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人间佛教思想内在理路探析及其现代性审视
缪方明
禅宗慧能学派将追求出离生死以达到涅癭寂静的宗教目的,在理论与实践上,坚定地转化为当下主体就在人世间呈现佛性的自身实践,倡导“真心是净土”,摆脱以往将“成佛”看成只是“往生净土”的消极观点,使其人间佛教意蕴以独有的特色在当时佛教中凸显出来。通过知性的分析可以看出,禅宗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并非是脱离社会的孤魂,其真心是净土的观念,在现代性社会中依然具有独特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人间佛教;禅宗;慧能学派;现代性
[中图分类号]B94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0)12-0057-05
缪方明(1974—),男,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与人间佛教。(江苏南京 210095)
本文系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现代人间佛教研究”(项目编号:SK09009)的阶段性成果。
禅宗人间佛教思想研究,学术界已有进展,不过多从儒佛之间关系入手。本文侧重于佛教思想本身,去梳理、厘清人间佛教的理论脉络,并立于现代性语境探讨其现实性意义。联系本文所要考察之主题来看,禅宗将追求出离生死以达到涅癭寂静的宗教目的,在理论与实践上,坚定地转化为当下主体就在人世间呈现佛性的自身实践。进而言之,禅宗力图摆脱以往将“成佛”看成只是“往生净土”的消极观点,将涅癭成佛的路径安放在当下积极自立、自信的自我升华中,由此使其人间佛教意蕴以独有的特色在当时佛教中凸显出来。不过,在高扬现代性的当下,如何去关注与思考禅宗人间佛教思想的现实性意义,是我们知性面临着的一个极富挑战性的难题。
一、禅宗人间佛教思想的基点:真心是净土
如果说,在禅宗之前的佛教是通过各种理论来迂回曲折地论证涅癭即世间的话,那么,禅宗则直接宣言:“真心是净土”[1](P338) ,即将成佛后所进入的理想世界直接安放在人间主体人之心性上。在笔者看来,禅宗如此径直倡导净土就在人间的思想,原因在于防止人们消极遁世而逃避建设社会的责任。当时许多学佛者还是将了断生死痛苦、速入到永久解脱之彼岸,作为此生主要的修行目标。在他们的眼里,佛教还只是帮人们脱离人间,进入理想世界的一个自了、自度的法门,现实的人世间对他们而言,只是一片秽土,根本不值得留恋,就更谈不上用心去变革、建设与完善。对此现象,《坛经》有云:“使君礼拜又问:“弟子见僧道俗,常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西方,请和尚说,德生彼否
望为破疑”。大师言:“使君听,惠能与说,世尊在舍卫国,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只为下根,说近说远,只缘上智,人自两重,法无不名。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生彼,悟者自净其心,所以言佛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使君,东方但净心无罪,西方心不净有愆。迷人愿生东方,西者所在处并皆一种。心但无不净,西方去此不远。心起不净之心,念佛往生难到。除恶即行十万,无八邪即过八千,但行真心到如禅指。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
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
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顿教大乘,念佛往生路遥,如何得达
”[2]可见,当时学佛者的动机基本上在于:常念阿弥陀佛以求往生到西方极乐净土世界。同时,我们可以看出,在慧能的语境中还存有这样几层重要意涵:(1)往生西方净土的思想,只是针对尚处在迷惑未开悟之人而言的一种方便教法,目的是让他们知道佛教的理想世界是什么;(2)净土世界,不在于遥远的彼岸,而在于当下心净,心净即真心,真心即是净土;(3)心净的路径就是在人间除十恶、行十善;(4)悟行大乘佛法宗旨,即能证入佛道,反之,只靠念佛求往生则难以实现佛陀之道。总之,慧能学派强调,念佛称号以求往生只是一种消极的学佛方式,断灭自身以“死”进入佛界更是误区,很难籍此实现佛教的目的,理想的世界应存在于当下个体之真心之呈现中。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当禅宗将彼岸佛土直接交由当下主体承担时,从逻辑上而言,就必然会深入到对当下个体本性意义之探究上。对此,禅宗明确认为当下个体之本性即为佛性。“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1](P337)尽管现实中存在的个体有着极大的差异,但在禅宗看来,每个人的本性在本质上依然都是无差别的佛性,而这种本性对当下主体的意义就在于能主动觉悟到,佛性不是遥远天外的异物,而是在自家身上,如果现实社会中的主体能对此识别、领悟,那么当下呈现的真心就不仅仅是佛性,也是理想的世界——净土。
应该说,这种对当下主体“真心”的肯定,实际上也就是对当下个体在人间成就佛陀之道的一种重视与认可,使得人们将往生西方净土的执著与兴趣拉回到对当下主体在人间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的探寻上,从而重视依据当下的现实社会去实现佛教的终极目的,此亦诚如有学者所言:“这种直接把佛性归结于现实人性的做法和思想,是迥异其趣的。而把眼光从抽象本体转向人,又导致了中国佛教的另一个根本性变化,即由传统的注重出世,一改而成为注重入世,倡即世间求解脱。”[2](P37) 显然,禅宗慧能学派希望籍“真心就是净土”的理念,防止人们因自身的消极断灭而导致人世间的消沉与空寂。
二、禅宗人间佛教思想的践行:当下显真心,人间成佛道
在明确了当下主体之终极价值就在于依存人间成就佛道之后,如何将潜在的真心(佛性)在现实中呈现出来
对此,禅宗把解决问题的重点放在现实个体之心上,因为当下之心尽摄一切诸法,所以就应依此去顿显真心——真如本性。人们又该如何具体地从自家个体之心去顿显真心呢
对此,禅宗慧能学派主要从两个层面做了进一步的诠释。
首先,用般若智慧来观照自身心内的真心,从而当下直入佛境,此诚如其所细论:“三世诸佛十二部经,云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性悟,须得善知识示道见性。若自悟者,不假外善知识。若取外求善知识望得解说,无有是处。识自心内善知识,即得解。若自心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即有教授。汝若不得自悟,当起般若观照,刹那间妄念俱灭,即是自真正善知识,一悟即知佛也。”[1](P341) 我们不难看出,在禅宗语境中有着这样重要的内涵:对于人人皆有的真心(佛性),需要“悟”与“见”,才能在当下的主体心性中呈现出来。如果当下主体是悟性极高的个体,则可以当下即“见”得自家心性就是真心;如果当下主体因天赋资质较弱等因素而不足以显示出真心的话,就需要借助善知识指示、启发而开悟,从而“见”到自家真心,即借助善知识的教育来破除使自家心性邪迷颠倒的妄念,从而让被遮蔽的真心呈现出来。
慧能学派进一步指出:“自性心地,以智惠观照,内外名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是解脱,既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悟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
无念法者,见一切法不着一切法,遍一切处不着一切处,常净自性,使六贼从六门走出,于六尘中不离不染,来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莫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传,即名边见。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顿法者,至佛位地。”[1](P341) 在禅宗慧能学派看来,在识得当下主体自家心性就是真心后,就意味着解脱,即“无念”,籍此无念可以扫除六境(色、声、香、味、触、法)中染污,使自身摆脱世间各种恶法侵蚀,在六尘中“不离不染”,从而以此见诸佛境界,至佛地。
在慧能学派语境中,是相当注重般若智慧在主体悟入佛境中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并揭示到:“何名般若
般若是智惠。一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惠即名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心中常愚,我修般若无形相,智惠性即是。……悟般若法,修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法身等佛。……般若常在不离自姓,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着。莫去谁妄,即自是真如姓用。知惠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见性成佛道。”[1](P340)在慧能学派看来,般若就是一种无念、无忆、无着的无分别智慧,若能以此观照一切诸法,即见自家本性的真如性用,从而当下成就佛陀之道。笔者要指出的是,禅宗这种高度重视般若智慧在成就佛道上的意义,显然是继承了空宗无分别的思想,同时结合时代的需要,以无念、无忆、无着的智慧建构起在人间成就佛道的价值与意义,从而解构掉“只求往生净土”的消极断灭论。这实际上就是禅宗人间佛教思想的主要意蕴与旨趣,不仅启发了晚近时代建设人生佛教的太虚法师,而且构成了当代人间佛教建设的理论源流。
其次,通过“心净”的路径来识得自家真如本性——真心。慧能学派认为当下主体之自家真如本性是清净无染的,只有先预设了自家本性即是清净的佛性,才能为“去染成净”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上的可操作性。既然当下主体的本性已经清净,为什么还要突出心净的功夫呢
这是因为,当下主体毕竟是现实社会中的人,在与外界相交往的过程中,容易因心分别执相,生起贪、嗔、痴等染法,从而使自家清净的真如法性隐覆、杂乱,而不能显现出来,人间社会中主体也因此不能当下即佛,即“自性常清净,日月常明,只为云覆盖上名下暗,不能了见日月星辰。”[1](P341)因此,禅宗慧能学派认为,只有通过心净的功夫,才能如拨云见日般见到自家清净的真如法性。
笔者要着重指出的是,在慧能学派语境中,这种当下主体自家心净的具体内涵主要体现为去恶行善的人间道德修养,即提倡以佛教语境中的四无量…
《禅宗人间佛教思想内在理路探析及其现代性审视(缪方明)》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