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戒律
前言
律藏雲:“一切衆律中,戒經爲上最;佛法叁藏教,毗奈耶爲首”。戒律是佛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衆生了脫生死趨向無上菩提的根本。小乘佛法講:“戒是正順解脫之本。”大乘佛法講:“戒是無上菩提之本。”沒有清淨的戒行,是決不能獲得解脫的,更談不上證得無上菩提。學佛欲得解脫,必須要用戒來實現。佛陀的教法集中體現于戒定慧叁學,真正的解脫和證得無上菩薩提雖有賴于無漏的慧學,而其前提不能不說是戒學,如不持戒,解脫道的向往便成妄想。由于戒律的約束限製,心念不能向外奔馳,而逐漸趨向安定,正知而往,從安定的心地中,引發無漏智慧,再以智慧之劍割斷無始以來的無明繩索,始得無上菩提。所以說由戒生定,由定發慧,終至解脫。可見,高層的慧需要堅固的戒爲基礎,否則,中層的定,高層的慧都不可能建立。因此,出家欲得解脫,戒是絕對不可忽視的。以下試從製戒的目地、戒律的地位、戒律與道德、戒律在中土的弘揚四個方面,談談入學的人一點精淺認識,不妥之處,祈諸大德慈悲指示。
一、佛陀製或的目的
佛陀每次說法,皆有弟子發問,其中就有啓請製戒。《四分律》卷一雲:“舍利弗白佛言:“向者我于靜處坐,作是念何者等正覺修梵行佛法久住?何者等正覺修梵行佛法不久住?願爲開示”佛告舍利佛:“毗婆屍佛、屍棄佛、拘留孫佛、毗葉羅佛,此諸佛修梵行法得久住;迦葉佛、拘那含牟尼佛法不久住。”佛複告言:“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不廣爲諸弟子說契經,乃至優波提舍經,不結戒,亦不說戒,故諸弟子疲厭,是以法不久住……爾時彼佛及諸聲聞在世,佛法廣流布。若彼佛及諸聲聞滅度後,世間人種種名種種姓種種家出家,以是故疾滅,佛法不久住。何以故?不以經法善攝故。譬如種種花散置案上,風吹則散。何以故?以無線貫穿故。毗婆屍佛、屍棄佛、拘留孫佛、爲諸弟子廣說經法,從契經乃至優婆提舍經,亦結戒,亦說戒,弟子衆心疲厭,時佛知彼心疲厭,作如是教是應念、是不應念,是應思惟、是不應思惟,是應斷、是應具足住。彼諸佛及聲聞衆生在世佛法流布,若彼諸佛及聲聞衆生滅度後,諸世間人種種名、種種姓、種種家出家,不令佛法疾滅,何以故?以經法善攝故。”舍利弗聽了過去諸佛法久、不久住的因緣,于是白佛言:“世尊!今正是時,唯願大聖與諸比丘結戒說戒,使修梵行,法得久住。”佛以結戒說戒時節因緣未到,所以說:“且止!佛自知時……若比丘得名稱乃至多財業,便生有漏法,若有漏法生,然後世尊,當爲諸比丘製戒,欲使彼斷有漏法。””由此可知,佛製戒的本意是在令正法久住。
令正法久住的動力是僧團,而僧團組成分子若不具備完整的僧格,亦不足于住持正法,只有戒律才能成就僧衆健全僧格。佛成道後的最初十二年,僧團中根本沒有戒律,隨佛出家者皆是利根上智,往往都在佛陀叁言兩語的開示之下,便能證悟聖位,低則得法眼淨,見道證初果,高則直證果阿羅漢,這就是所謂“初果耕地,蟲離四寸”。在僧團中,多是證聖果的弟子,道共戒的道力巨大,言行舉止自然合乎戒律的要求而不犯罪,故佛未製成,只爲無事僧說略教誠經:“善護于口言,自淨其志意,身莫作諸惡,此叁業道淨,能得如是行,是大仙人道。”
佛成道十二年後,出家者日漸增多,根性不一,不免凡聖交摻,龍蛇混雜,于是,佛即根據弟子們所犯諸事,一一爲之結戒,是即名爲比丘廣律。至于佛製戒的最初本意,《四分律》第一卷說有十句義:“一、攝取于僧,二、令僧歡喜,叁、令僧安樂,四、令未信者信,五、已信者令增長,六、難調者令調順,七、慚愧者得安樂,八、斷現有漏,九、斷未來有漏,十、正法得久住。”此十句義,是出家受戒持戒必有的利益。由遵行戒法故,可以斷除自己現在未來的有漏,可以依之保護有慚有愧的人,可以製罰或滅擯難調難伏的人。僧團清淨健全了,自然可以令不信仰佛法者起信,已信者使其信心更加增長堅固。僧團清淨,信衆增多,佛陀的教法即可以周流普遍,而達至令正法久住的目地。
以上可見,戒律的製定,個體方面,使比後修道,斷煩惱證涅槃;整體方面,爲維護僧團的純潔和佛法的久住。
二、戒律的重要地位
佛法的興盛,是在于佛弟子對戒律的持守。若能依戒行持,佛法必定久住世間;若有戒律的存在,即與佛住世無異。故佛在臨入涅槃時對阿難說:“汝勿見我入涅槃,便謂正法于此永絕,何以故?我昔爲諸比丘製波羅提木叉戒及馀所說種種妙法,此即便是汝等大師,如我住世,無有異地。”(《大涅槃經》卷下)由此我們可以了知戒律和佛的地位是同等的,佛滅度以後領導僧團的,不是佛的自身,而是戒律;戒律在世一日,便如佛陀在世一日。戒爲佛所製,佛弟子若能持戒,就等于佛陀常住于世。若不持戒,即使佛陀在世,亦是枉然,佛法仍會遭到破壞。佛教中有戒律存在,則能令正法久住。律藏雲:“毗尼外住,正法久住。”又《善見律》中佛語阿難:“我滅度後,能令佛法久住者有五勝事:一、有毗尼在世,能令佛法久住以毗尼是汝等大師故。二、有律師(知二部律之師)在世佛法得久住,以能住持法毗尼故。叁、少至五人持律,能令佛法久住,以五人在世叁寶不斷故。四、若中國有比丘十人邊地五人,能令佛法久住,以能如法授戒故。五、乃至有二十比丘佛法得久住,以能如法出犯戒罪故。”由此則知佛法的興衰,全靠戒律的有無而定,所謂戒住即佛法住。
所以,佛涅槃之後,大迦葉語諸比丘言:“世尊舍利,非我等事,國王、長才、婆羅門、居士衆,求福之人,自當供養;我等事者,宜先結集法藏,勿令佛法速滅。”根據南方史料所傳,佛滅後第一次結集就是在王舍城結集所合誦的法藏,就是毗尼和昙摩,在這兩種法藏當中卻是先結集毗尼,以持戒第一的優波離尊者爲上座,替佛統領大衆主持結集事業的大迦葉,就戒律的各條目,來詢問優波離。優波離對所問的,一一具答製時、製處、因緣、對機、製規、犯戒等。五百大衆,合誦應答的全部,共同承認是佛所製。于是毗尼的結集便告完成,然後才以多聞第一的阿難爲上座,結集昙摩。由此可以知道,佛弟子在佛涅槃之後,把戒律的結集看作頭等大事,所以先結集它。而且依南方史料的所傳,佛涅槃後滿一百年的第二次結集,就是吠舍離結集,也是爲結集毗尼而舉行的。總之,佛教是建立在戒律之上,戒律是佛教的基礎。
佛的教法歸納爲戒定慧叁學,又叫做叁增上學、叁無漏學。所謂戒,是戒律,防非止惡;所謂定,是禅定,靜慮澄心;所謂慧,是智慧,研真斷惑。依戒資定,依定發慧,依慧斷除妄惑,顯發真理。此爲一切佛法修行所必須依止的方法五次弟。戒學列在叁學的第一位,無戒則無定慧,解脫之樂無由成就。道果輝煌,戒爲階梯,苦海茫茫,戒似船筏,欲脫惡道,唯戒是救。學佛而欲斷煩惱解脫生死,非依慧學不可,而這無漏慧卻又不能無因而生,修習慧學又必須有正定,定是修學觀慧的方便法門。但是修定必須依止淨戒,沒有淨戒不但不易得定,即使得定也是邪定,邪定是修道的大障礙。故欲獲正定,必須嚴持淨戒。
戒是防止身口七支陷于非法的有效妙藥,戒是生定的勝因。《遺教經》雲:“因依此戒,得生諸禅定,及滅苦智慧。”又《璎珞本業經》雲:“一切衆生,初入叁寶海,以信爲本,住在佛家,以戒爲本。”修學佛法須要嚴持淨戒,就如進入社會任何團體皆須遵守其製度是一樣的,而佛教的戒律,則更具有持身、處衆及增進道業的作用。當知戒爲一切諸善功德住處,沒有戒守,叁乘無漏功德固無從生起,即世間有漏善法也難以成辦。《大智度論》雲:“譬如無足欲行,無翅欲飛,無船欲渡,是不可得的,若無戒欲得好果,亦複如是。”
人必止惡才能行善,有向善之心,才能進一步希望解脫。戒法即重在止惡,止惡雖是消極的行善,也是人生向上的起始。摩天大廈,建立在堅固的基礎上才能持久,無上解脫涅槃,要在清淨真實的戒行上才能確立起來。沒有好的基始,絕不會有好的成就。故《遺教經》雲:“若人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當知戒爲第一安穩功德之所住處。”《華嚴經》亦雲:“戒是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若能具足持淨戒,一切如來所贊歎。”又雲:“戒爲惑病最勝藥,護諸若厄如父母;癡暗燈炬生死橋,無涯業海爲船筏。”所以佛在臨入涅槃時再叁的告誡弟子們說:“波羅提木叉,是汝等大師。”如來之所以如是諄諄教誡弟子,受持戒法,實以淨戒爲解脫的正因,一切善法的根本。佛子若無戒律作爲生活的准則,了脫生死是不容易的;僧團若無戒律作爲統攝教化的綱領,佛教的狀態,不唯一盤散沙,也有烏煙瘴氣!因此,佛臨滅之時,示意後世弟子,應當以戒爲師,只有戒律的存在,佛法才能久住于世。
叁、戒律與社會道德
佛教的教義是一種至高無上的真理,能令一切衆生離苦得樂,而戒律正是完成這一使命的基本法則。
佛教的戒律,是佛弟子修行的准則,也是人與人相處的潤滑濟。“戒”雖有種種的條文與差別,但皆離不開五戒的根本原則,一切戒法皆由五戒演化而出,都是爲了保護根本戒的清淨。五戒的究竟處,是了脫生死的正因,但又是做人的根本,倫理的原則,道德的規範。太虛大師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戒律的宗旨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若是表現于動作和行持上的,則以攝心爲要,製身爲輔。戒律不但指在行動上不犯戒,其根本是心不犯戒。因爲人的一切行爲都受心指揮,《華嚴經》雲:“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是因,行是果,所以說戒律不是形式化的教條主義,而實有其強大的通融性和廣泛性。法律只能在人…
《漫談戒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