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或靠某个大德登高一呼,恐怕都不会有太大的作用,盖积重难返也。正因为如此,多年来中国佛教界从中央到地方,虽然时有文件或一些大德们的呼吁,但效果总是不理想。要想振兴戒律,我觉得必须从树立律宗模范道场入手。除了这样做,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办法会是更好的。
其实这是一个很平常的道理。就象某个政党闹革命,得先有革命根据地;弘扬戒律自然也需要先有律宗道场。国内目前虽然也有些模范的律宗道场,如福鼎太姥山的平兴寺、台中的正觉精舍、五台山的普寿寺等,但数量太少。想一想偌大的中国,仅有少数几个学律、持律的道场怎么够呢?何况他们又没有发挥足够的作用和影响。
我觉得作为律宗的模范道场,应该发挥这几个方面的作用:一要有良好的持律氛围,让人一旦处身其中,终身难忘;二要担当起中国佛教界如法传戒的任务,并保证戒子们在短期之内,大概掌握并了解戒律的内容;三要负责律学人才的培养,造就一批持律严谨、擅长开遮持犯的律师;四要整理律学典籍,负责律学知识的普及和推广。
律宗模范道场的建立,在偌大一个中国至少要有八处至十处,否则不成气候。律宗道场最好建立在律宗的祖庭,如南京宝华山等地。因为这些地方有祖师的影响在那里,比较具有权威性和摄受力。道场最好选择在山林旷野之中,道场的建筑以古色古香为宜,道场的生活条件尽量简朴。
五、培养一批律学人才
佛教的弘扬关键是人才。祖师们早就说过:人能弘道。纵观佛教的弘扬史,也在证明这样一种道理。高僧辈出时期,一定是佛教最兴旺的时代,如中国南北朝、隋唐之际;相反,若教界人才凋零,佛教一定处于衰落的时候。从佛教发展的整体情况来看是这样,从一个宗派的弘扬来看又何尝不是如此。也许这一点大家都很清楚,所以赵朴老在谈到当前佛教界的首要问题时一再强调:第一是培养人才,第二是培养人才,第三还是培养人才。
律宗道场要担当律学人才的培养。戒律不只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生活。戒律虽是个人止恶行善的修持,但必须要有团体的持律氛围做后盾。离开了实际生活,离开了团体的持律氛围,谈学戒、持戒都只是一句空话。这就说明了为什么现在许多佛学院也都开设有戒律课,可是却很难培养出学员的持戒意识。
学戒必须在律宗的模范道场。由律宗模范道场培养律学人才,对戒律的学习,不只是一种戒律知识的了解,更主要是戒律的实践,通达集体生活的规范,从而养成持律的生活习惯。这就不会把戒律变成一种空洞的书面知识学习,而是通过生活中学习。戒律的每一条规定,每一种羯磨行事是否可行,都可以通过实际生活来检验。在生活的检验中,才知道某一条戒可行与不可行,某一种羯磨行事可行与不可行。假如实行起来很困难,可以根据佛陀制戒的精神,以及其它广律,做相应的调整。
培养律学人才的方法,应该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我们所说的传统,当然是指佛教的优良传统,而非陈规陋习。律学人才的培养,先要养成其僧格。按戒律规定:五年学戒,不离依止。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传统,现代教育中培养研究生也采用这样的方法。报考研究生先要选一位导师,作为你几年研究生学习生涯的依止。同样的,受戒后也要依止和尚,或选择一位依止的老师,作为你的依止,直到僧格养成。
律学人才的培养,还是可以采用现代的教育方式,办律学院,按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有基础课、公共课、专业课。基础课和公共课由其它老师讲授;专业课由依止和尚传授。导师既负责你专业的学习,又监督你的生活。在成绩的考核上,既要重视学生五年来对戒律知识的掌握,更要从禀办羯磨能力、戒律在生活中的实践情况去考核。全面合格了,才能准予毕业。
当前社会上或佛教界培养人才,都很时髦留洋,一般都留欧、留美、留日,我是不太提倡的。西洋人的学术研究方法,有可取之处,但他们的研究态度,对我们学佛修行、完善僧格来说帮助不大。因此我主张:律学院的学生,学到一定的程度,可以送他们到南传佛教国家,如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地去生活半年到一年。那里保存了原始佛教僧团生活的风貌,让他们体验一下原始僧团的戒律生活。
律学人才不能只懂得戒律,同时还要有教理知识、教史知识、现代社会的法律法规知识。法义与律制是修行趣向解脱的两个部分,犹如人的眼睛与四肢的关系。其中法义如眼睛,律制如四肢。戒律是基础,只会持戒,没有定和慧,是不能成就解脱的,所以八正道中以正见为首。而历代大德对戒律的弘扬有贡献的,大多深入经藏,如近代的慈舟、弘一大师,精通戒律的同时,又擅长《华严》。因为研究戒律的人假如没有教理的智慧指导,难免流于教条、机械。
六、整理现代的僧伽规范
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在南北朝的两百多年间,四部广律先后译传。按道理来说,戒律本身的内容是够丰富了。有趣的是,中国的高僧大德们,一方面鼓吹戒律的权威性,不断翻译广律与律论,注释和弘扬律学典籍;但同时又在律学之外制订了许多制度,如南北朝时期的“僧制”,隋唐之际禅宗制定的“清规”,以及在清规之外的“共住规约”。在中国佛教史上,这些制度与戒律并行,甚至比戒律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
在佛弟子的心目中,戒律似乎比经典更具神圣性。经典除了佛说,也通弟子说、天人说等,而戒律只有佛陀才有资格制定。迦叶尊者在结集律藏时说:佛陀制订了不得删除;佛陀未制不得增加。这似乎成了千古名训。因此,佛教的经典,在佛教史上不断的被结集出来,经典的数量一直在增加;而戒经的内容,永远都还是那些。
戒律的弘扬,由于过分的重视其神圣性,反而会失去其生活性。我觉得重视戒律的神圣性,还不如重视戒律的生活性、实用性。毗尼因缘所显,揭示了戒律不应该是一种固定不变的东西。所以佛陀临终时,有“小小戒可舍”之说,《五分律》中也有关于随时毗尼与随方毗尼的遗训。佛陀说:虽是我所制,余方不为清净者,不必行;虽非我所制,余方清净者,则必行之。
基于这样一个前提,自部派佛教到中国的祖师大德们,因时因地的不同,对戒律也作出了不同的诠释,最具代表性的是南山律。南山律是道宣律师根据中国盛行的大乘佛教思想,以《四分律》为根本,参照大小乘三藏典籍,建立起的一种契合中国人实行的戒律。惜宋元以后这些律典散失,没能在佛教界很好地实行。清末民初虽然从海外请回,刻印流通,但研究者不多。时至今日,一般的出家人要读懂这些文字,都显得费劲,更免谈依教奉行了。
古德能根据各时代的需要,整理或制订出当时佛教界律仪或僧制,今天的僧人为什么就不能呢?每一个时代的僧伽,都担负着每一个时代佛法弘扬的使命。由于历代高僧大德们的努力,才使得佛法一代代传下来;作为今天的僧伽,我们应该思考一下,我们的肩上担负着什么样的使命。
我们应该有足够的魄力,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整理出一套适合现代人实践的律仪。当然这里所说的整理,既不同于前面所说的典籍的现代代,也不同于古代中国的大德们另立僧制。因为我觉得,从佛陀制戒的精神来看,戒律与当今民主、平等、自由的社会,完全相适应。虽然也有一些做法,在现代的社会实行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从修行和解脱的角度来说,却完全有必要这样做。
整理出适合现代人实行的戒律,需要注意几个方面:一要重视佛陀制戒的精神,以及每一条戒律制订的因缘。二要广泛参考各种律典、律论,乃至大小乘经论中的律仪思想。三要考虑现实社会的情况。四要避免机械、教条、空泛。五要重视实用性、可行性。我觉得南山律的整理方式就非常好。《行事钞》全文二、三十篇,每篇讨论一个内容。其实,我们也可以仿效《行事钞》的体例,对戒律中的每一个问题,每一种行事,用现代人最容易接受的方式,独立成篇地整理出来。
七、结 说
长期以来,大多数人对戒律的态度是敬而远之,主要原因是对戒律不了解。假如有学戒、持戒的氛围,相信多数人一定会改变这种做法。佛教的僧团,是法制、平等、民主、自由的团体。没有戒律,僧团将会是一盘散沙,而个人的解脱也得不到保证,今天佛教僧团的情况已是如此。所以,振兴戒律已是刻不容缓。我们希望佛教界更多的有心人士,能投入这一伟大的事业中
《端正对戒律的态度》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