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与社会相适应,得以生存发展。峨眉山佛教“三个中心”属于寺院系统,为佛教徒栖身修行之所,是佛教徒内心修为的清净之地,所以具有宗教的神圣性。而“五妙共相”又属于文化范畴,是教化众生是一种手段,面向红尘,有其明显的世俗特征。“三个中心”与“五妙共相”的结合,统一将其纳入道场的建设范畴,使其圆融不二、染净合一。
大佛禅院的构建就体现了佛法出世和入世的有机统一,是“人间佛教”思想在寺院建设中的体现。大佛禅院在规划设计时,永寿法师就在思考这个问题:
把佛法理念与寺院布局结合起来:即佛教理念空间化,建筑布局功能化。把整个禅院划分成 “人间”和 “净土” 两个区域, “净土”是佛教徒修出世法的空间,是弘扬、传承佛法的庄严道场;“人间”是在家信众和游人修入世法的空间,是感受佛法、广种佛田的场所。用“人间净土”模式来倡导“人间佛教”精神。【注1】
大佛禅院由朝拜修行、文化教育、园林休闲三大区域组成。三个部分具有不同的目标、功能和属性,阐述了永寿法师建设“人间净土”的思想理念,其中前者称为“人间净土”,具有佛教出世间的属性;后二者为众生的“心灵家园”,突显佛教入世间的特征,以三大区域来实现教育、文化、修持、弘法、慈善功能。把整个大佛禅院的文化内涵概括为“一座寺院、三个区域和五个功能”。这一功能区分圆融了佛教出世与入世的关系,是当今中国佛教寺院建设的一次创新。
【注1】《大佛禅院》编辑委员会:《大佛禅院》,峨眉山佛教协会编,2008。
四、“五妙共相”的形成及特点
1、峨眉山佛教音乐
峨眉山佛教音乐是佛教梵呗的继承和发展。峨眉山寺院的早晚课诵、普佛、焰口、供天等佛事与山外寺院相差不大,唱腔主要有“四川腔”和“下江腔”之分:四川腔通常用于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大部分寺院;下江腔流行于北方和江浙一带,范围较广。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宗教政策的落实,本山老一辈僧人陆续回山,重振家风,带来了空林、宝光、昭觉等丛林的梵呗风格,就是所谓的“南腔北调”。
峨眉山佛教徒对梵呗的教习,有集体和个人。除个人相互研唱外,大小丛林都有专设制度,每年定期、定时、定学习主题,不能随意更改,口传心受的专司者是维那,师师相承。近年来,峨眉山佛教协会对梵呗音乐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邀请有关音乐专业人士共聚峨眉,创作了一批以佛教文化内容为题材的优秀作品,经常在大佛禅院举办各种形式的佛教音乐会,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2、峨眉山茶道
四川是茶的发祥地,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茶树,佛教又把茶文化发扬光大。唐宣宗时,峨眉山昌福禅师就创立峨眉山茶道,编有茶道律谱《峨眉茶道宗法清律》;北宋时期,四川昭觉寺圆悟克勤国师将茶禅结合,提出了“茶禅一味”之说;峨眉山圣水阁果悟禅师曾作《茶之缘》;明朝峨眉山宝昙国师与朱元璋的茶缘鲜为人知。明神宗年时,别传和尚将峨眉山茶贡奉朝中,使该茶被列在明朝贡茶册上,神宗皇帝曾御赐万年寺茶园数亩,,每年采焙雪茗进贡。上世纪50、60年代,朱德、陈毅、贺龙元帅在曾先后到该寺品茶。著名的峨眉山“竹叶青”茶,就是陈毅元帅在品茶时信口命的名。目前万年寺仍有茶园,盛产茗茶。
处于成都平原西南的峨眉山,山清水秀,地理位置特殊,茶文化历史悠久,茶道代有传承。茶道是峨眉山佛教徒修身养性、参禅悟道的一种特殊方式。为更好地传承光大峨眉山茶道、传承家风,大佛禅院建有“菩提心茶香世界”。茶香世界是一个独立的园林体系,园内以一景观水池为主体,池形呈汉字篆体的“心”字,水表慈悲,以水表心。池中心有菩提圣树一株,水与树构成了具有哲理的“菩提心”心境。“菩提心茶香世界” 占地6000多平方米,环境清幽,布局雅致,是品茗的理想之地。
3、峨眉山素斋
素斋既素食,具有养身净心之功效,是二十一世纪所推崇的健康环保食品。峨眉山素斋是出家众的一种日常菜肴,改革开放后,随着旅游业的兴旺,人们的消费需求在变,不少人在提倡素食,古刹内的千年素食终于走出观堂。
峨眉山素斋的一个最大特点,原材料取自本地,未受到污染,是标准的绿色环保食品。
峨眉山素食菜品出名的有近百种,做工精细,雕刻精湛,色、香、味俱佳,以万年寺和大佛禅院最有代表性,具有峨眉山素食文化特色。仙峰寺的雪水泡菜,万年寺、圣水禅院的泉水豆花历史悠久,大佛禅院的“罗汉大斋”闻名遐迩。
4、峨眉武术
止戈为武,禅武合一,武以禅为最高境界,禅以武为悟入之门。通过对武术的习练,可以调心养心,并可由浅入深,悟入禅之意境,使人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峨眉武术与少林武术和武当武术被誉为中华武术的三大流派,具有极高的知名度。佛教传入峨眉山以来,出家人就一直将武术作为学修功课之一,他们把禅的意境融入到习武练拳中,心注一境,导引令身柔,行气令其活,禅拳合一,修心养性。
峨眉山是峨眉武术的发祥地,武僧辈出,著名的有淡然法师、德源长老、白云禅师、普恩禅师等。关于峨眉武术的创始人,据《峨眉山志》记载:战国时期的司徒玄空,仿山中灵猴的姿态创“峨眉通臂拳”,这是有史记载的中华武术第一人。司徒玄空因常穿白衣,弟子尊称其为“白猿祖师”, 所创立的通臂拳、猿公剑流传至今而不衰。
中峰寺的淡然法师是峨眉山最早习武僧人之一。淡然法师原为北朝东魏孝静帝年间的“镇南将军”, 因受权贵迫害,避祸来峨嵋山出家,在山只修行习武,将自己的武艺传授与他人,所山上武风盛行。唐宋年间,峨眉山佛道并存,僧道在参禅修道之余,经常练习拳脚弄枪使棒,主要是强身健体,其次为保护寺观。佛道两家在武艺切磋中、取长补短、各创新路,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峨眉武术。
峨眉武术皆具道家之动功和佛家之静功,有一套动静结合的练功方法。峨眉山金顶寺白云禅师的“峨眉十二庄”,就是根据道家内养练丹术、导引吐纳和佛门动静气功的功法而创。
南宋时期,峨眉山德源长老武艺高强,他模仿山中白猿的敏捷动作,创编了一套 “白眉拳”,著有《峨眉山拳术》,形成了峨眉武术理论雏形,在武林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和风格。
明末清初,峨眉武术的拳种和流派大有发展。峨眉山白龙洞湛然法师博采众家之长,融合自身特点写了《峨眉拳谱》,把峨眉武术概括为“一树开五花,五花八叶扶,皎皎峨眉月,光辉(风义)满江湖”,其中“八叶”指八个具有不同拳术技击风格的门派、“五花”指流传于不同地区的五个流派(指各拳种主要流传的五个地区)。明末抗倭名将唐顺之观峨眉武术表演后,写下了“峨眉道人拳歌”一诗,诗中记述了峨眉拳从起式到收式的整个表演过程,以及身法、击法、呼吸、节奏等各个环节,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到民国时期,峨眉武术仍然得到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非常重视峨眉武术传承和发展,将峨眉武术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峨眉山佛教协会是这笔宝贵遗产的当然继承者。2010年初,峨眉山佛教协会作为主要发起人发起成立了“峨眉武术联合总会”,当年4月26日在峨眉山大佛禅院召开了成立大会,会上决定建立峨眉武术祖师殿、陈列室、研究及培训机构,为天下峨眉武术爱好者建立一个习武修行的心灵家园、认祖归宗的吉祥地。
5、峨眉山书画、诗词歌赋、建筑、园艺
峨眉山是历代书画名家、文人骚客的钟情之地,留下了许多歌咏峨眉山的佳作。佛教自古与书画有缘,如近代的张大千、徐悲鸿、黄胄、关山月、程十发等等,大千居士曾数住山中,以翰墨赞誉峨眉。嘉洲画家李琼久先生,与佛教情缘深厚,年年入往山中,逐步形成了以峨眉山水灵气为基础的“嘉洲画派”。2008年,峨眉山佛教协会在大佛禅院成功举行了“中国峨眉山佛教书画篆刻艺术作品展”,收藏佳作500剩余件。
峨眉山是 诗词歌赋、楹联的宝库。2002年峨眉山佛教协会收集编成的《峨眉山诗》,诗中收录了自唐以来的诗作1908首,作者多达587位。还有不少历代名人和居士写下游记和词作:如唐朝的李白、杜甫、贾岛、元稹;宋朝的苏轼、陆游、范成大;明朝的方孝孺、曹学佺、胡世安;清朝的谭钟岳、周洪模、蒋超、玄烨、何绍基、印光法师等等,民国更是层出不穷。作者在文中记叙了峨眉山神奇的自然景色和深邃的佛教文化,还有当时的寺院废存和僧人的修行状况等,是研究峨眉山历史文化的宝贵财富。
峨眉山佛教建筑风格独特,山中现存寺院近三十座,它们或巧构于溪涧之畔,飞架于山峰之崖间,闲卧于白云之上,隐藏于密林之中,或雄踞于都市之郊,依山就势,朴实无华,处处显现佛教缘起法则的烙印,许多寺院带有典型的川西南民居特色,与峨眉山水相融。雷音寺的吊脚楼、万年寺的无梁砖殿、清音阁的山水园林、金顶的卧云禅院、大佛禅院的皇家气魄……各领风骚。
峨眉山佛教非常重视寺院的园艺绿化。不少寺院花团锦簇、绿树成荫,有的寺院处在万顷林海、飞瀑流泉之中。位于市区的大佛禅院便是园林艺术的大观园。园中排列着三个形状不一的放生池,水面波光荡漾,园区宁静,气质柔美,整个园内动静相宜,静谧中蕴含生机,活泼中显露含蓄。园中栽植有大量珍稀树木,外围有上千棵珍贵银杏,枝繁叶茂,环绕红墙,许多珍贵花木、翠竹、草种散落在林间角落,张显着灵动和生机,显示出禅之意境。
结 语
1986年,由于党的宗教政策落实,根据峨眉山佛教的发展需要,在峨眉山佛协第五届理事会上,提出了发展峨眉山佛教的新构想,并改变了原有的传统管理模式。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着手进行新的丛林建设,重点是遗产保护、金顶改造、新建十方普贤,特别是大佛禅院的恢复重建落成,使峨眉山佛教的发展日新月异,文化建设蒸蒸日上。进入新纪后,永寿法师站在历史的高度,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峨眉山佛教“三个中心”的建设理念,在“三个中心”初步完成后,又作了发展峨眉山佛教“五妙共相”的规划,以形成 “一座名山、三个中心、五妙共相”的发展格局,在佛教教理教义上对佛教文化的出世间与入世间关系作了更高层次的圆融,形成了峨眉山佛教融“人间净土”、“心灵家园”为一体的人间佛教模式,是峨眉山佛教建设的总纲,对峨眉山佛教甚至中国佛教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试论峨眉山佛教五妙共相与建设人间佛教(汤明嘉、王荣益)》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