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正对戒律的态度
一、端正对戒律的态度
当前佛教界,对戒律缺乏一种正确的态度。有人认为戒律是佛制的,只有佛陀才有资格决定它的取舍,其它人只有遵守的份,不可以做任何增减;也有人认为戒律早就过时,不适用了,学习它、弘扬它,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这两种看法,都严重阻碍了戒律的继承和发展。
戒律是佛制的,但佛教的戒律并不是佛陀创立僧团时就制定好的。佛教僧团早期是没有戒律的,直到僧团成立五年之后,因为有位比丘犯了淫戒,从此佛教僧团才有了第一条戒律。随着僧团队伍的庞大,僧团成分的复杂,不如法的现象越来越多,佛教的戒律也随着一条条的制定出来了。每条戒律的产生都有它特定的因缘,不是凭空制定的。佛经说:毗尼是因缘所显。既然是因缘所显,就有它的局限性。因为任何一种因缘,都只能在一种特定的时空中存在,它包括了文化传统、政治背景、风俗习惯、时尚爱好等种种因缘。既然如此,我们就不能机械地去继承它。
另外“戒律过时论”也是错误的。佛陀制戒是针对众生的烦恼习气,人虽然有古今中外的不同,但人和人类社会存在的问题,往往有其共通性。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战争、谋杀、偷盗、抢劫、强奸、婚外恋、诈骗的现象,这些行为会发生在许多人的身上,你能说哪个时代不曾发生过这种事?哪个国家不曾发生过这种事?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凡人都有贪瞋痴。只要有贪瞋痴存在的地方,就会有杀盗淫妄的出现。
佛教的戒律分止持和作持两个部分。止持的内容是以杀盗淫妄为核心。作持的内容,除了维护僧团的和谐,一方面是为了辅助止持,以完成防非止恶的修行;另一方面是为了破除僧伽对于物质环境的贪着,如受持、说净等法门的安立。凡人最大的特点是贪着,修行最大的障碍也是贪着,这个问题对于古今中外的人来说,只要是凡人,都是一样的。你能说戒律没有它存在的价值吗?
正确地对待戒律,就是一方面要认识到它的局限性,同时还要认识到它的普遍性。了解它的局限性,就懂得如何去继承,而不会机械地接受、生硬地实行,导致戒律在实践中的艰难。了解它的普遍性,就不会觉得戒律是过时、不适用了,而是懂得如何根据佛陀制戒的根本精神,开遮持犯的原理,来继承和弘扬戒律,发挥戒律在现实僧团中的作用。
二、律学典籍的现代化
佛法的弘扬要契理契机,佛陀说法非常重视契理契机,佛教在任何一个时代,或任何一个地区的弘扬,也都非常重视契理契机性。正因为如此,一味平等的佛法,才能展现出千姿百态。也就是说:佛教在任何一个时代,或任何一地区的弘扬,都有它的特定方式,如西藏的密教,南传的声闻乘教法,中国魏晋南北朝的格义佛教,隋唐的宗派佛教,无不是契机的产物。
今天我们要弘扬佛法,自然也应该重视契理契机。所谓戒律的契机,用现代的话说,也就是戒律的现代化工作。纵观佛教在古今中外的弘扬,其契机大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想的契合,一是形式的契合。思想的契合,要看某个特定时空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以及人们生命中的需要;形式的契合,一句话就是,当时人们最容易接受的方式。
当前佛教界对戒律普遍存在陌生感、畏惧感,原因是什么?原因是对戒律的无知。造成无知的原因很多,其中律典难读便是主要原因之一。戒律是僧伽的生活方式、行为的规范,它本来应该是很简单、很实用的。假如生活在原始佛教时期的僧团,如果不想达到律师的水平,保证你不要用多长时间,就能大概了解戒律的生活是怎么一回事。因为戒律在当时是一种日常生活,它和吃喝拉撒一样,构成僧伽生活的全部,有谁不熟悉吃饭呢?
可现在的情形不同了,戒律不是在生活中,而是在书本上。学习戒律没有办法从生活中去学,必须通过啃书本。即使啃通了书本,在当今的佛教界,也只能作纸上谈兵。不论情况如何,学习戒律首先还是要啃书本。弘扬戒律眼前必须要做的,是律学典籍的现代化工作。其依据的标准,就是现代人最容易接受的方式。这就是对于律学典籍,要能够运用现代人整理文献的学术规范、现代人使用的语言,对它进行全面的编辑、整理,让大家都有能力阅读它。
三、传戒必须结合学戒
谈到弘扬戒律,鼓励佛弟子持戒,与持戒相关的是受戒。不过说到受戒、持戒,这还只是个人的行为,想要弘扬戒律,还得从僧团的传戒谈起。传戒是僧团中最隆重的一种羯磨形式,是出家在家七众弟子取得资格的必要手续。如法传戒是保证如法持戒的基础。如法传戒,受戒者才有能力纳受戒体,有了戒体才有防非止恶的功能。
当今佛教界的传戒,大多不是很如法,这多多少少地影响到戒律的实行。在《律藏》中有《受戒犍度》,南山律《行事钞》有《受戒缘集篇》,都详细说明了受戒的条件和程序。其中最基本的要求,比如戒和尚要懂得戒律、持戒清净;羯磨如法,戒子们有强烈渴求得戒的心理,戒子与和尚在作羯磨时,必须达到心理上的默契等。
再看看目前的佛教界,每年有十个左右地方传戒,传戒的和尚大多都不懂得戒律。传戒和尚戒体是否清净,也只有天才知道。整个羯磨是否如法呢?外行人看去还不错,假如按戒律的标准来衡量,恐怕会有很多问题。中国佛教自明末以来,传戒依据的典籍是《三坛正范》。《三坛正范》是在南山律失传的情况下编写的,它参照了大乘佛教修行的许多仪轨的内容,又把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合在一起受,整个作法异常隆重,但作法者因为对主次事先缺乏交待,一场法会下来,受戒者往往不得要领。
受戒是比丘资格的取得,但并不是比丘身分的完成。按戒律规定,比丘受戒之后,必须要经过五年学戒,不离依止,以造就僧格的养成,这对于每一个僧伽是必须的。律中甚至规定没有学习戒律,不可以学习经论。这是明确规定了受戒之后,必须学戒。可是,今天的教界,有些戒和尚、剃度和尚不懂得戒律,就传戒、收徒弟了。他们哪里有能力教授弟子们学戒,培养他们的僧格呢?
一般佛学院的教学,也都是以教授佛学知识为主。佛学院开设的课程中,主要是以大乘经论居多,如《金刚经》、《六祖坛经》、《维摩经》、《解深密经》、《楞严经》、《法华经》,以及《大乘起信论》、《唯识三十颂》、《摄大乘论》、《中论》等,戒律只占课程中的一小部分,而这种学习也只是知识性,并非实践性的。
有的人受戒之后,以为一切都完成了,他从来都不会去考虑学戒、诵戒、持戒。因为僧团没有这种氛围,也很少有人劝他要这么干。有的人受戒之后,想学戒,想过一种戒律的生活,但很难找到这样的环境。那么如何弘扬戒律呢?我觉得应该从受戒入手,也就是作为传戒道场,要把传戒与学戒结合起来。
传戒应该由律宗道场来承担,戒和尚也必须是精通戒律者。传戒道场每一次传戒,都必须负责戒子们戒律的学习。一次传戒参加的人数不宜太多,我看最多一百人至两百人。传戒结合学戒,那么戒期恐怕要长一些,至少要两个月至三个月。一方面合理地安排戒律课程的学习,希望在短时间之内,戒子们能对戒律有个大概的了解;另一方面营造一种良好的戒律生活氛围,使戒子们在受戒期间,能真正感受一下戒律的生活是怎么一回事。倘能给他们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他们将来也许能认真持戒,或发心研究戒律、弘扬戒律,也未可知。
在传戒的同时,附带讲授戒律。戒子受戒之后,对戒律是否有印象,关键就要看授戒期间给戒子们留下什么印象:比如如法的持戒氛围,对戒律知识较全面的了解等,我觉得这是振兴戒律的根本。因为学戒、持戒、弘扬戒律都在人。人有戒律意识,一切才好办;假如人没有戒律意识,说什么都是没有用的。
四、建立律学的模范道场
时下有一些从律学道场出来的僧尼,在教界生存感觉很困难。原因是什么?因为教界缺乏持律的氛围。持律的僧尼走到一些道场,往往不为大众所理解,甚至有些人会觉得你这人怪怪的,标新立异,与众不同。这里有戒盲的成分,有些人根本没有学过戒律,他们不懂得你这样做有什么意义。比如念佛的人会说:念一句阿弥陀佛就行了,持什么律!参禅的人会说:一句话头抓紧就好了,持什么律!学教的人,大道理懂得多了,也不屑于持律。不参禅学教的人,有些从事寺院行政的管理,个别追逐名利声色者,假如自己不持律,看到你们这些持律人,想必心中也不舒服,那你在这个道场还能住得好吗?
戒律有止持与作持的两个方面。止持的内容,主要是个人防非止恶的行持;而作持是团体的生活。比如一个僧团所在道场,首先要结界,也就是给僧团划定一个共同活动的范围。僧团的许多重要活动,如结界、布萨等,大众都要参加,倘若有人不参加,这个活动就是不如法的。其它许多行事,也都不能离开大众。就止持这一部分戒相,想如法实行,也不能离开大众。因为一个人持戒,不太可能做到不犯,犯了必然要忏悔,戒经上说:忏悔才能清净,忏悔才能安乐。如何忏悔呢?戒律中所说的忏悔,是作法忏,不是和佛菩萨说说就行了,而是必须要通过大众的力量。有的罪行需要四个比丘僧,通过作法才能忏除你的戒罪;有的罪行需要二十位比丘僧,通过如法忏除才能清净。假如你所在的道场,大家都不懂得戒律,那你犯了戒如何是好呢?
佛陀建立的僧团,是以戒摄僧。按道理来说,每一个寺院,都应该是一个戒律的模范道场。因为佛教的僧团,是用戒律来保证它的如法、清净、和谐,在这基础上,才能谈得上修定、弘法、学术研究、慈善事业。可中国佛教自宋元以来,分禅、净、律、密、教五类,学戒、持戒成了律宗道场的专利,非律宗道场很少去关心戒律的问题,这也造成了律宗衰落的主要原因。
今天的中国佛教,想要振兴戒律,靠某个组织颁布一份红头文件…
《端正对戒律的态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