主的低山片区为文化中心,丰富了地方旅游资源,提升了城市休闲功能,相得益彰。

  2、发展“五妙共相”,将出世与入世融为一体

  出世间指“佛教”,入世间指“人间”,二者构成了“人间佛教”的文化内涵, “人间佛教”是二者的统一。因为任何宗教存在人间,都面临着入世间既世俗化问题,一方面,宗教要努力保持所信仰的戒律清规,保持其自身的神圣的出世精神,以达到理想的修行境界,但宗教又是一种文化,不可避免地要受世俗的影响。宗教研究表明,文化是弘扬宗教理念的载体,是一种手段,不能与世俗化相融的宗教必将走向消亡,宗教只有将其神圣化与世俗化进行融合,才能…

《试论峨眉山佛教五妙共相与建设人间佛教(汤明嘉、王荣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