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戒律對現代僧青年的重要性(妙海)

  戒律對現代僧青年的重要性

  妙海

  緒 言

  從佛教誕生到現在已經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曆史,佛教能在這兩千多年的曆史長河中經久不衰,能夠令正法久住于世間的根本保證就是“戒律”。當佛陀在涅槃之前,阿難請教佛叁件大事,其中之一就是:佛滅度之後以何爲師?而佛陀遺教言:我滅度之後,所有佛弟子皆以“戒”爲師。因此,在我們的比丘戒牒之首頁就說:“佛陀住世,以佛爲師;佛滅度後,以戒爲師。防非止惡,戒爲根本;轉凡成聖,戒乃舟航。”又《華嚴經》亦雲:“戒爲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若能堅持于淨戒,是則如來所贊歎。”所以,“戒”是續佛慧命,紹隆佛種的根本。

  既然“戒律”是正法久住的根本保證,那做爲一個佛弟子就應當必須受持戒律,尤其對于一個僧人來說更爲重要。使青年僧人能夠成爲紹隆佛種、續佛慧命的弘法人材。受持戒律最重要的使學戒和認識戒律對一個僧人的重要性。明白了佛陀製戒的目的和作用,才能如法如律的持戒清淨。如果不明白學戒、持戒的意義所在,那只能是一種形式上的持戒,視條文爲戒律。這樣就成了舍本逐末,也違背了佛陀製戒的本意。對于僧青年來說戒律更爲重要,戒律能夠使一個僧青年茁壯成長,成爲法門龍象的根本保證。因此,爲了使佛教能夠在二十一世紀更加興隆,是我們僧青年不可推謝的責任。我們若要挑起二十一世紀的這項弘法重任,就必須從根本上著手——“戒律”

  一、製戒的緣起

  俗話說:“鋼刀雖利,不斬無罪之人”。戒律也是如同國家法律一樣,不是無緣無故的製定的,每一條戒律的製定都是有一定的原因和理由。也不是憑空想像一次製定出幾百條戒律的,而是逐漸的在實際生話日積月累總結而成。本來佛教最初的幾年是沒有戒律的,因爲佛初成道時衆生善根深厚,一旦聞到佛法就能證到初果成爲聖者,已斷無明惑而能分辨是非對錯,自己能夠約束自己,是不需要戒律來約束的。所以經雲:“初果耕地,蟲離四寸。”如同守法的公民是不用法律約束的,但是社會之大也有不守法的人,就不得不製定法律來維護社會的安定和公民的利益。佛教有戒律也是如此,由于僧團的壯大和比丘僧衆的自我約束力不夠,爲了使能夠維護僧團的清淨莊嚴和比丘僧的戒體不失,佛才根據比丘們所犯的錯誤而一條一條的製成戒條,使比丘不能再有毀犯。這樣就逐漸形成了佛教的戒律。

  佛最初製定的第一條戒律是“淫戒”。據《僧祗律》記載:“世尊于毗舍離城,成佛五年,冬分第五半月十二日,中食後東向坐一人半影,爲長者耶舍迦蘭陀子製。”因爲耶舍迦蘭陀子出家之後回家看望父母時,其母爲了能傳宗接代,便強迫迦蘭陀子與原妻同居而失了戒體,佛知道後就製定了淫戒。其它戒律也是一樣,由某一個比丘所犯佛才製定。從此之後佛教就開始有了戒律,並且由于僧團的擴大,僧侶善根越來越淺,犯戒的比丘也越來越多,佛教的戒律也就越製越多。比丘犯那一條佛就製那一條戒,就這樣爲了使僧團清淨莊嚴,比丘戒體不失,佛製定了比丘戒,使所有的比丘皆不得毀犯。由此可知,佛教有戒律並不是本來就有,而是由于比丘犯戒才爲犯戒比丘而特別製定,爲了防止其他比丘犯同樣的錯誤,便成了僧團比丘共同的戒律。

  菩薩戒不同與比丘戒,菩薩戒是諸佛之共法,叁世諸佛皆以菩薩戒而成佛。菩薩戒不是某一尊佛所製,而是諸佛共同所製,本來就是如此。而比丘戒則是根據事實的需要而特意製定的,並不是佛預先就製定好的。因爲如果是不犯便製戒,那就不是出于僧團的需要。而是出于佛陀的強製性而製,這樣就失去了戒律的本意。根據大乘律典記載,舍利弗先請佛製戒,佛陀則說無犯不需製戒。如《五分律》卷一中說:“舍利弗,我此衆中,未有未曾有法;我此衆中,最小者得須陀洹。諸佛如來,不以未有漏法而爲弟子結戒。”這說明戒律對于一個比丘來說是非常的重要。同時也是以比丘的實際需要出發,綜合大家的共同缺點而製成。皆是有效並且非常切合實際的,對僧團的莊嚴和戒體的清淨具有重要保證作用。

  因此,佛陀最初的製戒並不是盲目的製戒而是有對治性所製。凡是佛所製的所有戒律對每一個比丘來說都是有切身的利益。雖然每一條戒律的製定和出現,其製戒的緣起、所犯的比丘、犯戒的經過和意義各不相同,但所製成的戒律卻都是經過僧團大衆的共同羯磨由佛陀親自製定,然後由僧團統一實行並且共同監督。犯戒者必須在布薩時白衆忏悔,才能獲得戒體的清淨與大衆共居。所以戒律的製定,不僅是對佛弟子的一種約束,而實際上也是一種解脫之道,同時也是僧團的防腐劑。若無戒律作爲比丘生活軌範的准則,那僧團將失去一定統攝和教化的綱領。概括而言,製戒的緣起是由比丘所犯之後而由佛陀親自製成戒律,其目的是爲了保護僧團的清淨莊嚴和比丘僧衆的戒體不失。

  二、戒律的意義及其根本精神

  佛教的戒律如同國家的法律一樣,是維護社會安定團結和公民利益的根本保證。戒律若就佛教的僧團而言,使佛教能夠存在于世間的一種表現形式,並且使佛教日益興隆的根本所在。只有戒律的存在才能使正法久住于世間,能夠令佛法不滅常住于世。戒律能夠使佛弟子嚴禁自己的言行舉止,做到自我約束和嚴格要求自己。使一些比較放逸和散漫的比丘精進起來;使一些比較貪欲和不守佛法的比丘能夠收斂起來;使一些不知上進只想混日子的比丘感到壓力而精進修道;使一些混進佛教的惡性比丘強製改過自新,從此歸向佛法正道。因此,戒律能夠使佛子漸漸走向聖道,斷除惡習氣而修證佛果。

  比丘爲叁寶之一的僧寶,是正法住世的象征。佛入滅之後令一切佛弟子皆以“戒”爲師,有戒律存在即是有佛法住世。如《四分律戒本》所說:“稽首禮諸佛,及法比丘僧,今演毗尼法,令正法久住。”這就說明了戒律對佛教的重要性。綜觀古往今來,無數次佛教的法難和滅佛事件無不是以出家僧衆持戒不嚴、僧團不和而造成。雖然也有外在的原因,但僧團自己的內部問題是主要原因,所以才會有被外侵的可能。如果出家僧衆自己持戒精嚴,如法如律的修學佛法,外人就是想找借口也是很難。就此一例可見戒律對于僧團的重要性非同一般,學戒和持戒是每一位佛弟子修道的第一步。因此,《十誦律》雲:“是故佛製比丘,五夏以前,專精戒律;五夏以後,若達持犯,能辨比丘事,方聽習教參禅。”這是說明戒律乃佛法之基礎,修學佛法必先學戒。所以《四分戒本》中也說:“世間王爲最,衆流海爲最;衆星月爲最,衆聖佛爲最;一切衆經中,戒經爲最上。”這些都充分說明了“戒律”爲佛法之首,也可見戒律對于佛法的重要之處。

  “戒律”被列爲經、律、論叁藏之一,對于整個佛法來說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佛所說的法稱爲“經”,佛說經的目的是爲了引導在輪回之中不知出離的衆生,脫離苦海得到解脫。衆生被無明所障不知佛法之深意,故菩薩造論來釋佛經。而衆生雖知佛意,卻因無始以來的貪、嗔、癡等煩惱所覆不能依法修學,故佛又製戒來約束自己,斷除惡習煩惱證入聖道。因此,戒律的根本精神在于能夠幫助衆生得到解脫,以持戒清淨而心清淨,心淨者則國土淨,若能如此者,即便得到解脫。這說明若要得解脫成佛必須先要持戒清淨,若持戒不清淨者人身難得,何談成佛得解脫。如《四分戒本》所言:“比如人毀足,不堪有所涉,毀戒亦如是,不得生天人。欲得生天上,若生人中者,常當護戒足,勿令有毀損。”

  如果人人持戒,佛教必然興隆昌盛。但是,在這末法時代提倡戒律的尊嚴實爲困難,社會的繁雜和人們經濟意識的嚴重,對戒律的觀念已經成爲一種形式。出家受戒好象只是一項必不可少的儀式而已,是取得一個比丘身份的證明書。至于受戒的意義和作用就不言而知了,認爲也沒有必要知道和學習。戒律是佛在世時所製,佛已入滅兩千多年,其所製戒律也就沒有什麼實際意義,只不過是出家成爲僧人的一種形式而已。由于這種錯誤的認識和不正確的見解導致了佛教的衰敗和滅亡。如果我們看看過去的曆史就可以知道,曆史上每一次的法難和滅佛事件無不是由于僧團戒律松散,爭名奪利和貪圖享受而忘記了自己的身份。使得僧團不和、佛門不淨,給人們以不良影響,同時也失去了佛教的崇高精神。

  如果要想佛教興隆昌盛,戒律是必不可少的一項重要條件。只有出家僧人持戒清淨,才能贏得世俗之人的尊敬和贊賞;只有重視戒律才能保持僧團的清淨和莊嚴;只有大力弘揚戒律才能使佛法昌盛,正法久住于世間;只有認真學習和領會了佛陀製戒的意義和精神,才能夠很好的持戒和精進修道。因此,作爲一個佛弟子來說,愛護戒律應當如同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因爲戒律是佛法的根本。所以《四分戒本》中說:“戒如海無涯,如寶求無厭;欲護聖法財,衆集聽我說。”

  叁、戒律對僧青年的意義和作用

  所謂“戒”者,是止惡義,即有防非止惡和止惡行善之義。“律”者,法則、軌則之義,即令一切法有法可依,依法軌而行不至混亂。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即是此意,人生來由于惡劣環境的影響總有很多不良習氣,要出家修道就必須先要斷除這些不良習氣。因此,出家者必須首先要受戒忏悔過去的罪業,使得身、口、意叁業清淨方能得戒。出家比丘一旦受戒得了戒體,就會得到諸佛龍天的護持,當比丘每破一條戒就會少一位護法神。只要此比丘對于二百五十條戒中仍有一條戒不舍,此護法就會永遠護持左右,邪魔不得近身。由此可見,戒律對于出家僧衆來說是多麼的重要和關鍵。

  做爲一位僧青年,由于出家資曆較淺對于佛法的認識也不夠全面,再者由于年齡較輕難勉總會心浮好動,對外面世界的誘惑難以抵製,對于修道來說實爲不利。因此,戒律對于僧青年來說特別的重要。學…

《戒律對現代僧青年的重要性(妙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