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律的核心思想及其作用
智淵
佛教是比較強調實踐的宗教。戒律就是一種重要的修行實踐。釋迦佛逝世前即囑咐弟子們要以戒爲師。如今去聖時遙,正當末法;人心不古,戒律松弛,這是佛教界面臨的一個大問題。學習戒律,特別要懂得製戒的緣起及戒律的開遮持犯,許多大德就此問題論述甚多。在這裏,我主要想就戒律的精神實質是什麼以及如何發揮戒律積極的作用談點認識;用質高明。
梵語屍羅(Sila)譯作戒,毘奈耶(Vinaya)譯作律。在我國常戒律合稱,泛指佛教爲出家,在家信徒製定的一切戒規。
佛教在釋迦牟尼時代已擁有一個數千人的僧團。爲了保持僧團的和合及修行的需要,佛陀根據印度當時的社會情況和僧團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因時因地因人隨緣製定了一系列的戒規。佛湼槃後,僧團在如何遵循戒律的問題上發生了分歧和爭執(部派佛教最初即因此而産生),隨著佛教的發展,這個問題日益突出。爲了使戒律系統化、製度化和統一化,佛教的大德長老們經過多次大規模的結集(集體整理審定),形成了宏篇巨製的律藏,它作爲叁藏之一而流傳至今,對佛教的傳播和發展産生了巨大的影響。
在古印度的五部律典中;只有迦葉遺部的廣律沒有譯過來,在余四部律都有漢本,它們是:
1《十誦律》六十一卷,薩婆多部律,姚秦時弗若多羅、鸠摩羅什譯;
2《四分律》六十卷,昙無德部律,姚秦時佛陀耶舍,竺佛念譯;
3《摩诃僧祗律》四十卷,窟內上座部律,東晉時佛陀跋陀羅,法顯譯;
4《五律》叁十卷,彌沙塞部律,劉宋時佛陀什、竺道生譯。
其中,《四分律》在我國研究最多、弘揚最廣。唐朝以前,律學一般認爲屬于小乘教,經過道宣律師以大乘教義闡釋四分律並予大力弘揚,從而創立了中國大乘八大宗派之一律宗,成爲全國佛教僧侶統一的行爲規範。
戒律是佛教徒爲著修行而自覺遵守的行爲規範,一般分爲比丘戒(250條)、比丘尼戒(348條)、菩薩戒(十重四十八輕戒)、沙彌沙彌尼戒(十條)、八戒、五戒、叁昄戒等類別。它的作用是調整身心,使身心養成良好的習慣。不只要避開宗教上,道德上的過失與不善,在經濟,法律及肉體健康方面,也不做與理想相違的事。戒律的本意就是防非止惡。
戒、定、慧稱爲叁無漏學。漏即煩惱,以叁字能對治煩惱,故稱無漏學。叁學中戒學爲基礎,《中阿含·七車經》說:“以戒淨故得心(定)淨,心淨故得見(慧)淨。”可見戒字在佛教徒的修持中占有極爲重要的地位。
除了防非止惡的作用外,戒也有行善的意思。止惡的戒稱爲止持戒或律儀戒;行善的戒稱爲作持戒或作善戒。在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中,律藏就是由止持戒(經分別)及作持戒(犍度部)構成的。以後大乘佛教興起,更發展了戒的利他的一面,把或劃分爲叁聚淨戒:攝律儀戒(止惡)、攝善法戒(行善),饒益有情戒(利他),這主要指十善戒或菩薩戒中止惡、行善、利他的叁個方面,這使戒的意蘊更加圓滿,更富有積極的意義。
十善的內容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此叁條屬身業),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绮語(此四條屬口業),不貪、不嗔、正見(此叁條屬意業)。在一切戒律中,這十善戒是德行之根本。如《十善業道經》說:“言善法者,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爲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業道。”十善戒的重要性于此可見。近代一些大德高僧從人本思想出發,提倡人間佛教,強調立足人生,勤修五戒、十善,行菩薩道,廣修四攝,六度乃至叁十七道品,這是很有意義的。
從形式上看,東南亞各國佛教,我國漢族地區的佛教、西藏地區的佛教以及日本、朝鮮等國的何佛教都有一些差別乃至很大的差別。這是在佛教發展中必然産生的現象。各個國家,各個民族乃至各個地區都有其傳弘的一文化和風俗習慣,佛教爲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不得不結合當地的文化特點和風俗習慣,因地製宜地傳播教義。隨著時代的發展,佛教一方面在不斷地適應社會,一方面又不斷地影響社會,從而形成了豐富多彩的佛教文化和各各不同的行爲規範。有些行爲規範已不適應當代社會了,但有些根本性的戒規尤其是十善戒所體現的戒律精神在今天仍有著積極的意義,因此我們應該予以尊重和發揚。
從原始佛教以來,經過部派佛教到大乘佛教,最有名的一首偈是《七佛通誡偈》:“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個偈子高度概括了戒律的止惡、行善,
自利利他的枋心思想。根據這種思想,佛教不僅應該而且能夠適應社會的發展。現代社會一方面是科學倡明,人們的經濟生活,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另一方面,政治鬥爭,社會犯罪,生態失衡以及原子戰爭都在時刻威脅著人們,人們生活緊張、精神空虛,社會道德觀念談薄。在這樣一個社會,佛教戒律的止惡,行善,利他的精神將有助于人們協調身心,過上一種甯靜,和睦、互助、健康的道德生活。當代佛教徒也應該本著這一精神去改善自己的社會形象,更好地弘揚佛法,莊嚴國土,利樂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