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律的思想
李世傑
一、戒律的意思
人生社會的最高理想,是以求最高「善」爲目標,戒律的根本精神,卽在于茲。經雲:「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諸惡莫作是「止持門」(止惡門),內容有男二百五十戒,女叁百四十八戒或雲五百戒,(都是出家人的具足戒)衆善奉行作持門(修善門),這是指受戒、說戒,安居等二十犍摩,犍摩(Khanda)是部分、編章、品、聚等意思一切戒律可攝爲止持、作持二門,所以戒律是「止惡修善的法律」的意思。
二、戒律的根本精神
止惡修善的究竟目的,是在于精神上的解脫,這叫做「涅槃」。佛教的根本立場,是一種「知行合一的智慧論」,有智無行是空論,有行無智是盲目的行爲,而佛教的修道論,是如實知見的證修論,佛教的戒律,是這實證修道的具體表現,由此修道而能證得宇宙的真理,這叫做「念戒解脫論」。
那末,佛教的道德,是解脫的道德,這是佛教道德與一般道德及法律所不同之處。但佛教的戒律精神,並不是刑罰主義,也不是報仇主義,也不是「威嚇主義」,卻是一種「教化主義」的方法。教化的目的,以保身清淨,少欲知足,勇猛精進,斷惡修善,令人生信,斷滅煩惱,保持教團的信用,護持正法趨向解脫爲目標。因此犯了戒律的人,實時忏悔,卽可謂罪。
戒律並不只是消極的止惡法,同時是具有積極的修道精神,尤其是大乘戒,發揮不少這一方面的精神,例如:殺戒之中,不但是殺他人有罪,就是自殺也有罪,因爲自殺是違背了到彼岸的佛教理想的,又如:看了女人在河溺水時,縱令會引起淫心,也必須把她救起岸上(十誦律),又:假如看見有人要殺死聖人時,爲不忍其落地獄,自己發大慈悲心,願代爲落地獄,而把凶手殺死者,不成立犯罪,反而有功德等,都是表示這大乘精神的條例。戒律的究竟精神,是在于止惡修善(最高善 ) ,淨己自心,向解脫道而精進這一點。
叁、律宗的戒律理論
有四科,卽:戒法、戒體、戒行、戒相是也。每一條戒,都具足這四科。四科的意思如下:
四科:
戒法¨佛所製的教法(律藏的內容)。
戒體¨由于受戒所得的防非止惡之體性(力量)。
戒行¨隨順戒體而如法發動叁業(身口意)的行爲。
戒相¨持戒的妙德表現于外表而可爲持相軌範者。
注:戒體=受戒發誓時,身中會生起一種「力量」,由此力量而能發出止惡修善之行動,這個力量,叫做戒體。戒體的基礎理論是從「業」的思想而來。我們的行爲必留存爲一種業力以規定將來的命運或行爲。心中的行爲(無表業)乃是戒體。
四、戒體的本質
有如下叁種學說:
一、色法戒體說:無表業是一種色法,卽身表業的體是長短方圓等色法,語表業的體是「聲音」無表業的體也是一種看不見的色法。這是「有部」的見解。
二、心法戒體說:我們善惡一切的行爲是精神性的,一切行爲,必將其一種內面力量印刻在心內,這個內面的力量,叫做「種子」,而受戒時的戒體卽是這個種子。這是法相宗的見解。
叁、非色非心戒體說:戒體無形體,故非色法,戒體無分別作用(無認識作用),故非心法,因之,戒體應該是一種非色非心的存在。這是成實論的看法。
諸宗的戒體觀如下:
一、法勵的相部(律宗的一派)=以無作爲非色非心,而主張「非色非心戒體論」,此部把律宗判爲是小乘。
二、懷素的東塔宗(律宗的一派)=以戒體爲無表色,而主張「戒體色法論」。
叁、道宣的南山宗((律宗最大之一派)¨道宣個反對成實論的見解,但他把四分律認爲是分通大乘(義是大乘,形式是小乘),而戒體爲第八阿賴識的種子(種子戒體說)。
四、賢首=以「思」的種子爲戒體。
五、智者=他于「摩诃止觀」中乃采取「心法戒體說」而以戒疏中乃采取「色法戒體說」但智者具(先天)的色法和本具的心法,只是從受戒爲機緣而顯現而已,這與小乘的色法及心法意思稍有不同之處。
戒體是一種形而上的力量,而此形而上的力量,借著受戒的動機而發顯爲戒行(爲求解脫的有軌行動),由莊嚴的戒行而表現爲崇高人格戒相。
叁聚淨戒:
律宗的目的,是在日常行爲中,欲以獲得解脫爲目的的實踐哲學。律宗的戒學是大乘的。戒的種類可分通戒、別戒二類,通戒是叁聚淨戒(璎珞本業經之學說),別戒是叁千威儀乃至五百大戒的大戒。「叁聚淨戒是攝律儀戒」 (斷諸惡)攝善法戒(修諸善)和攝衆生戒(慈悲喜舍,利益一切衆生) 。「別戒中的每一戒,乃至一切諸行,均具足這叁聚戒,舉一例說,不殺生是止惡(攝律儀戒),同時在不殺生裏面,有放生、持齋等善行(攝善法戒),又不殺生的行爲會使衆生得益 (救其生品,令人發慈悲心)二這是攝衆生戒。一戒之行,能具叁聚戒之德」。攝律儀戒是法身的因,攝善法戒是報身的因,攝衆生戒是化身的因,叁聚攝盡離行,包括衆德,舉一全收,定慧兩學也收在此中,而互相融卽,這是律宗大乘一實圓頓的妙義,戒卽定慧,定慧卽戒,這叫做「叁學圓融的行相」。梵網經雲:
戒的重要性:
「衆生受沸戒,郵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戒是一切善法的大本,同時是體會了宇宙真理的妙行。由持戒而能悟人眞理(得解脫)而悟後的持戒,能攝化衆生,因爲戒行是真理本身的具體表現,行戒是最確實無謬的修道方法。由行動而得解脫是戒的方法。戒的存在,猶如蛋的外殼,能受容蛋黃蛋白,並能保護蛋的生命,同時蛋殼是由蛋的生命而凝結的。遺教經說:「汝等比丘,于我滅後,當要重視波羅提木沙(Praumoksa=戒的條目=戒律) ……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由此可知戒律的重要性(應舉例說明行戒解脫的情形)。
五、律宗的判教 〖圖略〗
六、印度諸律
(律赓)律四:
十誦律(薩婆多部之律)六十一卷(弗若多羅、羅什共譯) (有部律)
四分律(昙無德部之律)六十卷(佛陀耶舍、竺佛念共譯) (法藏律)
摩诃僧祇律(窟內上座部)四十卷(佛陀跋陀羅、法顯共譯)
五分律(彌沙塞部之律)叁十卷(佛陀什、竺道生共譯) (化地律)
五論解釋「律」的五種:
毗尼母論八卷(失譯) 薩婆多部
之律摩得伽論十卷(僧伽跋陀羅譯) 薩婆多部之律
讀依薩婆多律之論
普見論十八卷(僧伽跋陀羅譯)昙無德部之律(解四分律)
薩婆多論九卷(失譯)薩婆多部之律(釋十誦律)
明了論一卷(真谛譯)正量部之律(釋正量律)
其他有毗奈耶律及新譯(義淨譯)之有部律。但在中國,四分律獨盛。從釋迦—阿難—末由地—商那和須—優婆氇多五代是總相承,昙無德以下是別相承—如下:昙摩迦羅—道覆—慧光—
道雲:
道洪—智首—道宣(南山宗)=
法遵—洪淵——法砺(相部宗)—道成—懷素(東塔宗)
七、主要著作
道宣的五大部:
行事鈔 叁卷
戒疏 四卷
業疏 四卷
拾毗義鈔 叁卷
比丘尼鈔 叁卷
唐律代叁四要分疏:
慧光的「略疏」 四卷
相部律師的「中疏」 十卷
智首的「大疏」 二十卷
定賓律師解釋相部律師的四分疏(中疏)而作「飾宗義記」十卷,這叫做相部宗,但其開祖是法砺,東塔律師的「開宗記」十卷與叁要疏無直接關系(新家),但此書破相部宗之十六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