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正對戒律的態度
一、端正對戒律的態度
當前佛教界,對戒律缺乏一種正確的態度。有人認爲戒律是佛製的,只有佛陀才有資格決定它的取舍,其它人只有遵守的份,不可以做任何增減;也有人認爲戒律早就過時,不適用了,學習它、弘揚它,沒有什麼實際意義。這兩種看法,都嚴重阻礙了戒律的繼承和發展。
戒律是佛製的,但佛教的戒律並不是佛陀創立僧團時就製定好的。佛教僧團早期是沒有戒律的,直到僧團成立五年之後,因爲有位比丘犯了淫戒,從此佛教僧團才有了第一條戒律。隨著僧團隊伍的龐大,僧團成分的複雜,不如法的現象越來越多,佛教的戒律也隨著一條條的製定出來了。每條戒律的産生都有它特定的因緣,不是憑空製定的。佛經說:毗尼是因緣所顯。既然是因緣所顯,就有它的局限性。因爲任何一種因緣,都只能在一種特定的時空中存在,它包括了文化傳統、政治背景、風俗習慣、時尚愛好等種種因緣。既然如此,我們就不能機械地去繼承它。
另外“戒律過時論”也是錯誤的。佛陀製戒是針對衆生的煩惱習氣,人雖然有古今中外的不同,但人和人類社會存在的問題,往往有其共通性。任何一個社會都存在戰爭、謀殺、偷盜、搶劫、強奸、婚外戀、詐騙的現象,這些行爲會發生在許多人的身上,你能說哪個時代不曾發生過這種事?哪個國家不曾發生過這種事?回答當然是否定的。原因是什麼呢?因爲凡人都有貪瞋癡。只要有貪瞋癡存在的地方,就會有殺盜淫妄的出現。
佛教的戒律分止持和作持兩個部分。止持的內容是以殺盜淫妄爲核心。作持的內容,除了維護僧團的和諧,一方面是爲了輔助止持,以完成防非止惡的修行;另一方面是爲了破除僧伽對于物質環境的貪著,如受持、說淨等法門的安立。凡人最大的特點是貪著,修行最大的障礙也是貪著,這個問題對于古今中外的人來說,只要是凡人,都是一樣的。你能說戒律沒有它存在的價值嗎?
正確地對待戒律,就是一方面要認識到它的局限性,同時還要認識到它的普遍性。了解它的局限性,就懂得如何去繼承,而不會機械地接受、生硬地實行,導致戒律在實踐中的艱難。了解它的普遍性,就不會覺得戒律是過時、不適用了,而是懂得如何根據佛陀製戒的根本精神,開遮持犯的原理,來繼承和弘揚戒律,發揮戒律在現實僧團中的作用。
二、律學典籍的現代化
佛法的弘揚要契理契機,佛陀說法非常重視契理契機,佛教在任何一個時代,或任何一個地區的弘揚,也都非常重視契理契機性。正因爲如此,一味平等的佛法,才能展現出千姿百態。也就是說:佛教在任何一個時代,或任何一地區的弘揚,都有它的特定方式,如西藏的密教,南傳的聲聞乘教法,中國魏晉南北朝的格義佛教,隋唐的宗派佛教,無不是契機的産物。
今天我們要弘揚佛法,自然也應該重視契理契機。所謂戒律的契機,用現代的話說,也就是戒律的現代化工作。縱觀佛教在古今中外的弘揚,其契機大概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思想的契合,一是形式的契合。思想的契合,要看某個特定時空的文化背景、風俗習慣,以及人們生命中的需要;形式的契合,一句話就是,當時人們最容易接受的方式。
當前佛教界對戒律普遍存在陌生感、畏懼感,原因是什麼?原因是對戒律的無知。造成無知的原因很多,其中律典難讀便是主要原因之一。戒律是僧伽的生活方式、行爲的規範,它本來應該是很簡單、很實用的。假如生活在原始佛教時期的僧團,如果不想達到律師的水平,保證你不要用多長時間,就能大概了解戒律的生活是怎麼一回事。因爲戒律在當時是一種日常生活,它和吃喝拉撒一樣,構成僧伽生活的全部,有誰不熟悉吃飯呢?
可現在的情形不同了,戒律不是在生活中,而是在書本上。學習戒律沒有辦法從生活中去學,必須通過啃書本。即使啃通了書本,在當今的佛教界,也只能作紙上談兵。不論情況如何,學習戒律首先還是要啃書本。弘揚戒律眼前必須要做的,是律學典籍的現代化工作。其依據的標准,就是現代人最容易接受的方式。這就是對于律學典籍,要能夠運用現代人整理文獻的學術規範、現代人使用的語言,對它進行全面的編輯、整理,讓大家都有能力閱讀它。
叁、傳戒必須結合學戒
談到弘揚戒律,鼓勵佛弟子持戒,與持戒相關的是受戒。不過說到受戒、持戒,這還只是個人的行爲,想要弘揚戒律,還得從僧團的傳戒談起。傳戒是僧團中最隆重的一種羯磨形式,是出家在家七衆弟子取得資格的必要手續。如法傳戒是保證如法持戒的基礎。如法傳戒,受戒者才有能力納受戒體,有了戒體才有防非止惡的功能。
當今佛教界的傳戒,大多不是很如法,這多多少少地影響到戒律的實行。在《律藏》中有《受戒犍度》,南山律《行事鈔》有《受戒緣集篇》,都詳細說明了受戒的條件和程序。其中最基本的要求,比如戒和尚要懂得戒律、持戒清淨;羯磨如法,戒子們有強烈渴求得戒的心理,戒子與和尚在作羯磨時,必須達到心理上的默契等。
再看看目前的佛教界,每年有十個左右地方傳戒,傳戒的和尚大多都不懂得戒律。傳戒和尚戒體是否清淨,也只有天才知道。整個羯磨是否如法呢?外行人看去還不錯,假如按戒律的標准來衡量,恐怕會有很多問題。中國佛教自明末以來,傳戒依據的典籍是《叁壇正範》。《叁壇正範》是在南山律失傳的情況下編寫的,它參照了大乘佛教修行的許多儀軌的內容,又把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合在一起受,整個作法異常隆重,但作法者因爲對主次事先缺乏交待,一場法會下來,受戒者往往不得要領。
受戒是比丘資格的取得,但並不是比丘身分的完成。按戒律規定,比丘受戒之後,必須要經過五年學戒,不離依止,以造就僧格的養成,這對于每一個僧伽是必須的。律中甚至規定沒有學習戒律,不可以學習經論。這是明確規定了受戒之後,必須學戒。可是,今天的教界,有些戒和尚、剃度和尚不懂得戒律,就傳戒、收徒弟了。他們哪裏有能力教授弟子們學戒,培養他們的僧格呢?
一般佛學院的教學,也都是以教授佛學知識爲主。佛學院開設的課程中,主要是以大乘經論居多,如《金剛經》、《六祖壇經》、《維摩經》、《解深密經》、《楞嚴經》、《法華經》,以及《大乘起信論》、《唯識叁十頌》、《攝大乘論》、《中論》等,戒律只占課程中的一小部分,而這種學習也只是知識性,並非實踐性的。
有的人受戒之後,以爲一切都完成了,他從來都不會去考慮學戒、誦戒、持戒。因爲僧團沒有這種氛圍,也很少有人勸他要這麼幹。有的人受戒之後,想學戒,想過一種戒律的生活,但很難找到這樣的環境。那麼如何弘揚戒律呢?我覺得應該從受戒入手,也就是作爲傳戒道場,要把傳戒與學戒結合起來。
傳戒應該由律宗道場來承擔,戒和尚也必須是精通戒律者。傳戒道場每一次傳戒,都必須負責戒子們戒律的學習。一次傳戒參加的人數不宜太多,我看最多一百人至兩百人。傳戒結合學戒,那麼戒期恐怕要長一些,至少要兩個月至叁個月。一方面合理地安排戒律課程的學習,希望在短時間之內,戒子們能對戒律有個大概的了解;另一方面營造一種良好的戒律生活氛圍,使戒子們在受戒期間,能真正感受一下戒律的生活是怎麼一回事。倘能給他們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他們將來也許能認真持戒,或發心研究戒律、弘揚戒律,也未可知。
在傳戒的同時,附帶講授戒律。戒子受戒之後,對戒律是否有印象,關鍵就要看授戒期間給戒子們留下什麼印象:比如如法的持戒氛圍,對戒律知識較全面的了解等,我覺得這是振興戒律的根本。因爲學戒、持戒、弘揚戒律都在人。人有戒律意識,一切才好辦;假如人沒有戒律意識,說什麼都是沒有用的。
四、建立律學的模範道場
時下有一些從律學道場出來的僧尼,在教界生存感覺很困難。原因是什麼?因爲教界缺乏持律的氛圍。持律的僧尼走到一些道場,往往不爲大衆所理解,甚至有些人會覺得你這人怪怪的,標新立異,與衆不同。這裏有戒盲的成分,有些人根本沒有學過戒律,他們不懂得你這樣做有什麼意義。比如念佛的人會說:念一句阿彌陀佛就行了,持什麼律!參禅的人會說:一句話頭抓緊就好了,持什麼律!學教的人,大道理懂得多了,也不屑于持律。不參禅學教的人,有些從事寺院行政的管理,個別追逐名利聲色者,假如自己不持律,看到你們這些持律人,想必心中也不舒服,那你在這個道場還能住得好嗎?
戒律有止持與作持的兩個方面。止持的內容,主要是個人防非止惡的行持;而作持是團體的生活。比如一個僧團所在道場,首先要結界,也就是給僧團劃定一個共同活動的範圍。僧團的許多重要活動,如結界、布薩等,大衆都要參加,倘若有人不參加,這個活動就是不如法的。其它許多行事,也都不能離開大衆。就止持這一部分戒相,想如法實行,也不能離開大衆。因爲一個人持戒,不太可能做到不犯,犯了必然要忏悔,戒經上說:忏悔才能清淨,忏悔才能安樂。如何忏悔呢?戒律中所說的忏悔,是作法忏,不是和佛菩薩說說就行了,而是必須要通過大衆的力量。有的罪行需要四個比丘僧,通過作法才能忏除你的戒罪;有的罪行需要二十位比丘僧,通過如法忏除才能清淨。假如你所在的道場,大家都不懂得戒律,那你犯了戒如何是好呢?
佛陀建立的僧團,是以戒攝僧。按道理來說,每一個寺院,都應該是一個戒律的模範道場。因爲佛教的僧團,是用戒律來保證它的如法、清淨、和諧,在這基礎上,才能談得上修定、弘法、學術研究、慈善事業。可中國佛教自宋元以來,分禅、淨、律、密、教五類,學戒、持戒成了律宗道場的專利,非律宗道場很少去關心戒律的問題,這也造成了律宗衰落的主要原因。
今天的中國佛教,想要振興戒律,靠某個組織頒布一份紅頭文件…
《端正對戒律的態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