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律與自由
文/中臺女衆佛教學院研究所一年級 見雨法師
戒律,是諸佛如來的大慈悲。透過持守佛陀的教誡,生命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明辨客塵
一般人在心境轉換的當下,總以爲是自己在作抉擇:看見溫暖的顔色,情緒轉向柔軟;聞到怡人的香味,嘴角不經意泛起微笑。直到發現,環境中沒有溫暖的色系,情緒無法緩和;生活中沒有激昂的音樂,心情無法振奮;沒有安神的沈香,念頭便趨浮動──赫然警覺:感官在刺激的溫床中,早已失去了自主的能力!
原來,我們很少能真正決定什麼,只是常隨著所遭遇的環境作出反應而已。給予外在環境這麼大權力,致使自己無法作主的──竟是自己的欲望。隱藏在眼、耳、鼻、舌、身、意中的欲望,分分秒秒地攀緣外在的色、聲、香、味等塵境,而沒有防備的自覺,就在欲望一點一滴的偷襲下,漸漸地麻痹了。于是“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這看似自由,實際上卻是戕害覺性的見解,正是自由最大的障礙。
真正的自由
真正的自由,不在于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而是當我們受到欲望引誘,想做什麼,卻能自製的不爲所動。一旦失去自覺,我們就失去了自由,不僅失去自我控製的意志,更無法管理情緒;只有覺性存在,我們才不會被欲望僞裝的假自由所欺瞞。戒爲無上菩提本,有了戒律,自覺即有了嚇阻欲望偷襲的盾牌,如此,自製力與情緒管理也于其間漸漸成熟。透過持戒,能養成不隨順習氣的意志,因持戒清淨而益加明澈的慧眼,更能輕易地辨別真正的需求與欲望的幻化,一旦認清想要與需要,自製與情緒管理的定力自然具足。
成熟的情緒管理與自製力,即是真自由、真自在,能于一切時中任運無礙。孔子七十能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心中的欲求與世間的和諧無有一絲違犯沖突,這是真自由;諸佛菩薩因其所願,能弘範叁界,度脫衆生,這是大自在。真自由與大自在皆由持戒清淨而來,戒律實乃爲解脫之因,自在是持戒之果,只有真持戒才得大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