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端正對戒律的態度▪P2

  ..續本文上一頁,或靠某個大德登高一呼,恐怕都不會有太大的作用,蓋積重難返也。正因爲如此,多年來中國佛教界從中央到地方,雖然時有文件或一些大德們的呼籲,但效果總是不理想。要想振興戒律,我覺得必須從樹立律宗模範道場入手。除了這樣做,我不知道還有什麼辦法會是更好的。

  其實這是一個很平常的道理。就象某個政黨鬧革命,得先有革命根據地;弘揚戒律自然也需要先有律宗道場。國內目前雖然也有些模範的律宗道場,如福鼎太姥山的平興寺、臺中的正覺精舍、五臺山的普壽寺等,但數量太少。想一想偌大的中國,僅有少數幾個學律、持律的道場怎麼夠呢?何況他們又沒有發揮足夠的作用和影響。

  我覺得作爲律宗的模範道場,應該發揮這幾個方面的作用:一要有良好的持律氛圍,讓人一旦處身其中,終身難忘;二要擔當起中國佛教界如法傳戒的任務,並保證戒子們在短期之內,大概掌握並了解戒律的內容;叁要負責律學人才的培養,造就一批持律嚴謹、擅長開遮持犯的律師;四要整理律學典籍,負責律學知識的普及和推廣。

  律宗模範道場的建立,在偌大一個中國至少要有八處至十處,否則不成氣候。律宗道場最好建立在律宗的祖庭,如南京寶華山等地。因爲這些地方有祖師的影響在那裏,比較具有權威性和攝受力。道場最好選擇在山林曠野之中,道場的建築以古色古香爲宜,道場的生活條件盡量簡樸。

  五、培養一批律學人才

  佛教的弘揚關鍵是人才。祖師們早就說過:人能弘道。縱觀佛教的弘揚史,也在證明這樣一種道理。高僧輩出時期,一定是佛教最興旺的時代,如中國南北朝、隋唐之際;相反,若教界人才凋零,佛教一定處于衰落的時候。從佛教發展的整體情況來看是這樣,從一個宗派的弘揚來看又何嘗不是如此。也許這一點大家都很清楚,所以趙樸老在談到當前佛教界的首要問題時一再強調:第一是培養人才,第二是培養人才,第叁還是培養人才。

  律宗道場要擔當律學人才的培養。戒律不只是一種知識,更是一種生活。戒律雖是個人止惡行善的修持,但必須要有團體的持律氛圍做後盾。離開了實際生活,離開了團體的持律氛圍,談學戒、持戒都只是一句空話。這就說明了爲什麼現在許多佛學院也都開設有戒律課,可是卻很難培養出學員的持戒意識。

  學戒必須在律宗的模範道場。由律宗模範道場培養律學人才,對戒律的學習,不只是一種戒律知識的了解,更主要是戒律的實踐,通達集體生活的規範,從而養成持律的生活習慣。這就不會把戒律變成一種空洞的書面知識學習,而是通過生活中學習。戒律的每一條規定,每一種羯磨行事是否可行,都可以通過實際生活來檢驗。在生活的檢驗中,才知道某一條戒可行與不可行,某一種羯磨行事可行與不可行。假如實行起來很困難,可以根據佛陀製戒的精神,以及其它廣律,做相應的調整。

  培養律學人才的方法,應該是傳統與現代的結合。我們所說的傳統,當然是指佛教的優良傳統,而非陳規陋習。律學人才的培養,先要養成其僧格。按戒律規定:五年學戒,不離依止。這就是一個很好的傳統,現代教育中培養研究生也采用這樣的方法。報考研究生先要選一位導師,作爲你幾年研究生學習生涯的依止。同樣的,受戒後也要依止和尚,或選擇一位依止的老師,作爲你的依止,直到僧格養成。

  律學人才的培養,還是可以采用現代的教育方式,辦律學院,按研究生的培養方式,有基礎課、公共課、專業課。基礎課和公共課由其它老師講授;專業課由依止和尚傳授。導師既負責你專業的學習,又監督你的生活。在成績的考核上,既要重視學生五年來對戒律知識的掌握,更要從禀辦羯磨能力、戒律在生活中的實踐情況去考核。全面合格了,才能准予畢業。

  當前社會上或佛教界培養人才,都很時髦留洋,一般都留歐、留美、留日,我是不太提倡的。西洋人的學術研究方法,有可取之處,但他們的研究態度,對我們學佛修行、完善僧格來說幫助不大。因此我主張:律學院的學生,學到一定的程度,可以送他們到南傳佛教國家,如斯裏蘭卡、緬甸、泰國等地去生活半年到一年。那裏保存了原始佛教僧團生活的風貌,讓他們體驗一下原始僧團的戒律生活。

  律學人才不能只懂得戒律,同時還要有教理知識、教史知識、現代社會的法律法規知識。法義與律製是修行趣向解脫的兩個部分,猶如人的眼睛與四肢的關系。其中法義如眼睛,律製如四肢。戒律是基礎,只會持戒,沒有定和慧,是不能成就解脫的,所以八正道中以正見爲首。而曆代大德對戒律的弘揚有貢獻的,大多深入經藏,如近代的慈舟、弘一大師,精通戒律的同時,又擅長《華嚴》。因爲研究戒律的人假如沒有教理的智慧指導,難免流于教條、機械。

  六、整理現代的僧伽規範

  佛教從印度傳到中國,在南北朝的兩百多年間,四部廣律先後譯傳。按道理來說,戒律本身的內容是夠豐富了。有趣的是,中國的高僧大德們,一方面鼓吹戒律的權威性,不斷翻譯廣律與律論,注釋和弘揚律學典籍;但同時又在律學之外製訂了許多製度,如南北朝時期的“僧製”,隋唐之際禅宗製定的“清規”,以及在清規之外的“共住規約”。在中國佛教史上,這些製度與戒律並行,甚至比戒律占有更爲重要的地位。

  在佛弟子的心目中,戒律似乎比經典更具神聖性。經典除了佛說,也通弟子說、天人說等,而戒律只有佛陀才有資格製定。迦葉尊者在結集律藏時說:佛陀製訂了不得刪除;佛陀未製不得增加。這似乎成了千古名訓。因此,佛教的經典,在佛教史上不斷的被結集出來,經典的數量一直在增加;而戒經的內容,永遠都還是那些。

  戒律的弘揚,由于過分的重視其神聖性,反而會失去其生活性。我覺得重視戒律的神聖性,還不如重視戒律的生活性、實用性。毗尼因緣所顯,揭示了戒律不應該是一種固定不變的東西。所以佛陀臨終時,有“小小戒可舍”之說,《五分律》中也有關于隨時毗尼與隨方毗尼的遺訓。佛陀說:雖是我所製,余方不爲清淨者,不必行;雖非我所製,余方清淨者,則必行之。

  基于這樣一個前提,自部派佛教到中國的祖師大德們,因時因地的不同,對戒律也作出了不同的诠釋,最具代表性的是南山律。南山律是道宣律師根據中國盛行的大乘佛教思想,以《四分律》爲根本,參照大小乘叁藏典籍,建立起的一種契合中國人實行的戒律。惜宋元以後這些律典散失,沒能在佛教界很好地實行。清末民初雖然從海外請回,刻印流通,但研究者不多。時至今日,一般的出家人要讀懂這些文字,都顯得費勁,更免談依教奉行了。

  古德能根據各時代的需要,整理或製訂出當時佛教界律儀或僧製,今天的僧人爲什麼就不能呢?每一個時代的僧伽,都擔負著每一個時代佛法弘揚的使命。由于曆代高僧大德們的努力,才使得佛法一代代傳下來;作爲今天的僧伽,我們應該思考一下,我們的肩上擔負著什麼樣的使命。

  我們應該有足夠的魄力,承擔起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整理出一套適合現代人實踐的律儀。當然這裏所說的整理,既不同于前面所說的典籍的現代代,也不同于古代中國的大德們另立僧製。因爲我覺得,從佛陀製戒的精神來看,戒律與當今民主、平等、自由的社會,完全相適應。雖然也有一些做法,在現代的社會實行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但從修行和解脫的角度來說,卻完全有必要這樣做。

  整理出適合現代人實行的戒律,需要注意幾個方面:一要重視佛陀製戒的精神,以及每一條戒律製訂的因緣。二要廣泛參考各種律典、律論,乃至大小乘經論中的律儀思想。叁要考慮現實社會的情況。四要避免機械、教條、空泛。五要重視實用性、可行性。我覺得南山律的整理方式就非常好。《行事鈔》全文二、叁十篇,每篇討論一個內容。其實,我們也可以仿效《行事鈔》的體例,對戒律中的每一個問題,每一種行事,用現代人最容易接受的方式,獨立成篇地整理出來。

  七、結 說

  長期以來,大多數人對戒律的態度是敬而遠之,主要原因是對戒律不了解。假如有學戒、持戒的氛圍,相信多數人一定會改變這種做法。佛教的僧團,是法製、平等、民主、自由的團體。沒有戒律,僧團將會是一盤散沙,而個人的解脫也得不到保證,今天佛教僧團的情況已是如此。所以,振興戒律已是刻不容緩。我們希望佛教界更多的有心人士,能投入這一偉大的事業中

《端正對戒律的態度》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