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于人間佛教 立足于淨化人心——“佛教與環保”演講會評述
惟賢
8月25日到27日,中國佛教協會在普陀山舉辦“佛教與環保”講演會,來自各地的佛教長老、專家學者和青年法師歡聚一堂,就“佛教與環保”問題發表論文,或給予點評,發揮高見;中國佛教協會組織有力,普陀山佛教協會熱情支持,各方面給予關照,使會議開得圓滿成功。這一演講會的舉辦,關系著佛教自身建設,關系到國家的建設,關系到人類的生存與世界的和平,具有深遠的曆史意義和現實意義。可以說是普陀山——也是全國前所未有的一次盛會,因緣非常殊勝!
下面,我就這次演講會的特點和內容等略談幾點意見。
一、演講會特點
1、在會上作演講的21名青年法師,都是全國各省市佛協推選的,有一定的代表性。
2、演講的論文引經據典,搜集資料廣泛,並能結合現實,有的放矢,文辭優美,內容精辟。可見付出了相當的腦力勞動。
3、演講內容本著佛教的正知正見,繼承和發揮了佛教教義,並在適應時代和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方面提出要實踐“人間佛教”的思想,意見一致,這確是難能可貴的收獲。
4、演說熱情,態度嚴肅,遵守時間,答問時熱烈而從容不迫;接受點評虛心誠懇,謙恭和藹,服從真理。這是佛教講學的優良傳統,體現了僧青年德行修養的提高,使我們欣喜地看到,中國佛教接班有人。
5、法師、專家學者的點評都非常認真,仔細評分,使演講者成績的認定比較客觀、公正。
二、論文的特點
1、闡發“佛教與環保”的理論和觀點主要有十個方面:
(一)根據華嚴等大乘經典,提出“衆生平等、心境一如、依正不二”,教育人們內心要充滿平等和慈悲,息滅貪瞋癡叁毒,淨化環境、消滅汙染,並提倡戒殺放生,說明“世上多殺生,必有刀兵劫”。
(二)提出:人們錯誤的生命觀,導致錯誤的行爲,使空氣、水源等環境受到汙染,自然受到破壞,人類本身也遭到惡果。指出:淨化環境,必先淨化內心。
(叁)提出應建立“重人重生,物我一體”的生命觀,興無緣慈,運同體悲的精神。說到“人與自然應高度和諧統一,許多佛國名山、人間仙境,都是佛教保護生態環境實踐的典型”。
(四)根據《維摩诘經》“心淨故國土淨”、《彌勒下生經》對人間淨土的描繪,提出要淨化人間實現人間淨土。並指出由淺入深的修行次第,達到以無我消除貪瞋癡,實現宇宙圓融和諧的境界。
(五)提出以佛教教義爲中心,扭轉人們錯誤的人生觀、價值觀。主張生活儉樸,以道德倫理作心靈的導航,並例舉趙樸老、弘一法師平生勤儉樸素的生活,爲學習的典範。
(六)提出“依正雙修,就是福慧雙修,以達到福慧莊嚴”,及“慈悲爲根本”,一切動、植物和有情、無情之物都必須和諧共存,並引證唐代希遷禅師“無情成佛”的思想。曆代祖師把荒山開辟成爲莊嚴清淨的道場,全國各名山寺院就是環保的榜樣,寺廟園林綠化環境幽美,使人置身于清涼的境界,清除煩惱,增加智慧。有的還舉出曆史上佛教居士白居易、蘇東坡築堤、美化環境、利益人民的事例。
(七)指出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崇尚自然”、佛教的“緣起無我”和因果規律,都說明宇宙萬象是一種和合共生的關系,人類應和平共處。我們要運用般若智,根據衆生和社會現實施設教化,促進環境保護。
(八)提出只有人心淨化,人類才可得到安祥和幸福。依正不二,依隨正轉,是解決環保的根本辦法。
(九)提出要統一思想,使趙樸老提倡的人間佛教思想發揚光大,莊嚴國土,利樂有情。並引證江澤民總書記在紀念中國共産黨八十周年大會上提出的“要促進人和自然的協調與和諧”,以及“叁個代表”的思想。
(十)提倡綠色文明,共建美好家園,以緣起觀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並引證華嚴經的因陀羅網爲喻,闡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重重無盡,“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的法界觀。
2、提出六項實現環保的辦法:
(一)提倡戒殺放生、素食養生、消除汙染。
(二)寺廟要以祖師爲典範,加強植樹造林,美化環境。
(叁)促進精神文明建設,以德治國,普及五戒十善、慈悲和平的教育。
(四)積極提倡和參與建設一個“中華佛教林”,其中包括開展慈善公益事業。
(五)成立“綠色協會”,以宣傳和加強綠化工作。
(六)引證印順法師提出的要推廣僧團六和中的“見和同解,戒和同行,利和同均”的叁原則,認爲將之實行于民間各團體中,爲實現人類和平、保證環境淨化的根本。
叁、不足之處
1、論文闡發理論較多,而具體辦法較少。
2、個別人在答辯中情緒沖動,不待別人說完即進行爭辯,不夠冷靜。
3、個別論點,如對心與境、佛教的修心和環保的關系這一根本問題觀點不明,認識模糊,亟待澄清。我們應該以佛陀說的“心生法生、心滅法滅;心染國土染,心淨國土淨”爲聖言量,這是根本的正見和正信。
4、人間佛教的提出未舉出具體內容,不免抽象化、概念化。
這裏要說明的是,人間佛教是趙樸老繼承和發展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的理念而提出的,包括佛教可以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叁個優良傳統,即農禅並重、學術研究、國際友好交往。更具體說,還包括佛教的自身建設,如信仰建設、道風建設、教製建設、人才建設、組織建設以及文化教育、慈善公益事業等。如此,佛教才能跟上時代,與國家的“科技建國”、“西部大開發”等相適應,才能更好地發展佛教事業。
總之,這次“佛教與環保”演講會開得很成功,很圓滿,大家提高了認識,統一了思想和行動,增進了團結。
最後,再次向中國佛協、普陀山佛協、各位專家學者,以及青年法師們、居士們致以誠摯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