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律对现代僧青年的重要性
妙海
绪 言
从佛教诞生到现在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佛教能在这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能够令正法久住于世间的根本保证就是“戒律”。当佛陀在涅槃之前,阿难请教佛三件大事,其中之一就是:佛灭度之后以何为师?而佛陀遗教言:我灭度之后,所有佛弟子皆以“戒”为师。因此,在我们的比丘戒牒之首页就说:“佛陀住世,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戒为师。防非止恶,戒为根本;转凡成圣,戒乃舟航。”又《华严经》亦云:“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坚持于净戒,是则如来所赞叹。”所以,“戒”是续佛慧命,绍隆佛种的根本。
既然“戒律”是正法久住的根本保证,那做为一个佛弟子就应当必须受持戒律,尤其对于一个僧人来说更为重要。使青年僧人能够成为绍隆佛种、续佛慧命的弘法人材。受持戒律最重要的使学戒和认识戒律对一个僧人的重要性。明白了佛陀制戒的目的和作用,才能如法如律的持戒清净。如果不明白学戒、持戒的意义所在,那只能是一种形式上的持戒,视条文为戒律。这样就成了舍本逐末,也违背了佛陀制戒的本意。对于僧青年来说戒律更为重要,戒律能够使一个僧青年茁壮成长,成为法门龙象的根本保证。因此,为了使佛教能够在二十一世纪更加兴隆,是我们僧青年不可推谢的责任。我们若要挑起二十一世纪的这项弘法重任,就必须从根本上着手——“戒律”
一、制戒的缘起
俗话说:“钢刀虽利,不斩无罪之人”。戒律也是如同国家法律一样,不是无缘无故的制定的,每一条戒律的制定都是有一定的原因和理由。也不是凭空想像一次制定出几百条戒律的,而是逐渐的在实际生话日积月累总结而成。本来佛教最初的几年是没有戒律的,因为佛初成道时众生善根深厚,一旦闻到佛法就能证到初果成为圣者,已断无明惑而能分辨是非对错,自己能够约束自己,是不需要戒律来约束的。所以经云:“初果耕地,虫离四寸。”如同守法的公民是不用法律约束的,但是社会之大也有不守法的人,就不得不制定法律来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公民的利益。佛教有戒律也是如此,由于僧团的壮大和比丘僧众的自我约束力不够,为了使能够维护僧团的清净庄严和比丘僧的戒体不失,佛才根据比丘们所犯的错误而一条一条的制成戒条,使比丘不能再有毁犯。这样就逐渐形成了佛教的戒律。
佛最初制定的第一条戒律是“淫戒”。据《僧祗律》记载:“世尊于毗舍离城,成佛五年,冬分第五半月十二日,中食后东向坐一人半影,为长者耶舍迦兰陀子制。”因为耶舍迦兰陀子出家之后回家看望父母时,其母为了能传宗接代,便强迫迦兰陀子与原妻同居而失了戒体,佛知道后就制定了淫戒。其它戒律也是一样,由某一个比丘所犯佛才制定。从此之后佛教就开始有了戒律,并且由于僧团的扩大,僧侣善根越来越浅,犯戒的比丘也越来越多,佛教的戒律也就越制越多。比丘犯那一条佛就制那一条戒,就这样为了使僧团清净庄严,比丘戒体不失,佛制定了比丘戒,使所有的比丘皆不得毁犯。由此可知,佛教有戒律并不是本来就有,而是由于比丘犯戒才为犯戒比丘而特别制定,为了防止其他比丘犯同样的错误,便成了僧团比丘共同的戒律。
菩萨戒不同与比丘戒,菩萨戒是诸佛之共法,三世诸佛皆以菩萨戒而成佛。菩萨戒不是某一尊佛所制,而是诸佛共同所制,本来就是如此。而比丘戒则是根据事实的需要而特意制定的,并不是佛预先就制定好的。因为如果是不犯便制戒,那就不是出于僧团的需要。而是出于佛陀的强制性而制,这样就失去了戒律的本意。根据大乘律典记载,舍利弗先请佛制戒,佛陀则说无犯不需制戒。如《五分律》卷一中说:“舍利弗,我此众中,未有未曾有法;我此众中,最小者得须陀洹。诸佛如来,不以未有漏法而为弟子结戒。”这说明戒律对于一个比丘来说是非常的重要。同时也是以比丘的实际需要出发,综合大家的共同缺点而制成。皆是有效并且非常切合实际的,对僧团的庄严和戒体的清净具有重要保证作用。
因此,佛陀最初的制戒并不是盲目的制戒而是有对治性所制。凡是佛所制的所有戒律对每一个比丘来说都是有切身的利益。虽然每一条戒律的制定和出现,其制戒的缘起、所犯的比丘、犯戒的经过和意义各不相同,但所制成的戒律却都是经过僧团大众的共同羯磨由佛陀亲自制定,然后由僧团统一实行并且共同监督。犯戒者必须在布萨时白众忏悔,才能获得戒体的清净与大众共居。所以戒律的制定,不仅是对佛弟子的一种约束,而实际上也是一种解脱之道,同时也是僧团的防腐剂。若无戒律作为比丘生活轨范的准则,那僧团将失去一定统摄和教化的纲领。概括而言,制戒的缘起是由比丘所犯之后而由佛陀亲自制成戒律,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僧团的清净庄严和比丘僧众的戒体不失。
二、戒律的意义及其根本精神
佛教的戒律如同国家的法律一样,是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和公民利益的根本保证。戒律若就佛教的僧团而言,使佛教能够存在于世间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且使佛教日益兴隆的根本所在。只有戒律的存在才能使正法久住于世间,能够令佛法不灭常住于世。戒律能够使佛弟子严禁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自我约束和严格要求自己。使一些比较放逸和散漫的比丘精进起来;使一些比较贪欲和不守佛法的比丘能够收敛起来;使一些不知上进只想混日子的比丘感到压力而精进修道;使一些混进佛教的恶性比丘强制改过自新,从此归向佛法正道。因此,戒律能够使佛子渐渐走向圣道,断除恶习气而修证佛果。
比丘为三宝之一的僧宝,是正法住世的象征。佛入灭之后令一切佛弟子皆以“戒”为师,有戒律存在即是有佛法住世。如《四分律戒本》所说:“稽首礼诸佛,及法比丘僧,今演毗尼法,令正法久住。”这就说明了戒律对佛教的重要性。综观古往今来,无数次佛教的法难和灭佛事件无不是以出家僧众持戒不严、僧团不和而造成。虽然也有外在的原因,但僧团自己的内部问题是主要原因,所以才会有被外侵的可能。如果出家僧众自己持戒精严,如法如律的修学佛法,外人就是想找借口也是很难。就此一例可见戒律对于僧团的重要性非同一般,学戒和持戒是每一位佛弟子修道的第一步。因此,《十诵律》云:“是故佛制比丘,五夏以前,专精戒律;五夏以后,若达持犯,能辨比丘事,方听习教参禅。”这是说明戒律乃佛法之基础,修学佛法必先学戒。所以《四分戒本》中也说:“世间王为最,众流海为最;众星月为最,众圣佛为最;一切众经中,戒经为最上。”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戒律”为佛法之首,也可见戒律对于佛法的重要之处。
“戒律”被列为经、律、论三藏之一,对于整个佛法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佛所说的法称为“经”,佛说经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在轮回之中不知出离的众生,脱离苦海得到解脱。众生被无明所障不知佛法之深意,故菩萨造论来释佛经。而众生虽知佛意,却因无始以来的贪、嗔、痴等烦恼所覆不能依法修学,故佛又制戒来约束自己,断除恶习烦恼证入圣道。因此,戒律的根本精神在于能够帮助众生得到解脱,以持戒清净而心清净,心净者则国土净,若能如此者,即便得到解脱。这说明若要得解脱成佛必须先要持戒清净,若持戒不清净者人身难得,何谈成佛得解脱。如《四分戒本》所言:“比如人毁足,不堪有所涉,毁戒亦如是,不得生天人。欲得生天上,若生人中者,常当护戒足,勿令有毁损。”
如果人人持戒,佛教必然兴隆昌盛。但是,在这末法时代提倡戒律的尊严实为困难,社会的繁杂和人们经济意识的严重,对戒律的观念已经成为一种形式。出家受戒好象只是一项必不可少的仪式而已,是取得一个比丘身份的证明书。至于受戒的意义和作用就不言而知了,认为也没有必要知道和学习。戒律是佛在世时所制,佛已入灭两千多年,其所制戒律也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只不过是出家成为僧人的一种形式而已。由于这种错误的认识和不正确的见解导致了佛教的衰败和灭亡。如果我们看看过去的历史就可以知道,历史上每一次的法难和灭佛事件无不是由于僧团戒律松散,争名夺利和贪图享受而忘记了自己的身份。使得僧团不和、佛门不净,给人们以不良影响,同时也失去了佛教的崇高精神。
如果要想佛教兴隆昌盛,戒律是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条件。只有出家僧人持戒清净,才能赢得世俗之人的尊敬和赞赏;只有重视戒律才能保持僧团的清净和庄严;只有大力弘扬戒律才能使佛法昌盛,正法久住于世间;只有认真学习和领会了佛陀制戒的意义和精神,才能够很好的持戒和精进修道。因此,作为一个佛弟子来说,爱护戒律应当如同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因为戒律是佛法的根本。所以《四分戒本》中说:“戒如海无涯,如宝求无厌;欲护圣法财,众集听我说。”
三、戒律对僧青年的意义和作用
所谓“戒”者,是止恶义,即有防非止恶和止恶行善之义。“律”者,法则、轨则之义,即令一切法有法可依,依法轨而行不至混乱。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即是此意,人生来由于恶劣环境的影响总有很多不良习气,要出家修道就必须先要断除这些不良习气。因此,出家者必须首先要受戒忏悔过去的罪业,使得身、口、意三业清净方能得戒。出家比丘一旦受戒得了戒体,就会得到诸佛龙天的护持,当比丘每破一条戒就会少一位护法神。只要此比丘对于二百五十条戒中仍有一条戒不舍,此护法就会永远护持左右,邪魔不得近身。由此可见,戒律对于出家僧众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和关键。
做为一位僧青年,由于出家资历较浅对于佛法的认识也不够全面,再者由于年龄较轻难勉总会心浮好动,对外面世界的诱惑难以抵制,对于修道来说实为不利。因此,戒律对于僧青年来说特别的重要。学…
《戒律对现代僧青年的重要性(妙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